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新闻深1℃ > 我们的节日 > 征文 正文

新年的那些事

2018-03-16 16:25:59 来源: 浙江在线 孙建丽

  如今过年,年味淡了许多。小时候,随父母在年内准备年货,捣年糕,掸新,做新衣。年外穿新衣,走亲戚,拜年。春节时,看戏是重点。

  那时候,奶奶还在。过年会有戏班子过来演出,看戏成了春节期间最大的消遣。戏文开场都是一小段的祝福,还会撒糖果、花生。台下接到糖果的人们喜笑颜开,预示一年好兆头。我成为了奶奶的小尾巴,爱跟她去看戏。越剧开锣前,我是个不安分的小猴子,喜欢跑进跑出,跑到戏台后面去,看那些浓妆艳抹的戏人(戏人,家乡话),很是惹人厌。

  奶奶会买零嘴哄我安静下来。我坐在高高的长凳上,脚不着地,甩着小短腿等戏开场。那时候小,听不懂在唱什么。只是觉得越剧里的书生很英俊,小姐很美丽,武生威风凛凛,小小配角很滑稽。虽听不懂内容是什么,却觉得乐声优雅绵长,雅致到极点。喜庆时的音乐很热闹,悲伤时的音乐让人落泪。看不看懂剧情不重要,关键是台景、音乐、唱腔,让小小的我喜欢上了越剧。

  时光变迁,奶奶已经不在了,那个疼我爱我的人已经离开了我。每年给我压岁钱的人,本该是我年年给您压岁了呀!

  现如今,连戏班子也渐渐不来了。各种家电把人们隔绝到一座座自己的城堡里,就如大家都筑起了自己的围城。那种春节里热闹聚集看戏的情景也不在线了。

  过新年看戏已经不再是重要的活动了,变成阖家欢乐看春晚。春晚看了几十年后,如今更多的人不喜欢吃吃喝喝,而是喜欢假期出游了。新年街上车少了,人也少了,过年反而变得空旷起来了。是以年味减少不少,欢聚一堂也淡漠了许多。每次吃完年夜饭,各回各家,各回各房。守岁,孩子总是不屑一顾地说:“迷信。”

  元宵节的灯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家乡的灯会每年都有。我自从离家求学,后来又嫁入他乡,已经有二十载没看到镇上的灯会活动了。连有没有举行灯会也不甚了解。如今,新媒体宣传力度大,有灯会很快就知道。

  今年灯会还在东塘下公园集中出发,沿柳翁路,经车站、镇西街、河西口、翁垟大酒店回来。站在路上看灯会的人们听到一声“来啦!”就见开路的警车缓缓驶来,锣鼓声从远到近越来越响。鞭炮在身边突然响起,让人吓一跳。

  先是整齐的鼓手,脖子上挂着巨鼓,穿着紫红色整齐的礼服,边敲边走。接着是侧腰挂着鼓穿着同色服装的队伍,“咚咚锵锵”敲打,队列整齐走过。后面是两个扛着铜锣的老人,有节律地敲着锣。老人后面是红色民族服装的女子。一人拿着龙珠,引导后面似鱼似龙的鱼灯过来。路灯的光,鱼灯身上的光,观众手里手机的光线,把整条街照得灯火通明。每到一路口,人群空出场地,围成圆圈。鼓声开始急促,三人成组的鱼灯旋转起来,忽高忽低,上下攒动。每一条鱼灯都突然变活了,在舞动,带着光,带着影,匆匆变幻,使人叹为观止。舞过几圈,又突然停止,排整齐,打开人群缺口,似倾泻的洪水,往街的另一端行去。接下去是青少年队。清澈明朗的少年,白衣红裤,也举着鱼灯来了。在街口停顿,也随着鼓声旋转,飞舞,奔跑。众人不由鼓掌叫好。一队一队的鱼灯舞过,各样精彩。

  要数安静的队伍,就是非遗作品首饰龙了。高大,笨重,却载满了故事,题材反复使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当地民俗。有节气,农具,农作物,都是精巧的纸人表现。首饰龙上挂满彩灯,人物还会在各个布置逼真的场景里转动,栩栩如生。还有板凳龙,具有圆雕艺术风格,上刻各个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四大名著的故事。龙档全长32米,相间的狭长樟木共24档联结而成,色彩鲜亮,龙头威武雄伟,龙眼神光炯炯。龙尾因木雕人物重叠翘起,如般罗塔叠高,登高望远,展望未来。

  都说“不过元宵节不算过完年”,元宵节的年味比新春那几天要浓一些。因为节假期结束,出游的人们回来上班了。

  今年的元宵节和往年一样热闹。只是带着一个不愿意出门的“宅男”一路嘟囔,见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也不见高兴。现代科技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些什么?

标签:新年 那些事
编辑:江小来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