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旅行青蛙就不同,你除了给它准备行囊,并没有更多与小青蛙互动的方式,换言之,你无法更多地干涉小青蛙的行动。
相比毫无自理能力,需要你事事操心的“电子宠物”,小青蛙更像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人格,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把这只小青蛙叫做“儿子”或者“女儿”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有很多玩家在微博上表示,这游戏玩着玩着:“忽然就有点懂了我妈的感受。”
张萌认为,这款游戏之所以在中国的火热程度超过日本,可能是因为这种共鸣感:“中国的父母和子女往往是缺少界限感的。他们认为孩子的人生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像日本以及其他国家那样,让孩子在成年后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跨文化研究显示,中国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其他很多国家都不同,中国人的‘自我概念’里是包含着父亲和母亲的,而不仅仅是‘我’。”
但王奕權和张萌都认为,这个游戏持续的热度最多也只有个把月。
“玩这个游戏每个人的诉求其实都是不同的,但大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去缓解亲情和取得关注的行为。但游戏只是一种渠道,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并不会太当真,最终她们还是会选择除了游戏以外的,更能承载的渠道,去弥补这种空间。”王奕權说,特别是对于现在汇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甚至在国外读书、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由于对文化环境和习惯的不适应,很多年轻人与家庭的交流有时候是缺失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旅行青蛙在形成一种情感寄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提示:和家人的交流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有时候你妈可能只是想看看你的近照,知道你最近过得很好。
记者有一个朋友,在异国工作。已经很多年没有与母亲通过电话了。
在玩旅行青蛙大约两周之后,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张小青蛙独自在看海的明信片。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她拨通了她母亲的手机。
母亲很意外,在女儿絮絮叨叨了一些在国外的琐事后也无法作答。唯一记得的是,女儿挂电话的时候说,今年夏天想带她去看看海。
“这是最实际也是最合理的方式,”王奕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