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那个写下《乡愁》的诗人走了 但他的诗留在人们心中

2017-12-15 08:11:15 来源: 南湖晚报综合 综合《法制晚报》、《解放日报》等报道

  据台湾媒体报道,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昨天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余光中驰骋文坛近70年,涉猎广泛,擅长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其代表作有《乡愁》(诗)、《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诗作《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被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部分诗作还被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代表作《乡愁》

  被海内外华人广为传诵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开始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6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台湾中山大学任教,去年退休。

  1971年,已经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乡愁》。据说,作者当时只用了20分钟便一挥而就。40多年来,这首诗一直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

  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40多年过去,故乡变了。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他说。

  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也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

  2015年,笔耕不辍的余光中曾以一篇《谈文论剑》,与奚美娟等人一起获得在我市桐乡举办的首届丰子恺中外散文奖的金奖,但最后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自前来领奖。不过,他以“写信”这一古老而深情的方式表达了感谢,并在信中说:“丰先生的作品寥寥数笔却总是韵味无穷、温柔敦厚,值得提倡、效仿。”

  称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是最大光荣

  余光中一生创作了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了几十本书。如何保持源源不绝的灵感?他曾告诉记者:“只要对生命保持敏感,题材就不会匮乏;只要对语言保持敏锐,文字就不会粗糙。”

  在谈到诗歌丧失读者的问题时,他说,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

  余光中说自己的诗“大半是等来的,小半是追来的”。所谓“等来”,是指等待灵感之神;“追来”,则是指某人请他就某一主题在某一时间之前交一首诗。

  这种“追来”的命题作文,创作者若才气不够,很容易沦为宣传文章,但余光中写来却篇篇精彩。“只要社会对新诗有兴趣,我就愿意接受挑战。”他表示,只要主题值得写,他就会以接受挑战的自励应承下来,然后在知性上做足功课,再凭感性将知性材料化为所用。这些“挑战”也成为他的灵感泉源。

  作为当代华文世界经典作家之一,余光中对台湾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梁实秋就曾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在余光中的80岁寿宴上,台湾九歌出版社发行人蔡文甫认为,余光中如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并建议台湾文化机构应在翻译计划中加上瑞典文,有计划地将作家引进到瑞典。但余光中当时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

  ◎余光中代表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标签:乡愁 余光中
编辑:陶韬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