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马拉松”如何跑得更久远?
2019-05-10 08:15:41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徐展新

杭州湾的“甬马”。 (徐能 摄)

象山石浦的马拉松比赛。 (徐能 摄)

乡村趣味马拉松,兼顾运动赛事和田园游乐。(朱娇娇 徐展新 摄)

  1581场,583万人次,288亿元。

  这三个数字,分别是去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场次、参赛人数及带动的消费总额。

  现在的马拉松,已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马拉松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比上年增长7%。东北证券研报则预期,马拉松赛事未来衍生的经济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

  如此大的“蛋糕”,宁波尝到了“甜头”,却也面临着整体规模不大、部分赛事组织偏乱、产业协同创新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

  想要充分激发城市“马拉松经济”的潜力,道阻且长。

  火爆背后,是“爱恨交织”的纠结

  4月14日上午,肯尼亚女运动员Nancy笑吟吟地走上领奖台,高举起手中的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九马)冠军奖杯。台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宁波连续五年在九龙湖举办马拉松。今年,该赛事还升格为与中国田协共办的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引起了更多专业跑者的关注。

  将时间轴向前移,这个春天,宁波各地已举办了多场马拉松赛事。3月31日,2019宁波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山马)鸣枪;3月24日,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开跑;3月16日,鄞州公园新春马拉松揭幕……

  前两场赛事都吸引了超过6000名跑者,后一场则有“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第一人”李子成参与。不只是跑者和赛事组织者,很多市民已经深切感受到,宁波迎来马拉松赛事数量的爆发期。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2018年,列入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名单的马拉松只有九马、山马和吉利汽车宁波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甬马),而其他冠名“马拉松”的赛事更难以计数。在本地官方新闻客户端上搜索关键词“马拉松”,就能找到12场赛事,选址、规模、主题各有不同。

  然而,高频率举行的马拉松赛事,总是让跑者“爱恨交织”。“我一年要参加超过10场马拉松。近几年本地赛事越来越多,我的选择余地增加了,的确是好事。但有些赛事的组织和配套服务不佳,留下了一些负面印象。”对此,跑步爱好者张明感触颇深。

  在他看来,路途遥远却不配备免费接驳车,室外比赛却没有任何遮挡物,跑步之余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消费场所,这都是宁波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本地的参赛者还能“将就”,从周边城市慕名而来的跑友就只能抱憾而归。

  在社交媒体和各类网站、论坛上,这样的批评声也不少。微观层面,部分马拉松赛事的咨询渠道并不畅通,包裹遗失投诉无门,等待的亲友找不到终点的位置,以及赛事“捆绑”的一些增值服务,让参赛的跑友们心生怨言。宏观层面,宁波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均在相对远离中心城区的场地举办,九马、山马的场地距离东部新城约20公里,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的甬马更是有60公里之遥。

  “北京、上海、厦门的马拉松赛事全国知名,它们的线路都经过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宁波为什么做不到?”跑友们的疑惑,目前尚未得到解答。

  有肯定,也有争议。“马拉松经济”的火爆,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属性——兼顾专业性和群众化,通常在室外举行且线路较长,有非常高的关注度,也能便捷地与当地的旅游景点、消费场所连接起来。

  “马拉松天生就是一个高价值的旅游产品,也是推广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迈进‘下一个万亿’大关的关键时刻,宁波迫切需要马拉松赛事自身的影响力及其附带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挖掘。”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委员、旅游智库专家朱至珍告诉记者。

  宁波需要一场“拳头赛事”吗?

  纵观如今宁波的马拉松赛事,有三张公认的“王牌”。

  山马在专业领域独占鳌头,它是中国田协与宁波共同主办的标准距离山地马拉松赛事,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山地类马拉松赛事之一。

  九马已经年满“五周岁”,不久前在中国田协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获评“铜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两项大奖。

  甬马的发展历程一波三折,2017年中断举办,去年又重新在杭州湾畔鸣枪,它以“甬”为名,似乎是最能代表宁波的精品马拉松赛事。

  然而,和国内其他城市声名远扬的马拉松赛事相比,差距依旧存在。以同为计划单列市和沿海城市的厦门为例,厦门马拉松在今年的世界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八、国内第一,厦门也因此得到中国田协颁发的“马拉松城市”殊荣。

  更重要的是,厦门打造了一条42.195公里的“城市形象宣传栏”,将胡里山炮台、曾厝垵、厦门大学、鼓浪屿等重要景点集中展示,赛事举办期间组织3小时的央视航拍直播,向全球推介厦门。厦门马拉松的参与者中,近九成是外地的参赛选手及其家属,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当地媒体提出,“马拉松已经成为鼓浪屿之后的第二张厦门名片。”

  珠玉在前,宁波需要加快脚步追赶。“我们需要一场‘拳头赛事’!它应当途经中心城区,向全球的参与者展示宁波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面貌。”多次参与厦门马拉松的张明呼吁。

  近年来,心系于此的跑友们撰写了多份关于马拉松品牌赛事选址的方案,委托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递交讨论。其中,最常出现的名词就是“东钱湖”“中山东路”和“东部新城”。

  业内人士分析,中山东路和东部新城分别代表宁波传统和现代都市核心区,两者串联起来,能清晰完整地展示宁波的全貌。东钱湖风景优美、环境舒适,自然而然地成为跑步爱好者、骑行爱好者的首选地。很快,即将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或许是东钱湖承接品牌赛事的重磅砝码。

  “选址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也要兼顾交通、安防、环保等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但核心思想必须是一致的,即凝聚城市最有价值的资源,依托赛事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外展示。每一场特色赛事都可以打造成旅游产品,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当前的收益和短期的政绩,而是一场赛事的举办能给城市留下什么,有哪些长远的价值。”朱至珍说,这时候,体育、文化、旅游要像“兄弟姐妹”般携手共进,同时积极招引文创、教育、展览等领域的“堂兄弟”和“堂姐妹”,将马拉松经济的“跑道”延伸到更远方。

  跑道通向“全域旅游”大产业

  “最终,这条马拉松跑道会通向‘全域旅游’的大产业。”朱至珍曾担任过宁波市旅游局局长。在他看来,宁波没有黄山、长城、西湖这样的垄断性资源,只能立足复合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挖掘重复消费的潜力,做好体验性产品。而马拉松,恰恰是最好的体验性旅游产品之一。

  祖籍宁波、家住上海的跑步爱好者胡建平,就身体力行地佐证了这一观点。上海的马拉松赛事水平高、参赛人数多,但他醉心宁波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每年都会多次往返于此。“跑步时间不过数小时,但我每次都会选择不同的酒店或民宿,找找当地的特色小吃,赛完后约上朋友游玩娱乐,要花上三五天的时间。”胡建平坦言,“马拉松只是个引子,度假、娱乐、消费才是这趟旅程的主体。”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单人参赛、多人消费,一人跑马、全家旅游。这样的马拉松,才能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当前,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17+1”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还是宁波的“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都以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为基础。而“全域旅游”的意义,正是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

  事实上,宁波的马拉松已经有了不少产业融合的痕迹。象山晓塘的迷你马拉松带火了集市、家宴和民宿,石浦的“跑马品鲜”体育旅游赛事引出了渔港的整条旅游线路,北仑丁家山村、鄞州天宫庄园、海曙章水镇结合水果采摘、花木种植催热了乡村游,梁祝爱情小镇发起的马拉松嘉年华更是沿途展示万工轿、四大名著人物剪纸、太极剑等传统文化,邀请外籍跑友参赛体验。

  但是,若想追赶北京、上海、厦门的马拉松赛事,这样做还不够。朱至珍建议,重点打造一个有宁波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金牌赛事,将它视作城市马拉松的“红花”;同时发动各区县(市)打造都市、滨海、湖泊、山地、乡村五个主题的系列赛事,覆盖专业选手、业余跑者和普通市民的各类需求,它们的角色是“绿叶”。

  首创“线上马拉松”模式的运动软件悦跑圈联合创始人梁锋曾做过这样的判断——从数量上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场次并不算多,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在担心赛事饱和之前,我们更应该思考办赛的目的。“宁波的马拉松数量持续增加,这不是坏事,但缺少统筹协调,就会损害城市形象。”朱至珍建议,从宁波市级层面做好宏观把控,错开各地系列赛事的季节,合理分配客群,将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新闻单位发动起来,培育成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基地。

  从2008年至今,厦门马拉松已连续12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1987年创立的杭州马拉松已成为赞助价值第四高的中国马拉松赛事;上海马拉松连办23年,报名和参赛人数之比在2014年就接近128:1,火爆程度堪比春运和车牌号拍卖……

  期待宁波引入、培育这类全领域、长“寿命”、高价值的品牌赛事,真正反哺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助力。

标签:马拉松;马拉松赛事;宁波;赛事;杭州湾
编辑:马轶伦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图说浙城  正文

宁波“马拉松”如何跑得更久远?
2019-05-10 08:15:41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徐展新

杭州湾的“甬马”。 (徐能 摄)

象山石浦的马拉松比赛。 (徐能 摄)

乡村趣味马拉松,兼顾运动赛事和田园游乐。(朱娇娇 徐展新 摄)

  1581场,583万人次,288亿元。

  这三个数字,分别是去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场次、参赛人数及带动的消费总额。

  现在的马拉松,已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马拉松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比上年增长7%。东北证券研报则预期,马拉松赛事未来衍生的经济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

  如此大的“蛋糕”,宁波尝到了“甜头”,却也面临着整体规模不大、部分赛事组织偏乱、产业协同创新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

  想要充分激发城市“马拉松经济”的潜力,道阻且长。

  火爆背后,是“爱恨交织”的纠结

  4月14日上午,肯尼亚女运动员Nancy笑吟吟地走上领奖台,高举起手中的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九马)冠军奖杯。台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宁波连续五年在九龙湖举办马拉松。今年,该赛事还升格为与中国田协共办的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引起了更多专业跑者的关注。

  将时间轴向前移,这个春天,宁波各地已举办了多场马拉松赛事。3月31日,2019宁波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山马)鸣枪;3月24日,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开跑;3月16日,鄞州公园新春马拉松揭幕……

  前两场赛事都吸引了超过6000名跑者,后一场则有“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第一人”李子成参与。不只是跑者和赛事组织者,很多市民已经深切感受到,宁波迎来马拉松赛事数量的爆发期。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2018年,列入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名单的马拉松只有九马、山马和吉利汽车宁波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甬马),而其他冠名“马拉松”的赛事更难以计数。在本地官方新闻客户端上搜索关键词“马拉松”,就能找到12场赛事,选址、规模、主题各有不同。

  然而,高频率举行的马拉松赛事,总是让跑者“爱恨交织”。“我一年要参加超过10场马拉松。近几年本地赛事越来越多,我的选择余地增加了,的确是好事。但有些赛事的组织和配套服务不佳,留下了一些负面印象。”对此,跑步爱好者张明感触颇深。

  在他看来,路途遥远却不配备免费接驳车,室外比赛却没有任何遮挡物,跑步之余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消费场所,这都是宁波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本地的参赛者还能“将就”,从周边城市慕名而来的跑友就只能抱憾而归。

  在社交媒体和各类网站、论坛上,这样的批评声也不少。微观层面,部分马拉松赛事的咨询渠道并不畅通,包裹遗失投诉无门,等待的亲友找不到终点的位置,以及赛事“捆绑”的一些增值服务,让参赛的跑友们心生怨言。宏观层面,宁波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均在相对远离中心城区的场地举办,九马、山马的场地距离东部新城约20公里,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的甬马更是有60公里之遥。

  “北京、上海、厦门的马拉松赛事全国知名,它们的线路都经过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宁波为什么做不到?”跑友们的疑惑,目前尚未得到解答。

  有肯定,也有争议。“马拉松经济”的火爆,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属性——兼顾专业性和群众化,通常在室外举行且线路较长,有非常高的关注度,也能便捷地与当地的旅游景点、消费场所连接起来。

  “马拉松天生就是一个高价值的旅游产品,也是推广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迈进‘下一个万亿’大关的关键时刻,宁波迫切需要马拉松赛事自身的影响力及其附带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挖掘。”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委员、旅游智库专家朱至珍告诉记者。

  宁波需要一场“拳头赛事”吗?

  纵观如今宁波的马拉松赛事,有三张公认的“王牌”。

  山马在专业领域独占鳌头,它是中国田协与宁波共同主办的标准距离山地马拉松赛事,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山地类马拉松赛事之一。

  九马已经年满“五周岁”,不久前在中国田协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获评“铜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两项大奖。

  甬马的发展历程一波三折,2017年中断举办,去年又重新在杭州湾畔鸣枪,它以“甬”为名,似乎是最能代表宁波的精品马拉松赛事。

  然而,和国内其他城市声名远扬的马拉松赛事相比,差距依旧存在。以同为计划单列市和沿海城市的厦门为例,厦门马拉松在今年的世界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八、国内第一,厦门也因此得到中国田协颁发的“马拉松城市”殊荣。

  更重要的是,厦门打造了一条42.195公里的“城市形象宣传栏”,将胡里山炮台、曾厝垵、厦门大学、鼓浪屿等重要景点集中展示,赛事举办期间组织3小时的央视航拍直播,向全球推介厦门。厦门马拉松的参与者中,近九成是外地的参赛选手及其家属,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当地媒体提出,“马拉松已经成为鼓浪屿之后的第二张厦门名片。”

  珠玉在前,宁波需要加快脚步追赶。“我们需要一场‘拳头赛事’!它应当途经中心城区,向全球的参与者展示宁波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面貌。”多次参与厦门马拉松的张明呼吁。

  近年来,心系于此的跑友们撰写了多份关于马拉松品牌赛事选址的方案,委托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递交讨论。其中,最常出现的名词就是“东钱湖”“中山东路”和“东部新城”。

  业内人士分析,中山东路和东部新城分别代表宁波传统和现代都市核心区,两者串联起来,能清晰完整地展示宁波的全貌。东钱湖风景优美、环境舒适,自然而然地成为跑步爱好者、骑行爱好者的首选地。很快,即将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或许是东钱湖承接品牌赛事的重磅砝码。

  “选址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也要兼顾交通、安防、环保等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但核心思想必须是一致的,即凝聚城市最有价值的资源,依托赛事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外展示。每一场特色赛事都可以打造成旅游产品,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当前的收益和短期的政绩,而是一场赛事的举办能给城市留下什么,有哪些长远的价值。”朱至珍说,这时候,体育、文化、旅游要像“兄弟姐妹”般携手共进,同时积极招引文创、教育、展览等领域的“堂兄弟”和“堂姐妹”,将马拉松经济的“跑道”延伸到更远方。

  跑道通向“全域旅游”大产业

  “最终,这条马拉松跑道会通向‘全域旅游’的大产业。”朱至珍曾担任过宁波市旅游局局长。在他看来,宁波没有黄山、长城、西湖这样的垄断性资源,只能立足复合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挖掘重复消费的潜力,做好体验性产品。而马拉松,恰恰是最好的体验性旅游产品之一。

  祖籍宁波、家住上海的跑步爱好者胡建平,就身体力行地佐证了这一观点。上海的马拉松赛事水平高、参赛人数多,但他醉心宁波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每年都会多次往返于此。“跑步时间不过数小时,但我每次都会选择不同的酒店或民宿,找找当地的特色小吃,赛完后约上朋友游玩娱乐,要花上三五天的时间。”胡建平坦言,“马拉松只是个引子,度假、娱乐、消费才是这趟旅程的主体。”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单人参赛、多人消费,一人跑马、全家旅游。这样的马拉松,才能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当前,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17+1”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还是宁波的“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都以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为基础。而“全域旅游”的意义,正是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

  事实上,宁波的马拉松已经有了不少产业融合的痕迹。象山晓塘的迷你马拉松带火了集市、家宴和民宿,石浦的“跑马品鲜”体育旅游赛事引出了渔港的整条旅游线路,北仑丁家山村、鄞州天宫庄园、海曙章水镇结合水果采摘、花木种植催热了乡村游,梁祝爱情小镇发起的马拉松嘉年华更是沿途展示万工轿、四大名著人物剪纸、太极剑等传统文化,邀请外籍跑友参赛体验。

  但是,若想追赶北京、上海、厦门的马拉松赛事,这样做还不够。朱至珍建议,重点打造一个有宁波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金牌赛事,将它视作城市马拉松的“红花”;同时发动各区县(市)打造都市、滨海、湖泊、山地、乡村五个主题的系列赛事,覆盖专业选手、业余跑者和普通市民的各类需求,它们的角色是“绿叶”。

  首创“线上马拉松”模式的运动软件悦跑圈联合创始人梁锋曾做过这样的判断——从数量上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场次并不算多,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在担心赛事饱和之前,我们更应该思考办赛的目的。“宁波的马拉松数量持续增加,这不是坏事,但缺少统筹协调,就会损害城市形象。”朱至珍建议,从宁波市级层面做好宏观把控,错开各地系列赛事的季节,合理分配客群,将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新闻单位发动起来,培育成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基地。

  从2008年至今,厦门马拉松已连续12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1987年创立的杭州马拉松已成为赞助价值第四高的中国马拉松赛事;上海马拉松连办23年,报名和参赛人数之比在2014年就接近128:1,火爆程度堪比春运和车牌号拍卖……

  期待宁波引入、培育这类全领域、长“寿命”、高价值的品牌赛事,真正反哺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助力。

标签: 马拉松;马拉松赛事;宁波;赛事;杭州湾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