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我们的“村晚”:龙门坎村越剧“票友”闹新春
2019-02-09 09:12:33 来源: 杭州网 记者 姜雄

  大年初二,西湖区转塘街道龙门坎村连续三天的闹新春大戏登场喽!

  锣鼓一响,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庄便一改往日的宁静,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连续三个晚上,村民们在村里的文化礼堂集结,台上,曲韵飞扬,台下,鼓掌声、喝彩声一阵接一阵,几乎盖过了锣鼓声。三天的节目没有一个重复的,第一天,越剧传统大戏《碧玉簪》,第二天折子戏《梁祝》《狸猫换太子》等,第三天,《三看御妹》《王老虎抢亲》《唐伯虎点秋香》……飞扬的越韵,成为这个偏远山村最浓郁的年味。

  舞台上唱戏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本村土生土长的一群戏曲爱好者。这支由20多人组成的戏曲队伍成立于2009年,当时,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龙门坎村村委一直想做点什么。恰好,一个叫孙大正的老人从西湖区文化馆退休回村了。老孙是个浑身上下充满热情的人,14岁就登台唱越剧,退休之前一直负责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这个专家级的人物,村里的戏曲组很快就聚集了一群人。大家热情很高,但戏曲底子确实很薄,老孙就手把手地教乐器,一句一句地教戏文。

  十年过去了,这支戏曲队已经有模有样,越来越专业,不仅能演几十个小节目、传统折子戏,还能演出好几出大戏。除了传统的折子戏,老孙还自编一些新戏,像《家中有老是个宝》《杭州西湖天下美》等等 。开口一唱,就更乐了,唱的都是农村家长里短的事,细一听,还蛮有教育意义的。譬如那个女声越剧联唱《家中有老是个宝》,唱词是这样的:“有人说,老人是根烂稻草,勿会做事勿会跑,一天到晚唠叨叨,三餐茶饭少不了——谁说是根烂稻草?家中有老真当好,管小人、把饭烧,蔬菜种得木佬佬,扫地抹桌洗衣裳,茶园治虫伊管牢,安心上班不牵挂,家中有老真当好。”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特别受村民喜爱。

  自从有了戏曲队,新春听大戏,便成为龙门坎村的保留节目。老孙介绍,今年春节的演出,大家准备得特别早,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了。梳理剧本,分配角色,熟悉台词,学习唱腔,合成排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扎实实。而演出效果也没辜负大家的努力,观众反响特别热烈,还有许多邻村的村民都闻讯赶过来听戏。

  老孙看来,戏曲队能搞起来,与村里的深厚的戏曲底蕴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清代中晚期,龙门坎村附近的金莲寺香火很旺,唱戏等民间文化活动便在庙会中兴起。”谈起龙门坎村的戏曲历史,老孙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前,龙门坎村便有老艺人唱京剧和说唱‘的笃班’(越剧前身),20世纪50年代初,村里曾有过一个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就在本村和周边乡村演出。20世纪60年代排演的大型现代戏《三世仇》,还被市外事办作为招待外宾的文艺演出呢。”

  戏曲队能红红火火,更离不开队员对戏曲的热爱和坚持。像孙德来和郑桂娟,他们是一对夫妻,孙德来是主胡琴师,郑桂娟是主要演员,两个人妇唱夫随,从学唱腔、学识谱开始,一丝不苟,进步非常大。而演戏是没酬劳的,村民们看戏免费,演戏的支出费用都要靠戏曲队队员们自己贴钱,服装、道具、乐器都是大家自掏腰包。尽管如此,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爱听他们的戏,大家越唱越有劲。

  老孙说,戏曲队已经接到邀请,接下来,还要到邻近的几个村庄去演。

标签: 门坎;戏曲;大戏;西湖区;越剧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