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杭州的中国丝绸城30岁了 它的老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7-11-02 08:33:0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王丽 通讯员 金焕英

  浙江在线11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通讯员 金焕英)11月15日,杭州中国丝绸城三十而立。

  明天,在杭州武林广场,武林之夜暨杭州中国丝绸城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将拉开帷幕。

  这段日子,84岁的鲁灿松总会在西健康路这条不长的小路上,来来回回地走着。看着路旁生意繁忙的商户感慨万千。

  就像放电影一样,从当年的“72家房客”到如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30年的发展一幕一幕闪过。

  杭州老底子的“龙须沟”

  折腾出72家门面房

  你知道吗,如今集聚了500多家丝绸经营商户的丝绸城前身,却是杭州老底子有名的“龙须沟”。而它的转身,也许就得从鲁灿松说起。

  1984年,鲁灿松调任下城区长庆街道党委书记。当时的长庆,分布着许多丝绸大厂,比如喜得宝、福华、天成、幸福、永安等等。而长庆与丝绸的渊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南宋时。

  “天时地利,为何不办一个丝绸市场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鲁灿松的脑海里诞生。

  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当时,作为长庆街道的人大代表,鲁灿松把这个提议写成了报告,作为议案送到了下城区四届一次人代会上。让鲁灿松振奋不已的是,这份议案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赞成,并成为下城区人代会的一号议案通过。下城区政府着手成立“杭州丝绸市场领导小组”,经过半年的攻坚克难,用30万元资金起家,杭州丝绸市场诞生了。

  为什么选在十五家园西健康路?鲁灿松说,也是机缘巧合。十五家园西健康路原本地势低洼,一下雨就淹。后来这一片整体整治,环境提升,造了不少新房子。在当时较为宽敞的西健康路上打造一个沿街市场是可行的。

  四、五个月时间,在西健康路靠近凤起路的这一头,盖起了72间门面房,老底子戏称“72家房客”,1987年,杭州丝绸市场诞生了。

  大厂名厂争相入驻

  一铺难求

  登报、招商,让鲁灿松惊喜的是,一时之间,许多乡镇企业、个体户纷纷响应。然而,一些国有大中型丝绸企业却仍然抱着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并没有进驻市场。

  “要吸引这些丝绸大咖来才行啊,他们来了,对我们这个市场的认可就更大了。”当时,作为“杭州丝绸市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鲁灿松请来了当时省市丝绸界的领导出面一起举办了一个丝绸界沙龙,邀请国有大中型丝绸企业代表参加,并承诺这些企业可以先来丝绸市场试营三个月。就这样,喜得宝、福华、杭丝联、都锦生一些大厂、名厂都进来了。

  有了这些丝绸行业大咖加持,市场一下子火热了,门店供不应求。丝绸市场又赶紧在如今的中健康路造了七八十间房子,丝绸市场档次一下提高了。丝绸服饰、领带、丝绸面料,产品更加丰富。

  接下来市场不断扩张,甚至“吃下”了现在新华路上,当时的杭州第一织布厂、杭州无线电六厂的厂房,打造成古色古香、宫殿式的市场营业大厅。

  “那个时候真的是一店难求啊!”杭州烟霞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志凯回忆,“那时候我刚刚下海经商,创办了烟霞织造厂,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没有门面,只能拉着丝绸被面在市场里摆摊。直到后来市场门店扩建,才有了入驻的机会,一来就到了现在。”

  从丝绸城创办至1993年,杭州丝绸市场创造了一个惊人数字,20亿的成交额,上交国家税收一千多万元。

  《人民日报》甚至特地采访刊登文章,认为这是我国市场新的创举与突破。

  杭州丝绸展销会办到了北京

  一炮打响

  1994年、1995年,丝绸出口形势不好,销量出现滑坡。敢为人先的鲁灿松又提出了办两个市场的大胆提议——固定市场在杭州,流动市场要办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

  第一站,就定在了北京。

  200多家丝绸企业组团到北京工人文化馆,“首届杭州丝绸展览展销会”大张旗鼓拉开帷幕,更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来报道。展销会一炮打响,人山人海,五块钱一张门票卖到了三十块钱,甚至铁门都被挤破。

  “北京的老百姓对丝绸是真的喜爱啊,而且相比当时北京的大商场,我们的丝绸有价格优势、质量优势,产品种类也丰富。”蒋志凯回忆起当年跟随市场大部队一起到北京参加展览展销会的火爆场景,“我们把丝绸被面这些商品放到柜台上,结果一大帮人涌进来,直接把商品和营业员都推到了墙角。2000米的丝绸被面一下就卖光了,只能连夜让人再从杭州发货过来。”蒋志凯说,因为展览会,还得到了一个产品进驻北京大商场的机会。

  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纷纷抛来橄榄枝,邀请杭州丝绸市场去办展览会。

  “这一圈展览下来,杭州丝绸城的名气一下打开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蒋志凯回忆。

  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诞生

  来之不易

  杭州中国丝绸城经历了两次蜕变。如果说第一次从“杭州丝绸市场”到“杭州丝绸城”是量变的累积。那么第二次蜕变,在“丝绸城”前加上“中国”两字,则是一次质的飞跃。“中国丝绸城啊!国字头的,这个称呼不得了的。”回忆起当年个中故事,鲁灿松和后来的历任管委会主任都觉得,来之不易。

  2006年,丝绸城管委会就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中国丝绸城”的商标,然而,3年等待的结果却是申请被驳回。“首字为‘国’字的商标审查审理有特定的标准,要求特别高。”时任丝绸城管委会主任许一红回忆说。

  2009年,丝绸城管委会再次组队,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进行协商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虑到对我国丝绸产业振兴、保护丝绸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加上丝绸城多年来的实际地位和行业影响力,“杭州丝绸城”更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的报告得到特批,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就此诞生。

  在此后的这些年里,丝绸城里的商户们各施所长,走出了各自不同却精彩的路子。

标签:
编辑:陶韬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