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道亮 唐骏垚)垃圾分类是“新时尚”。
余杭区正积极践行“新时尚”。垃圾分类正在该区12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次第开展,蔚为大观:
余杭区政府大院内,生活垃圾投放错误的楼层,就会被拍下照片张贴在曝光台上公示;社区和村庄里,各镇街的督导员走街串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督促市民养成习惯;街边的水果店里,店家也把产生的垃圾按干湿进行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到垃圾清运车……在街头、车站、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里,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随处可见。
垃圾分类,余杭起步较早,而今再度启航。今年3月13日,该区举行垃圾分类推进会,村社打擂交流,镇街表态发言,吹响了全域垃圾治理的冲锋号。
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大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余杭全方位认识、全覆盖推进、全链条治理、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发力,持续拉高标杆、争创一流。
向着“全力建设全国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实现垃圾全生命周期治理,为着力打造‘无废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余杭正攻坚克难、大步前进,今年要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全力实现负增长。
为何做——
破解“垃圾围城”威胁 “三个全域”建设融合点
作为全省创新高地,余杭为什么突然对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这么“上心”,还变成了“一把手”工程?用该区干部和群众的话说就是“时候到了”!
从全球、全国来看,垃圾分类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垃圾革命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上海、厦门等全国各大城市都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不少国家国民已养成了良好分类习惯。
从余杭自身来看,垃圾治理难题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忧”。
从东北西三面环绕杭州主城区的余杭区,GDP总量已跃居全省首位。到2018年年底,该区有160余万常住人口;与2017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10余万人,远远领跑杭州各区(县、市)。不仅如此,余杭东西跨度大,呈“多中心”发展格局,既有临平副城这样的纯城区,也有乔司、崇贤这样的城乡接合部,更有径山、鸬鸟这样的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多样。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建设加快,余杭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逐年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18年,该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超90万吨,位列杭州各区(县、市)首位,比第二名多了20多万吨。虽然2018年已有效遏制了近年来持续10%以上的增势,但同比2.7%的增速也不是个小数字。
不仅如此,垃圾处置也给余杭区政府带来沉重负担。根据该区城管局测算,从垃圾产生到处置,该区每年需要投入约7.7亿元;垃圾处置费用已成为不少镇街村社的沉重负担。
对余杭来说,“垃圾围城”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威胁。与垃圾的这场战役,是到了不得不开打的境地。
垃圾分类,既是面对“垃圾围城”不得已而为之,更是余杭新时期面对新挑战主动而为。
去年底,余杭区提出全面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建设,从创新生态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谋篇布局,以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
垃圾分类是一个小切口,但可以集中反映出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环境质量和治理水平,是该区“三个全域”建设的融合点。
从“全域创新”角度看,垃圾分类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支撑,二维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运用越来越广泛,虎哥回收已初步建立余杭城市仿真数字模型;从“全域美丽”角度看,垃圾分类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域美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从“全域治理”角度看,垃圾分类是对余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综合考验,既能集中反映,也能促进提升余杭市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
怎么做——
全域推进垃圾分类 实现五个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每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小区里,90%的市民进行垃圾分类,10%的市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就是不成功的;一个地方,生活区居民都进行垃圾分类,店铺商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同样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余杭起步较早,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好的氛围,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全域推进垃圾分类。”余杭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全域推进垃圾分类?余杭区按照“城乡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办公生活区、公共场所、重要道路沿街商家5个全覆盖”的要求,根据不同分类主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抓分类,做到抓大不放小,分类全覆盖。
抓好“公家大户”。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企业是垃圾产生的大户,余杭要在这些地方率先推进分类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完善分类设施、落实管理制度、提高分类质量、开展公示排名,用实际行动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带好头、做表率。企业单位在严格杜绝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办公区域、餐厨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推进宣传进企业、检查进企业、执法进企业,确保分类工作落实到位。
自3月召开垃圾分类推进会后,余杭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加强了对区政府大院内垃圾分类情况的不定时检查。通过红黑榜、曝光台等方式,余杭区政府大院内的垃圾分类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已经从3月中旬的63%提高到了现在的81%。除了区政府大院,在大院外办公的余杭区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家大户,都要接受该区城管局牵头的垃圾分类投放巡查。
抓好“店家商户”。餐馆饭店、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水果商铺等店家商户是集中消费场所,也是垃圾集中产生场所。针对店家商户垃圾成分以餐厨垃圾和生蔬垃圾为主,具有较好的分类条件和较大的减量潜力的特点,余杭区严格落实分类投放工作、实行分类运输举措,打通资源利用渠道,确保分类有质效、减量见成效。
比如,良渚街道聚焦农副物流中心及周边商户,探索了厨余垃圾和生蔬垃圾集中收、统一运、就地减模式,就地处置能力达到45吨/日,取得了较好的减量成效。
抓好“千家万户”。千家万户既是生活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分类成败的决定者。在推进千家万户垃圾分类工作上,余杭区致力于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不仅注重垃圾分类覆盖面,更注重提升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做深做细分类宣教、发动引导、分检巡察、奖惩配套等“软指标”,逐步帮助千家万户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确保每家每户“愿意分、正确分、长久分”。
比如,在南苑街道毓秀家园小区,一个组合模式彻底改变了小区住户湿垃圾不分类的老习惯:一支“较真”的志愿队、两卷可溯源的垃圾袋和一张贴在小区电梯里的光荣榜。半年推行下来,该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今年,余杭区要创建示范机关、示范学校、示范小区、示范村、示范餐厅、示范企业、示范商场(市场)、示范点各50个示范典型。
做什么——
前中末端形成闭环 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
垃圾分类在浙江、杭州开展多年,但仍以“点”为主,“面”上的参与率仍不容乐观,更别说分类准确率。这是为何?
“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而是一个体系。”余杭的党员干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了这一共识: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和运输、末端分类处置,只有全链条形成闭环,全周期实施治理,才能建起完整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产生持久效益。
今年3月,余杭区生活垃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19年度余杭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健全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
余杭这次向“垃圾分类”宣战,打造全链条治理成为重中之重。该区坚持前中末端共推进,致力于摸索出适合区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余杭模式”。
在前端,余杭重点做好分类投放,作为打通垃圾治理全链条的首要前提。首先要解决好的,就是“怎么分”和“分得准”的问题。
在推进过程中,余杭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农村垃圾“可腐不可腐”、城市垃圾“干湿两分法”等分类措施,让分类更加便于居民投放、更加便于回收处置、更加便于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弹好培训、督导和奖惩三部曲,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监督管理的约束性,让分类投放成为群众自觉、成为居民习惯、成为社会时尚。
前端分好后,在中端的运输环节,余杭重点解决“混装混运”的矛盾。混装混运不仅破坏前端分类的成果,更会打击群众分类积极性。
余杭区严格落实物业收集、村社归集、中转装运、分类运输;同时,深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加强全流程、全天候监管,杜绝混收混装问题。
目前,余杭已基本实现“绿桶绿车、黄桶黄车”分类运输全覆盖;此外,该区每天还会有播放着“茉莉花”音乐的垃圾清运车,定时定点将沿街商家分好的干、湿垃圾分类回收;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大件垃圾清运车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定点清运。
末端分类处置是余杭清运垃圾减量的关键。
在干垃圾处置方面,余杭区已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比如引入市场力量进行回收处置。以虎哥回收为例,该公司已覆盖余杭区城镇居民24.5万户,垃圾减量超过250吨/日,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
目前,该区湿垃圾主要推行就地处置。该区已有20个镇街平台建成湿垃圾就地处置点,目前日处理能力为224.5吨,比去年底提升了40余吨。随着垃圾分类铺开,分类后的湿垃圾处置需求将大幅提升,余杭将重点加快推进湿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湿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置,力争做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区。
“目前,以分散布点和集中处置相结合的原则,还有日处理能力400多吨的处置点正在规划建设中。”余杭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全部建成后,将基本满足余杭全区湿垃圾产生量。
浙江在线4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道亮 唐骏垚)垃圾分类是“新时尚”。
余杭区正积极践行“新时尚”。垃圾分类正在该区12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次第开展,蔚为大观:
余杭区政府大院内,生活垃圾投放错误的楼层,就会被拍下照片张贴在曝光台上公示;社区和村庄里,各镇街的督导员走街串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督促市民养成习惯;街边的水果店里,店家也把产生的垃圾按干湿进行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到垃圾清运车……在街头、车站、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里,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随处可见。
垃圾分类,余杭起步较早,而今再度启航。今年3月13日,该区举行垃圾分类推进会,村社打擂交流,镇街表态发言,吹响了全域垃圾治理的冲锋号。
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大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余杭全方位认识、全覆盖推进、全链条治理、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发力,持续拉高标杆、争创一流。
向着“全力建设全国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实现垃圾全生命周期治理,为着力打造‘无废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余杭正攻坚克难、大步前进,今年要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全力实现负增长。
为何做——
破解“垃圾围城”威胁 “三个全域”建设融合点
作为全省创新高地,余杭为什么突然对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这么“上心”,还变成了“一把手”工程?用该区干部和群众的话说就是“时候到了”!
从全球、全国来看,垃圾分类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垃圾革命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上海、厦门等全国各大城市都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不少国家国民已养成了良好分类习惯。
从余杭自身来看,垃圾治理难题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忧”。
从东北西三面环绕杭州主城区的余杭区,GDP总量已跃居全省首位。到2018年年底,该区有160余万常住人口;与2017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10余万人,远远领跑杭州各区(县、市)。不仅如此,余杭东西跨度大,呈“多中心”发展格局,既有临平副城这样的纯城区,也有乔司、崇贤这样的城乡接合部,更有径山、鸬鸟这样的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多样。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建设加快,余杭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逐年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18年,该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超90万吨,位列杭州各区(县、市)首位,比第二名多了20多万吨。虽然2018年已有效遏制了近年来持续10%以上的增势,但同比2.7%的增速也不是个小数字。
不仅如此,垃圾处置也给余杭区政府带来沉重负担。根据该区城管局测算,从垃圾产生到处置,该区每年需要投入约7.7亿元;垃圾处置费用已成为不少镇街村社的沉重负担。
对余杭来说,“垃圾围城”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威胁。与垃圾的这场战役,是到了不得不开打的境地。
垃圾分类,既是面对“垃圾围城”不得已而为之,更是余杭新时期面对新挑战主动而为。
去年底,余杭区提出全面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建设,从创新生态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谋篇布局,以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
垃圾分类是一个小切口,但可以集中反映出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环境质量和治理水平,是该区“三个全域”建设的融合点。
从“全域创新”角度看,垃圾分类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支撑,二维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运用越来越广泛,虎哥回收已初步建立余杭城市仿真数字模型;从“全域美丽”角度看,垃圾分类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域美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从“全域治理”角度看,垃圾分类是对余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综合考验,既能集中反映,也能促进提升余杭市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
怎么做——
全域推进垃圾分类 实现五个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每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小区里,90%的市民进行垃圾分类,10%的市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就是不成功的;一个地方,生活区居民都进行垃圾分类,店铺商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同样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余杭起步较早,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好的氛围,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全域推进垃圾分类。”余杭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全域推进垃圾分类?余杭区按照“城乡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办公生活区、公共场所、重要道路沿街商家5个全覆盖”的要求,根据不同分类主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抓分类,做到抓大不放小,分类全覆盖。
抓好“公家大户”。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企业是垃圾产生的大户,余杭要在这些地方率先推进分类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完善分类设施、落实管理制度、提高分类质量、开展公示排名,用实际行动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带好头、做表率。企业单位在严格杜绝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办公区域、餐厨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推进宣传进企业、检查进企业、执法进企业,确保分类工作落实到位。
自3月召开垃圾分类推进会后,余杭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加强了对区政府大院内垃圾分类情况的不定时检查。通过红黑榜、曝光台等方式,余杭区政府大院内的垃圾分类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已经从3月中旬的63%提高到了现在的81%。除了区政府大院,在大院外办公的余杭区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家大户,都要接受该区城管局牵头的垃圾分类投放巡查。
抓好“店家商户”。餐馆饭店、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水果商铺等店家商户是集中消费场所,也是垃圾集中产生场所。针对店家商户垃圾成分以餐厨垃圾和生蔬垃圾为主,具有较好的分类条件和较大的减量潜力的特点,余杭区严格落实分类投放工作、实行分类运输举措,打通资源利用渠道,确保分类有质效、减量见成效。
比如,良渚街道聚焦农副物流中心及周边商户,探索了厨余垃圾和生蔬垃圾集中收、统一运、就地减模式,就地处置能力达到45吨/日,取得了较好的减量成效。
抓好“千家万户”。千家万户既是生活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分类成败的决定者。在推进千家万户垃圾分类工作上,余杭区致力于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不仅注重垃圾分类覆盖面,更注重提升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做深做细分类宣教、发动引导、分检巡察、奖惩配套等“软指标”,逐步帮助千家万户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确保每家每户“愿意分、正确分、长久分”。
比如,在南苑街道毓秀家园小区,一个组合模式彻底改变了小区住户湿垃圾不分类的老习惯:一支“较真”的志愿队、两卷可溯源的垃圾袋和一张贴在小区电梯里的光荣榜。半年推行下来,该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今年,余杭区要创建示范机关、示范学校、示范小区、示范村、示范餐厅、示范企业、示范商场(市场)、示范点各50个示范典型。
做什么——
前中末端形成闭环 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
垃圾分类在浙江、杭州开展多年,但仍以“点”为主,“面”上的参与率仍不容乐观,更别说分类准确率。这是为何?
“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而是一个体系。”余杭的党员干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了这一共识: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和运输、末端分类处置,只有全链条形成闭环,全周期实施治理,才能建起完整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产生持久效益。
今年3月,余杭区生活垃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19年度余杭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健全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
余杭这次向“垃圾分类”宣战,打造全链条治理成为重中之重。该区坚持前中末端共推进,致力于摸索出适合区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余杭模式”。
在前端,余杭重点做好分类投放,作为打通垃圾治理全链条的首要前提。首先要解决好的,就是“怎么分”和“分得准”的问题。
在推进过程中,余杭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农村垃圾“可腐不可腐”、城市垃圾“干湿两分法”等分类措施,让分类更加便于居民投放、更加便于回收处置、更加便于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弹好培训、督导和奖惩三部曲,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监督管理的约束性,让分类投放成为群众自觉、成为居民习惯、成为社会时尚。
前端分好后,在中端的运输环节,余杭重点解决“混装混运”的矛盾。混装混运不仅破坏前端分类的成果,更会打击群众分类积极性。
余杭区严格落实物业收集、村社归集、中转装运、分类运输;同时,深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加强全流程、全天候监管,杜绝混收混装问题。
目前,余杭已基本实现“绿桶绿车、黄桶黄车”分类运输全覆盖;此外,该区每天还会有播放着“茉莉花”音乐的垃圾清运车,定时定点将沿街商家分好的干、湿垃圾分类回收;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大件垃圾清运车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定点清运。
末端分类处置是余杭清运垃圾减量的关键。
在干垃圾处置方面,余杭区已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比如引入市场力量进行回收处置。以虎哥回收为例,该公司已覆盖余杭区城镇居民24.5万户,垃圾减量超过250吨/日,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
目前,该区湿垃圾主要推行就地处置。该区已有20个镇街平台建成湿垃圾就地处置点,目前日处理能力为224.5吨,比去年底提升了40余吨。随着垃圾分类铺开,分类后的湿垃圾处置需求将大幅提升,余杭将重点加快推进湿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湿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置,力争做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区。
“目前,以分散布点和集中处置相结合的原则,还有日处理能力400多吨的处置点正在规划建设中。”余杭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全部建成后,将基本满足余杭全区湿垃圾产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