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 听桶长与居民话甘苦
商惠青借着手电筒的光,检查垃圾桶内的垃圾分类情况。
许秋生对每一袋垃圾都很认真,摸着黑扫码,给大家打分。
今年3月,江干区在杭州全市首创垃圾治理新模式——“桶长制”,一个垃圾桶由一个桶长专门负责,事前入户宣传,事中现场督导、积分登记,事后上门纠错指导。
近两个月过去了,“桶长制”效果如何?近日,记者来到九堡街道兴安社区圣奥领寓,实地探访这一新模式的成效。3月底,这个小区作为江干区的试点小区,率先实行了“桶长制”。
风雨无阻
桶长每天3小时坚持到岗
一走进小区大门,就看到两边拉着显眼的横幅,上面写着“剩菜剩饭丢绿袋 扎牢不漏扔绿桶”“化工化妆废药品 有害垃圾扔红桶”,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傍晚时分,桶长们已经陆续上岗。3幢1单元的桶长商惠青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正打着电话。“你好,我是咱们单元的桶长,刚刚有一袋垃圾,分类情况不理想,是你们扔的吗?”“嗯,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要跟其他垃圾分开放,专门扔进绿色垃圾袋里,再下来扔到绿色垃圾桶。以后可要注意了!”挂断电话,她又忙不迭地打开手电筒,往垃圾桶里翻看着。有居民下来扔垃圾,她要仔细检查一番,确认分得没问题,再丢进垃圾桶。
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点到8点半,一共3个小时是商惠青的“日常操作”。每天到岗后,她先检查一遍垃圾桶,尤其是绿桶,看看大家分得对不对。“就像刚刚我打的电话,那袋垃圾分得不对,我就拿出来给它重新分类。刚巧在垃圾桶里找到了一张撕破的快递单,上面写着房号,我就照着打了电话,一问果然是他们的。”每个桶长手里都有单元楼现住居民的联系方式,方便联系指导。
“我一问才知道,他们在这里租了个工作室,一两个月没出现了,所以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商惠青说,对方态度很好,很谦虚地问她应该如何分类。“不过这是个例,目前整个单元楼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5%,居民都比较配合。”
科技助力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增强
这时楼上下来一家人来扔垃圾,商惠青接过他们手中的垃圾袋,逐一检查,“分得很好,没问题!”她笑着说。这户人家住在12楼,问及会不会嫌垃圾分类麻烦,女主人应女士连忙摆手:“完全不会!我们家厨房放两个垃圾桶,厨余垃圾专门放,每天都倒,相对就分散了另一个垃圾桶的垃圾量,反而不会那么快就满了,还节约了呢。”
随后,记者又来到2幢。一有居民来扔垃圾,桶长许秋生就接过绿袋子,先检查一遍,再打开手机上的“垃圾巡检”App,扫码打分。别看都是绿色的垃圾袋,每个袋子上都有专门的二维码和编号,跟住户房号一一对应,打分很便捷。
记者在2幢待了约20分钟,共有5个居民前来扔垃圾,大家的分类意识很强,许秋生都给他们打了5分。一个大姐告诉记者,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后,她要是还乱扔的话心里就很不踏实,“不管老许在不在楼下盯着,我都分得没问题的。”大姐骄傲地说。
旁边,许秋生听着很欣慰:“我们这幢楼的垃圾分类正确率也有95%左右了,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可只有50%呢!”
在实践中改进
“桶长制”越发完善
兴安社区党总支书记蒋婷婷告诉记者,目前圣奥领寓垃圾桶里的垃圾基本做到了有序入桶,不再窜位,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正确率均达90%以上。这得益于小区的14位桶长。
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了,那未来还需要14个桶长每天花3个小时继续值守吗?对此,蒋婷婷表示,接下去会根据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适当减少桶长数量,“比如可以一个桶长管两个楼道,这样节约人力。”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桶长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每个月桶长对每户家庭的打分情况都会张榜公布,积分最高的可以获得奖励。但是,只有每天在桶长值班过程中来扔垃圾的家庭才会被打分。“有的业主就反映说我分类分得很好,但是扔垃圾的时候没碰上桶长,没被打到分,这就不公平了。”许秋生说,他们已将该问题反馈给社区,接下来“桶长制”会进一步完善,“比如实行‘印象分+自评分+检查分’综合的打分制度,更加客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