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集镇
安溪集镇
安溪集镇
梦栖小镇
老墙门
小山桥
枫风书店
图 / 良渚街道提供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用这句话来形容良渚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最为恰当不过。作为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组团”总体规划中“良渚组团”的中心街道,良渚以其执着的“良渚精神”创造着一座文明与创新交融共舞的美丽城镇。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良渚街道向“脏、乱、差”的城市顽疾宣战,牢牢树立“产业为王、环境为王”两大意识,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规划和布局相结合,把彰显小城镇产业和人文特色的要求贯穿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全过程,使产业及文化融入小城镇的大街小巷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中,从产业升级、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到乡容镇貌,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升级跳。
梦栖小镇成为设计师的摇篮
莫干山路3111号—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梦栖小镇。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已久的工业厂区,破旧的厂房分布零散,空间关系混乱。经过改造,橙色铝网吊顶下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崭新工作室、钢筋混凝土加筑形成的年代感建筑呈现在大家眼前。
“目前已成功打造7大文创空间,区内集聚文创企业有600余家。”据良渚新城党工委委员、良渚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江旻介绍,从刚开始的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发展定位,到如今的有核无边、辐射带动,小镇更新更健全的设计产业生态链正日渐明晰。
在梦栖小镇周边,曾经的建机厂已经改造成了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会址,曾经的粮库摇身一变成了“大师村”。未来,以莫干山路为发展轴、以工业设计大会会场为支点,莫干山路一侧居住区将打造成以工业设计、智能研究等产业为主的新型创业街区。
如今,梦栖小镇已成为不少设计家的灵魂栖息地,完善的产业链让他们的作品得以更好地展现,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梦想在这里展翅翱翔。让小城镇更加宜居宜业、更有特色活力,成了良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主旋律。
安溪集镇串联起大画卷
位于良渚古城遗址区块东北角的安溪集镇,是遗产地的必经之路。清康熙《钱塘县志》载 :“大遮山下为安溪镇,有税科司,有安溪闸,苕水经此。”不难看出,安溪自古就是水陆交汇之要津,其改造意义,则更为重大。
“老百姓的呼声在哪里,我们的整治现场就在哪。”良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欣告诉记者,在这次整治中,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项目组的成员不仅要快速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更要解决集镇居民的实际困难,实实在在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低矮陈旧的辅房被拆除,安溪集镇上的古香樟露出了面容,给集镇平添了几分雅致;原先安溪电力营业所被改造,复原了宋朝时的“安溪渡”,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集镇上的小水塘被串联,变身为一个完整的水系,古镇长廊也围绕着它建设起来,一条水岸景观游线就这么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对于整治后的安溪集镇,在镇上住了20多年的蒋老伯很是满意:“能明显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只要不下雨,每天傍晚我会都带着小孙女去镇上逛一逛。”
底蕴文化留住城镇“根与魂”
此次小城镇的整治,绝非只停留在“面子”上。其中之义,更有着对老底子文化科学和可持续的保护。
在良渚荀山村小山桥区块有一座“八字墙门”,上方石梁刻有 “长发其祥” 字样,寓意该地很早以前就有天赐的安祥。据老一辈的人讲,自宋朝以来这座墙门一直静静伫立,它守护着这一方土地,是荀山村文化底蕴的象征。
因此,小山桥的整治,变得格外谨慎。“我们将老墙门原样保留,采用风格过度、形式穿插、元素渗透等设计手法,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有民居,远期,我们还将对小山桥区块内部民宅进行改造,打造一片新杭派风格的民居住宅。”叶欣说。
相较于其他地方,良渚的小城镇整治还有极大特殊性。比方说,荀山村与老集镇两个区块均有部分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区块,在整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文保难题。良渚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负责人高晓平说,“在整治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保护良渚遗址为主。整治前期我们跟良管委、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经过多次对接,在施工前进行文物勘探,施工时由省考古研究所派人到现场驻点,一旦有疑似遗址现场的立马叫停,并进行抢救性发掘,等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再进行下一步工序。”
老集镇旧貌换新颜
玉琮路是串联良渚老集镇的一条重要道路,北连东西大道,南接莫干山路,在熙熙攘攘的热闹背后,不仅有乱设摊、乱搭建、乱占路的“集镇病”,也有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堆杂物的“农村病”,更有乱停车、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这次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除了要把老集镇的“毛细血管”疏通,还要把沿街的立面整一整。
一年间,老集镇内店面门牌完成了统一整改、街道变得干净整洁、纠缠着的“空中蜘蛛网”消失了、流动摊贩和违章建筑也不见了踪影。
集镇快速的蜕变,吸引了当地群众主动参与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治理,他们的眼中充满期待,因为他们知道,终于要和“脏乱差”、参差不齐拥挤的集镇说再见了。“我们茅庵村整治了四天,整出了很多很多垃圾,乱放的杂物、破旧的老物等等,其实也没什么用,但是老百姓就喜欢放着,现在清理了以后干净多了,蚊虫也会少很多。”茅庵村的姚阿姨笑着说。
茅庵村的变化,并不是唯一。
“枫风书店”是一家扎根良渚17年的草根书店,从313路良渚车站旁,到曾经的良渚小学附近,再到现在的水口头港西侧,枫风书店已经经历了五次搬迁。
在书店老板娘何朝霞看来,书店的多次搬迁,跟良渚的建设不无关系。近两年,莫干山路整治、水口头港整治、她都无条件支持。她说,“书店从13平方米到80平方米,规模越搬越大;眼看着门口乱摆的杂物没了,路宽了,生意也越来越好。”
整治行动,蹄疾步稳。犹如按下“美颜加速”键的良渚,城镇面貌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年来,良渚街道集镇整治范围内共拆除违章建筑261处,面积达6.9余万方,全域范围共拆除37万方,整个辖区范围开展两非车辆交通专项整治120次,集镇范围内8条道路主线上改下、桥架都已经完成……把良渚建设成为“两美浙江”示范镇,打造成杭州“城北副中心”,良渚蓄力待发。
安溪集镇
安溪集镇
安溪集镇
梦栖小镇
老墙门
小山桥
枫风书店
图 / 良渚街道提供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用这句话来形容良渚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最为恰当不过。作为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组团”总体规划中“良渚组团”的中心街道,良渚以其执着的“良渚精神”创造着一座文明与创新交融共舞的美丽城镇。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良渚街道向“脏、乱、差”的城市顽疾宣战,牢牢树立“产业为王、环境为王”两大意识,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规划和布局相结合,把彰显小城镇产业和人文特色的要求贯穿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全过程,使产业及文化融入小城镇的大街小巷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中,从产业升级、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到乡容镇貌,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升级跳。
梦栖小镇成为设计师的摇篮
莫干山路3111号—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梦栖小镇。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已久的工业厂区,破旧的厂房分布零散,空间关系混乱。经过改造,橙色铝网吊顶下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崭新工作室、钢筋混凝土加筑形成的年代感建筑呈现在大家眼前。
“目前已成功打造7大文创空间,区内集聚文创企业有600余家。”据良渚新城党工委委员、良渚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江旻介绍,从刚开始的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发展定位,到如今的有核无边、辐射带动,小镇更新更健全的设计产业生态链正日渐明晰。
在梦栖小镇周边,曾经的建机厂已经改造成了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会址,曾经的粮库摇身一变成了“大师村”。未来,以莫干山路为发展轴、以工业设计大会会场为支点,莫干山路一侧居住区将打造成以工业设计、智能研究等产业为主的新型创业街区。
如今,梦栖小镇已成为不少设计家的灵魂栖息地,完善的产业链让他们的作品得以更好地展现,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梦想在这里展翅翱翔。让小城镇更加宜居宜业、更有特色活力,成了良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主旋律。
安溪集镇串联起大画卷
位于良渚古城遗址区块东北角的安溪集镇,是遗产地的必经之路。清康熙《钱塘县志》载 :“大遮山下为安溪镇,有税科司,有安溪闸,苕水经此。”不难看出,安溪自古就是水陆交汇之要津,其改造意义,则更为重大。
“老百姓的呼声在哪里,我们的整治现场就在哪。”良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欣告诉记者,在这次整治中,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项目组的成员不仅要快速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更要解决集镇居民的实际困难,实实在在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低矮陈旧的辅房被拆除,安溪集镇上的古香樟露出了面容,给集镇平添了几分雅致;原先安溪电力营业所被改造,复原了宋朝时的“安溪渡”,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集镇上的小水塘被串联,变身为一个完整的水系,古镇长廊也围绕着它建设起来,一条水岸景观游线就这么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对于整治后的安溪集镇,在镇上住了20多年的蒋老伯很是满意:“能明显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只要不下雨,每天傍晚我会都带着小孙女去镇上逛一逛。”
底蕴文化留住城镇“根与魂”
此次小城镇的整治,绝非只停留在“面子”上。其中之义,更有着对老底子文化科学和可持续的保护。
在良渚荀山村小山桥区块有一座“八字墙门”,上方石梁刻有 “长发其祥” 字样,寓意该地很早以前就有天赐的安祥。据老一辈的人讲,自宋朝以来这座墙门一直静静伫立,它守护着这一方土地,是荀山村文化底蕴的象征。
因此,小山桥的整治,变得格外谨慎。“我们将老墙门原样保留,采用风格过度、形式穿插、元素渗透等设计手法,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有民居,远期,我们还将对小山桥区块内部民宅进行改造,打造一片新杭派风格的民居住宅。”叶欣说。
相较于其他地方,良渚的小城镇整治还有极大特殊性。比方说,荀山村与老集镇两个区块均有部分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区块,在整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文保难题。良渚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负责人高晓平说,“在整治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保护良渚遗址为主。整治前期我们跟良管委、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经过多次对接,在施工前进行文物勘探,施工时由省考古研究所派人到现场驻点,一旦有疑似遗址现场的立马叫停,并进行抢救性发掘,等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再进行下一步工序。”
老集镇旧貌换新颜
玉琮路是串联良渚老集镇的一条重要道路,北连东西大道,南接莫干山路,在熙熙攘攘的热闹背后,不仅有乱设摊、乱搭建、乱占路的“集镇病”,也有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堆杂物的“农村病”,更有乱停车、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这次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除了要把老集镇的“毛细血管”疏通,还要把沿街的立面整一整。
一年间,老集镇内店面门牌完成了统一整改、街道变得干净整洁、纠缠着的“空中蜘蛛网”消失了、流动摊贩和违章建筑也不见了踪影。
集镇快速的蜕变,吸引了当地群众主动参与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治理,他们的眼中充满期待,因为他们知道,终于要和“脏乱差”、参差不齐拥挤的集镇说再见了。“我们茅庵村整治了四天,整出了很多很多垃圾,乱放的杂物、破旧的老物等等,其实也没什么用,但是老百姓就喜欢放着,现在清理了以后干净多了,蚊虫也会少很多。”茅庵村的姚阿姨笑着说。
茅庵村的变化,并不是唯一。
“枫风书店”是一家扎根良渚17年的草根书店,从313路良渚车站旁,到曾经的良渚小学附近,再到现在的水口头港西侧,枫风书店已经经历了五次搬迁。
在书店老板娘何朝霞看来,书店的多次搬迁,跟良渚的建设不无关系。近两年,莫干山路整治、水口头港整治、她都无条件支持。她说,“书店从13平方米到80平方米,规模越搬越大;眼看着门口乱摆的杂物没了,路宽了,生意也越来越好。”
整治行动,蹄疾步稳。犹如按下“美颜加速”键的良渚,城镇面貌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年来,良渚街道集镇整治范围内共拆除违章建筑261处,面积达6.9余万方,全域范围共拆除37万方,整个辖区范围开展两非车辆交通专项整治120次,集镇范围内8条道路主线上改下、桥架都已经完成……把良渚建设成为“两美浙江”示范镇,打造成杭州“城北副中心”,良渚蓄力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