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低头玩了两小时手机 两个杭州"90后"小脑梗死!
2019-01-25 09:11:15 来源: 杭州网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明天上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浙江大学认知障碍计算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康复学会神经康复分会主办的“意识障碍基础与临床转化”高峰论坛将在杭州拉开帷幕。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教授,是这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近几年,罗本燕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省武警医院联合成立“浙江大学认知障碍计算联合实验室”,共同深入探究意识障碍的奥秘。

  在罗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五年多努力,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团队对内和浙江大学建立了多学科合作,对外和国际上多名学者联手,打造出了目前国内领先的从事意识障碍预测和干预的强有力队伍,并正逐步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

  在脑血管病一体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癫痫、阿尔兹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的记忆门诊等方面,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脑卒中盯上年轻人

  青年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10%

  “现在脑卒中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前几天,科室连续接诊了两个年轻的脑卒中(脑中风)患者,都是90后,都爱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青年脑卒中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昨天,罗本燕教授对记者说了最近碰到的典型病例。

  小郑(化名),24岁,标准90后,平时爱好健身,身体底子不错,平时饮食起居也还算规律。小郑特别爱玩电子产品,属名副其实的低头族:只要有空,就低头玩手机打游戏。每天下班后,是小郑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候,玩手机游戏,看iPad追剧,日子过得挺逍遥。

  上个周末,小郑瘫在沙发上,连续低头不间断玩了2个多小时“吃鸡”游戏,等他终于感觉到眼睛脖子酸胀,抬头放手机准备歇歇时,一阵头晕袭来。

  “那时就觉得眼前冒金星,整个人天旋地转的,我想起身去床上躺躺,路都走不稳。”小郑回忆道。

  家人赶紧把他送到浙大一院神经内科看急诊,接诊医生安排小郑做了头颅磁共振,发现他小脑梗死,紧急收治到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无独有偶,同样是24岁的90后小刘(化名),也因低头连续玩了2个多小时手机后,突发头晕,步态不稳来到浙大一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同样诊断为小脑梗死,被收治入院。

  进一步住院评估后,医生发现,这两位90后患者脑梗死的原因,都与椎动脉夹层有关。好在两人的梗死程度还算轻,药物治疗就可处理。

  近三年浙大一院神经内科

  连续收治近60例颈部动脉夹层患者

  青年卒中是指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10%左右,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其中男性居多。而颈部血管夹层导致的卒中约为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在小于45岁的青年中的比例可高达8%-25%。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卒中开始“盯”上年轻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

  “像上面的两位90后卒中患者发生脑梗死,都与椎动脉夹层有关。”罗本燕教授说。

  那么,椎动脉夹层是如何发生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发生椎动脉夹层?

  “可能与他们平时长时间低头和用力转动脖子有关。”罗教授解释,创伤(非开放性)是发生椎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生动脉夹层不一定与运动剧烈程度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特殊的头位:长时间低头、咳嗽、擤鼻涕、颈部按摩,或从事某些体育活动,如举重、打羽毛球、高尔夫球、网球及做瑜伽,还有紧急刹车时头部惯性前倾等,都可能导致椎动脉夹层。”

  据了解,近三年来,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已连续收住近60例颈部动脉夹层患者,平均每年20例左右,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卒中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高发季

  高危人群需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它有致命的危险,许多患者因脑卒中而致残。

  “冬天,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是脑卒中的发病高峰期,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罗教授说,此外,患上感冒、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加大心脑血管的负担,所以也应注意预防这类呼吸系统疾病。

  罗本燕教授提醒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高糖高盐饮食,是脑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因此,想预防脑卒中,应尽量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或将已有的基础性疾病控制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避免脑卒中的发生。若出现头晕、颈部疼痛等不适,甚至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黑矇、口角歪斜、复视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作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开设了全天候神经内科卒中门诊(急诊大厅),每周一下午还有脑血管病专科门诊。

  70岁大伯记性变差行为怪异

  临床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杭州人毛大伯(化名),70岁,退休后喜欢拉二胡,每天有晨练的习惯。

  但凡天气好,他总要约上几个兴趣相投的老友去吴山广场晨练,大家拉琴弹唱,聊家常,很是开心。

  但最近大半年来,老友们发现毛大伯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太爱和大家说话了,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仅如此,他的记忆力也慢慢差起来,常常丢三落四,有时候甚至把带来的二胡也忘记带回家了。

  家人还发现,他的这种症状在慢慢加重,比如经常找不到自己的老花镜,或出门忘带手机等。

  最近,毛大伯的子女还抱怨本来手艺很好的“毛大厨”,烧出来的菜,不是淡了就是盐放多了,甚至有时把醋当成料酒拼命往菜里加。有两次,毛大伯独自去逛农副产品会展中心,直到天很黑了才回来。老伴反复询问才得知他坐错公交车,倒腾了几次才到家。

  家人隐约觉得毛大伯有点不对劲,在子女的联合劝说下,自认为没什么毛病的毛大伯,被家人带到了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就诊。

  神经内科记忆门诊的医生仔细询问了毛大伯的病情并做了体格检查,在认知评估后,又建议毛大伯做血液化验和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最后,医生告诉家属,毛大伯得的是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年性痴呆”。

  医生嘱咐毛大伯家属,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只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也能获得病情的延缓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成立十年

  诊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超万人次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社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60%-70%。

  据2018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统计,全世界有超过5700万的人正在遭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随着中国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到2015年中国痴呆患者已超950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600万。除造成经济负担外,阿尔茨海默病还会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照料负担。

  作为认知障碍诊治专家,罗本燕教授带领认知团队,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特别开设了记忆门诊,重点开展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并为每位患者建立记忆健康档案(电子化数据库系统)。记忆门诊建立十年来,已陆续诊治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超万人次。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患者经历进行性的认知障碍:早期只是短期记忆的缺失,表达、理解和判断能力的衰退,逐渐发展为记忆混淆和缺失,伴发精神行为的异常,情绪不稳或性格转变,最终发展为全面痴呆和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大幅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没经治疗的患者,往往会在10年内失去自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对家人乃至社会也会造成严重的照料负担。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很重要。”罗本燕教授说。

标签: 神经内科;阿尔茨海默病;大伯;认知障碍;浙江大学;动脉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