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嵊州"治沙魔方"固守中国大漠戈壁 获中科院专家点赞

2017-11-05 09:29:17 来源: 绍兴晚报 首席记者 何超群 记者 俞其军
 

  作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靠什么创造了治沙奇迹?

  一个简简单单的治沙草方格,又为何被国外称为“中国魔方”?……

  最近,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推出中国“治沙魔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大面积使用的新材料草方格是由绍兴一家小企业——嵊州市德利经编网业有限公司研发制造。

  “15年,‘德利经编’的草方格在沙漠没有被风沙撕烂,防沙固沙效果显著。”中国科学院风沙问题专家屈建军说,15年比对测试表明,“德利经编”的产品性能相当先进可靠。

  然而,这家小企业怎么会跑去固守大漠戈壁?

  遇上知音

  坐火车去过拉萨的人,一定会有印象,火车“驶”进沙害高发地青藏铁路红梁河段,窗外满眼是“嵌”入绿色方框的沙田。这些绿色屏障叫草方格,用来防风固沙。有了它们,大风肆虐时,沙不会肆意扬起,覆盖铁轨。“织”起这道屏障的正是“德利经编”。

  “最早研发、应用,至今牢牢‘守’在沙漠上。”年近六旬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说起“德利经编”,满口称赞。

  “是屈站长的一句鼓励,让‘德利经编’铆足劲研发。”10多年前的那一幕,至今印在“德利经编”副总经理丁云富的脑海中。

  2001年,“德利经编”的研发人员从杂志上捕捉到一个信息,传统草方格是防沙固沙利器,但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草方格原料麦草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如果能做出一种新材料,满足草方格功能要求,或许这就是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公司总经理王进炎说。

  经过大半年试制,“德利经编”做出了新材料草方格。它到底能不能派上用场?2002年春节后,丁云富和同事从嵊州赶到甘肃兰州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在地,接待他们的正是屈建军。

  “简直不敢相信。”屈建军回忆说,“浙江人真灵光,从没见过沙漠,却‘造’出了治沙武器。”他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创意,而且是未来方向。但到底能不能应用于治沙,得经过一系列测试。

  风沙为伴

  传统草方格,是利用废弃的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一截麦草自然坚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坚立在沙地上。“就是这个土办法,对流沙起到很好的阻障作用。”屈建军说。

  2002年3月,丁云富和同事卷起铺盖,“住”进沙漠。在甘肃沙坡头治沙实验基地,“德利经编”和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展风洞试验。“很辛苦,但现在想起来蛮有意思。”60岁出头的丁云富说,为尽快完成试验,大伙风餐露宿。之前根本不知道风沙的威力,到了沙漠才领教了。

  “盒饭盖子刚掀开,忽然风沙扬起,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白米饭已成沙拌饭。”丁云富说,一开始,大伙以为是“不幸中招”,结果,接连几天,吃着吃着,不知哪里刮来一阵风,根本吃不好饭。怎么办?露天作业,茫茫沙漠,最后,只好把白米饭换成馍,和着矿泉水充饥。经过大半年测试与技术优化后,“德利经编”的新材料草方格不仅达到了传统草方格防沙固沙的效果,而且施工方便,大大节省了人工。从此,“德利经编”转战治沙战场。

  守护敦煌

  在治沙战役中,丁云富最引以为豪的是为敦煌莫高窟治沙。今年7月,丁云富又一次来到敦煌鸣沙山,仔细检查草方格。自2004年“德利经编”为敦煌莫高窟“织”起草方格后,几乎每年,他都会来实地查看。

  “10多年过去了,草方格依然牢固可靠。”11月1日,敦煌研究院环境保护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德利经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风沙是敦煌莫高窟的大威胁。“每当刮风,沙子就从窟顶往下浇,像瀑布一样,严重影响洞窟安全,还会‘刷’掉洞内的珍贵壁画和彩塑。”屈建军说。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来国外专家、企业团队协助治沙,但国外产品价格相当昂贵。”丁云富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于是毛遂自荐治沙。

  “品质差不多,‘德利经编’性价比更高,管理更到位。”令敦煌研究院环境保护所所长汪万福印象深刻的是,“德利经编”的草方格里,现在都长出了沙漠植物,经久耐用可见一斑。

  敦煌莫高窟、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内蒙古临察铁路、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如今的大漠戈壁上,到处能见到“德利经编”织起的草方格。最近3年,公司销售额、利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标签:方格 沙漠
编辑:王淼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