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新闻深1℃ > 我们的节日 > 征文 正文

熏豆茶

2018-03-16 16:25:57 来源: 浙江在线 沈月华

  腊月廿九。合上电脑,走出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结束农历2017年最后一天的工作。路边摇曳着的红灯笼宛若电话那头的母亲,催促着我归的脚步。三三两两的路人,行色匆匆,我料想他们必定也是急着赶赴一场“年”的盛约。游子归来,衣锦还乡,亲人团聚……这些美好的事让“年”充满了人情味,也成了无数中国人的期盼。

  也许是城市里朝九晚五生活的麻木,也许是年岁增长的恐惧,竟然让我对于“年”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只是觉得时间飞逝,转眼又一年。还没来得及感受却被时间推上了浪尖,恍然间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一头是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头是父母一日一日地衰老。

  提着两袋新衣,孩子的、父母的,驱车从城市到乡下。

  回到老家,已是过了饭点。一进家门,一群人正围着八仙桌磕着瓜子吃着熏豆茶闲聊着。此情此景,倒比起城市里满街的灯笼更让我闻到年味了。乡下刚入腊月就开始为了年忙忙碌碌起来,置办年货、打扫卫生等等,到了廿九,于他们那一定是过年中,而熏豆茶一定是重中之重。

  “阿囡回来了啊。”

  “嗯,回来了。”

  “还没吃饭吧,快,你妈给你灶上温着呢,特意炖了你爱吃的咸肉。今年的咸肉腌的正好,不咸不淡。”

  “吃好饭,赶紧泡杯熏豆茶。城市里吃不到。赶明儿,过完年让你妈给你装几罐,拿回去放冰箱慢慢吃。”

  父亲不紧不慢地说道,起身走进厨房。

  熏豆茶,那是我们这一带特有的过年待客之茶。以熏豆(毛豆)为主料,辅以橘皮、胡萝卜、芝麻、卜子、桂花等。其制作过程相当繁复耗时,仅仅熏豆制作,就要赶在趁毛豆还没转黄前,从地里将毛豆连根拔回家。为了确保口感,当天就得把毛豆剥出来,当天放在铁筛上烘烤,烘的过程全凭手感经验。所以,到了烘熏豆的时节,必定举全家之力剥毛豆,加班加点。

  打我记事起一直到外出求学,每年或情愿或不情愿都会参与其中。或认认真真地剥到手指冒直喊疼;或偷个小懒,装模作样地剥上几颗,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从别人那拿上一堆毛豆肉。

  为了防止瞌睡,大人们有时天南地北的聊着,有时也给我们讲故事。我童年记忆中大部分的传说故事不是听于月夜星空下,不是葡萄藤架下,而是剥毛豆的时候。

  熏豆烘好后,家家户户都会装入纱布袋藏于石灰瓮中,以最最原始的方法保存着。平日里,鲜有人拿出来吃。临近过年,人们陆陆续续切胡萝卜丝、晒胡萝卜丝、炒芝麻等,准备熏豆茶的配料。待到过年,将这些一股脑儿放入平常吃饭用的大口碗中,倒入开水,红红绿绿,浮浮沉沉,煞是好看。食材的搭配加之沸水的冲泡,成就了别样的味道。

  不知道是熏豆茶茶料之多,还是泡茶所用的大口碗的缘故,非常有意思,我们管“喝茶”叫“吃茶”。春节里,无论是拜访亲友,还是串门闲聊,无论是男女老少,主人家都会为每一位来者泡上一大碗熏豆茶。大家吃着茶,满嘴咯噔咯噔地嚼着,末了,手指一刮,碗底干干净净,不剩一粒芝麻。年的味道,春节的记忆,全然在这举手投足之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过年有喝熏豆茶的习俗,也不知道用这些食材有什么说法,后来我也查阅了很多古籍,终没找到答案。德清一带虽也有熏豆茶,但作为防风故土,相传防风治理洪水因喝了此茶而立下大功,故熏豆茶又称“防风茶”,后世为纪念防风,代代相传。我们老家离德清尚有一段距离,倒也没听老人说起与防风相关。也罢,作为地地道道的年俗食物,作为地地道道的待客之物,熏豆茶确实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温存了无数关于年的记忆。

  在外求学的时候,每每过完年,母亲一罐一罐地将熏豆、橘子皮拌芝麻、桂花等装好,放进我的行李中。她知道,这是年的味道,这是故乡的味道。天南地北的同学,围坐在寝室里,尝着被他们唤作“汤”的茶,聊以兴致地用汤匙兜着杯中的熏豆。于我,一杯熏豆茶,慰藉夜的黑。

  毕业后,回到老家所在的城市参加工作。虽然离家不远,每年母亲依然在我返回城市的时候,给我装好熏豆茶。我料想,她定知道,熏豆茶承载着的又何止是一杯茶这么简单。

  “今年熏豆烘得多,喏,小娃都能出力剥毛豆了。”母亲指着一旁小儿说道。

  “看,小指头把熏豆茶碗底刮得多干净呀。”邻居们笑着,你一言我一语。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

  剥着毛豆,盼着过年。

  穿着新衣,吃着熏豆茶。

  举着灯笼,呼着蚕花。

  “猫来,狗来,蚕宝宝一道来。”

  来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标签:熏茶豆 咸肉
编辑:江小来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