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一江两岸 正文

"前所"村名由来:起源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2017-09-20 10:45:36 来源: 台州日报

  每个村名都有来历,且来历多种多样,一般因姓、因地或因环境而名。前所历史久远,当时因何而名?为了考证,我曾翻阅了不少资料,并在一块石碑里找到记载前所村名的文字依据。这块石碑是《台州海门普光塔院碑记》,曾立在前所崇梵寺的放生池边。在清道光初阮元编纂的《两浙金石志》和王及先生撰写的《重兴天下第一放生池碑记》中,都记载了此碑。

  《台州海门普光塔院碑记》中所指的“海门普光塔院”在“临海县东南乡海门崇梵寺”。崇梵寺是前所村有名的佛教寺院。普光塔院呢?就是智者大师在前所法华山南麓建造的放生池和阿育王塔,当时称普光塔院。

  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575),智者大师在前所建造放生池后,椒江水系禁止捕鱼,一直延续到唐朝贞观年间。唐会昌元年(841),武宗李炎灭佛,全国各地佛教寺庙均遭拆毁,前所普光塔院和阿育王塔也难逃其劫。200年后,北宋景祐三年(1036),监台州商税慎镐和临海知县范师道等人修建普光塔院和阿育王塔,并立碑记载当时修建过程。刘伯禹撰写碑文,首先明确普光塔院在“海门崇梵寺”,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前所叫“海门”。

  在《嘉定赤城志》中,也明确记载宋时叫“海门”,这是因为台州湾入海口的江南牛头颈和江北小圆山对峙,形如台州湾咽喉大门而得名。《嘉定赤城志》是南宋的陈耆卿编纂的,他对椒江一带熟悉,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前所叫“海门”,还记载了前所的小圆山也叫“海门山”。在该志卷十九记载很详细:“海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六里濒海,东麂山在县东一百五十七里海中……”指明了小圆山和东麂岛在临海县东南的准确位置。

  元朝末年正是日本国南北朝分裂时期,国内诸侯割据混战不断。有些内战失败的诸侯就组织残兵败将、武士、浪人等流落海上,盘踞海岛,乘明初朱元璋为政权南征北伐、东南沿海防御松懈之机,到我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贸易和劫掠财富,继而发展成烧杀掳掠的倭患。

  《台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劫掠宁波、玉环茅埏等地,次年又犯台州。这些倭寇十分凶残,他们巢穴隐蔽,熟悉沿海岛屿和水路。朱元璋曾派人进剿,收效不大。接着实行“禁海”政策,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派汤和、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寻求海防和抗倭良策。第二年年初巡视台州时,接受方鸣谦建议:“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朱元璋遂命汤和、方鸣谦等人在台州沿海修筑海门和松门卫城,同时修筑前所、桃渚、健跳、新河、隘顽、楚门等所城,构建海防设置,抵御倭寇侵犯。

  明洪武二十年(1387),椒江南岸卫城建成,取名“海门卫”。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椒北前千户所所城建成,从此“两城对峙,形同唇齿”,可成为“浙东锁钥”。因为前千户所地处浙东海防前哨,就更名为“前所”,一直沿用到现在。

  现在明确了,“前所”村名起源于明朝洪武初期,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标签:前所 一江两岸
编辑:陶韬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