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丽水 正文

干群之间架起“连心桥” 丽水遂昌应村村深山里的文明村

2017-12-26 10:51:52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通讯员 蓝叶佳乐 詹雁

  长水悠悠,流淌了千年。斑驳墙影,记录着变迁。

  在遂昌仙霞岭深处,距离县城4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应村乡应村村。

  近年来,应村村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追求新实践,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体现新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应村村先后“戴”上了省文明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村、省五星级民主法制村、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示范单位等荣誉的头衔。今年11月,又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首创“乡村版枫桥经验”

  正午时分,村干部们正忙着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饭。村党支部书记周岳运介绍说,全村有18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让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开心,村两委隔天就给老人统一做好饭,在饭点准时送到老人们家中。

  潘根珠是众多老人中的一位,因为中风导致腿脚不便,她的丈夫去世,两个儿子又在外务工,生活变得尤为艰难。

  村干部每次来到潘根珠的家中,都会耐心“伺候”老人家吃饭,顺便与她聊聊天,看到屋子脏了,也会帮忙打扫。“我们能做的也都是些小事,让老人过得舒适一些我们也就放心一些。”周岳运说。

  其实,这只是应村村实行“民事村了”工作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应村村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根据三十多年的经验,2013年提炼了应村村“民事村了”工作法,即矛盾纠纷上门了,便民服务坐堂了,项目建设包干了,村情民意上墙了,群众困难帮扶了。

  “民事村了”工作法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神经末梢”,营造了文明、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美丽桃溪,和美应村,而这一工作法也被誉为“乡村版的枫桥经验”并在遂昌全县推广。

  推进乡风文明提素质

  应村有一支“敬老洗衣队”,由村里每年评出的“好儿媳”联合组建而成,“好儿媳”们每隔10天,就去帮助村里的老人换洗衣物。

  前阵子,杨法圆等村里的三位“好儿媳”如约来到华云彩老人的家中帮老人清洗衣物。华云彩说,自己和丈夫年纪大了,儿子又有残疾,村里的“好儿媳”们就像是大家的儿媳,对他们嘘寒问暖,给他们洗衣做饭。

  不仅“好儿媳”们关心老人,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将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平时换个灯泡、修个房子,大家都是义不容辞。

  “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村的村规,更是我们村的财富。带头孝敬老人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后我们老了也就不怕了。”周岳运说。

  应村村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不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民主的新型农民。党员们积极主动带头参与文明村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享受成果,把文明村建设活动引向深入。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文化走亲、党员固定日等平台坚持开展法律咨询、农民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着力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致富本领。

  “一直以来,我们村以‘四德’工程建设为载体,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评选活动,在村文化礼堂设立好人榜。”周岳运说,这不仅用于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更是宣扬应村的孝道文化。

标签:老人 连心桥 文明村
编辑: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