人脸识别已经OUT 如今的杭州能识别“天脸”!
2019-10-20 09:19:41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通讯员 王皓 记者 杨怡微

  “前几年,我一听天气预报说天晴就赶紧洗车,身边常有朋友开玩笑说,哪有那么准,说不定刚洗好就下雨呢。不过,最近一年,我感觉杭州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准了。”市民万先生说着打开了手机,“比如今天傍晚有雨,一般提前两小时我就能收到一条雨水预警信号的信息推送,提醒我出门带伞。”

  的确,市民万先生的“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都得益于杭州气象监测的智慧化和预报的精细化。“近年来,杭州气象借助城市云、物联网、大数据等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正逐步取代人工观测、电话传输的方式,数据不仅更及时也更精准。”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胡德云介绍,如今,所谓的“人脸识别”都不再新鲜了,因为杭州的“天脸识别”已经到来。

  每分钟识别一次天空脸色 “天脸”识别精准度达80%以上

  杭州城南馒头山顶,矗立着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你可能不知道,小小的气候站内有着30多台测量仪,能够全方位观测杭州各项气象指标。

  在绿油油的观测场草坪内,有测量温度的百叶箱、测量大气中水分蒸发量的蒸发皿、测量雨量的翻斗雨测仪、测量云高的激光云高仪……在各式白色仪器中,记者发现了“天脸识别”装置:一个杆子直立立地杵着,杆子上端两侧装有摄像头,杆子顶端还藏着一个摄像头,朝向天空。

  “可别小看了这几个摄像头,面朝地面的摄像头可以识别出地面是否有结冰、积雪、结霜、结露等现象;面朝天空的摄像头可以识别出云状、云量,是否下雨、有没有雾霾,及时判断出天气状况。”胡德云用手指了指最顶端的摄像头,他告诉记者,这个叫全天空鱼眼摄像机,它每分钟自动记录下照片,一天24个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通过智能识别算法和图像分类技术,帮助气象观测员做到精细化、实时、连续的天气实况监测。

  “天脸识别”自去年9月入驻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以来,至今已收集超过300多万张天空和地面观测照片,针对不同的天气现象和云图分类,挑选了数万张代表性的素材,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训练8个不同现象的识别模型,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

  “这一智能仪器无疑将大大解放气象观测员人力,提高效率。”胡德云说,以往全市8个国家气象站点,每个站点都需配备3—4名气象员轮班值守,每过3小时就需要“肉眼”人工观测云量情况,现如今真的有望实现全面自动化了。

  开发微小型智能气象站 未来的城市智能灯杆上就能监测气象要素

  今年,杭州被列入全国首批6个智慧城市气象观测和服务试点城市之一。

  在如何做好杭州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同步发展上,市气象局有了更鲜明的方向:“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微小型智能化气象仪器,利用现有灯杆或新建智能灯杆,开展高时空密度的城市气象环境监测,感知城市皮肤的细微气象环境变化,监测数据接入杭州数字城市大脑系统,与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以保障气象及衍生灾害对杭城各行业经营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胡德云介绍。

  另外,针对杭州旅游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气象防灾的需要,会优先考虑在西湖景区、CBD等人流密集区或汽车流量集中区开展试点。气象监测点密度将从现在的3公里间距缩小到1公里以下,重点区域达到小于500米一个监测点;还会考虑增加一些更贴心的生活气象服务,包括紫外线强度、空气清新度等。未来,通过智能化的地图导航,你就能获取所处位置的气象环境数据和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

标签:摄像头;天空;识别
编辑:白璐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人脸识别已经OUT 如今的杭州能识别“天脸”!
2019-10-20 09:19:41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通讯员 王皓 记者 杨怡微

  “前几年,我一听天气预报说天晴就赶紧洗车,身边常有朋友开玩笑说,哪有那么准,说不定刚洗好就下雨呢。不过,最近一年,我感觉杭州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准了。”市民万先生说着打开了手机,“比如今天傍晚有雨,一般提前两小时我就能收到一条雨水预警信号的信息推送,提醒我出门带伞。”

  的确,市民万先生的“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都得益于杭州气象监测的智慧化和预报的精细化。“近年来,杭州气象借助城市云、物联网、大数据等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正逐步取代人工观测、电话传输的方式,数据不仅更及时也更精准。”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胡德云介绍,如今,所谓的“人脸识别”都不再新鲜了,因为杭州的“天脸识别”已经到来。

  每分钟识别一次天空脸色 “天脸”识别精准度达80%以上

  杭州城南馒头山顶,矗立着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你可能不知道,小小的气候站内有着30多台测量仪,能够全方位观测杭州各项气象指标。

  在绿油油的观测场草坪内,有测量温度的百叶箱、测量大气中水分蒸发量的蒸发皿、测量雨量的翻斗雨测仪、测量云高的激光云高仪……在各式白色仪器中,记者发现了“天脸识别”装置:一个杆子直立立地杵着,杆子上端两侧装有摄像头,杆子顶端还藏着一个摄像头,朝向天空。

  “可别小看了这几个摄像头,面朝地面的摄像头可以识别出地面是否有结冰、积雪、结霜、结露等现象;面朝天空的摄像头可以识别出云状、云量,是否下雨、有没有雾霾,及时判断出天气状况。”胡德云用手指了指最顶端的摄像头,他告诉记者,这个叫全天空鱼眼摄像机,它每分钟自动记录下照片,一天24个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通过智能识别算法和图像分类技术,帮助气象观测员做到精细化、实时、连续的天气实况监测。

  “天脸识别”自去年9月入驻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以来,至今已收集超过300多万张天空和地面观测照片,针对不同的天气现象和云图分类,挑选了数万张代表性的素材,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训练8个不同现象的识别模型,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

  “这一智能仪器无疑将大大解放气象观测员人力,提高效率。”胡德云说,以往全市8个国家气象站点,每个站点都需配备3—4名气象员轮班值守,每过3小时就需要“肉眼”人工观测云量情况,现如今真的有望实现全面自动化了。

  开发微小型智能气象站 未来的城市智能灯杆上就能监测气象要素

  今年,杭州被列入全国首批6个智慧城市气象观测和服务试点城市之一。

  在如何做好杭州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同步发展上,市气象局有了更鲜明的方向:“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微小型智能化气象仪器,利用现有灯杆或新建智能灯杆,开展高时空密度的城市气象环境监测,感知城市皮肤的细微气象环境变化,监测数据接入杭州数字城市大脑系统,与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以保障气象及衍生灾害对杭城各行业经营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胡德云介绍。

  另外,针对杭州旅游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气象防灾的需要,会优先考虑在西湖景区、CBD等人流密集区或汽车流量集中区开展试点。气象监测点密度将从现在的3公里间距缩小到1公里以下,重点区域达到小于500米一个监测点;还会考虑增加一些更贴心的生活气象服务,包括紫外线强度、空气清新度等。未来,通过智能化的地图导航,你就能获取所处位置的气象环境数据和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

标签: 摄像头;天空;识别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