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属陷入“天塌下来”的恐慌
我省失智老人达46万,不少家属陷入“天塌下来”的恐慌:我该怎么办
2019-07-10 10:34:4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吴朝香

  浙江在线7月1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吴朝香)截至2017年底,我省失智老人约有46万人,杭州超过7万人。这是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统计推算出的数字。

  邓文丽86岁的母亲就是这7万人中的一员,9年前,当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多数家属最初都感到无助。”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朱秋香说,“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求助。”

  半年换4个保姆也没用

  朱秋香接触过的失智者家庭,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频繁换保姆。“最频繁的,大半年内换了4个。有些是保姆不愿做了,太辛苦,有些是保姆根本管不了,因为照料失智者和照料其他老人是不一样的。”

  对失智老人的照料,需要专业技能。

  李兴碧是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护理员,她已在这里工作10多年,多数时间照料的都是失智老人。护理员和老人们住在同一个房间,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必须起床,白天只有两小时的休息时间。

  “我和老人们相处,很多时候要跟着他们的思维。”李兴碧举例,“比如有些老人,会把抽纸当作钱,我就说:好的好的,你把钱给我,我去买东西;再比如,有些老人抗拒吃饭,那喂她吃饭时,我就和她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不经意就会把饭吃了。”

  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技巧,比如怎样抱老人,用劲最小,对腰背的损伤更小,以及如何给老人洗澡等。

  这些技巧,是李兴碧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一般家属不知道,所以照顾起来非常辛苦。”

  大学教授提前退休照料痴呆母亲

  朱秋香所在的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从2012年开始专注失智失能老人的关爱服务,在长期的服务推进中,他们了解到,家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病人的情绪。

  “很多照料者觉得和老人无法沟通,导致身心俱疲。”

  邓文丽的母亲现在入住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失智区,在此之前,因为沉重的照管压力,她和哥哥曾多处寻找适合母亲的托管机构。“我们去过一家民办的养老院,一个月收费近6000元,条件看起来也很好,宾馆式的,两人一间。”但住进去一个月后,邓文丽就把母亲接了出来,“护理员太不专业,我妈在里面被其他老人欺负,也没人管。我妈早上喜欢多睡,护理员一定要她6点起来做操,初衷可能是好的,想让老人多动动,但做法很粗暴。我妈很生气,又不会说,只能啊啊地大叫,情绪变得很糟。”

  社会老年学者、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说,很多人会说,如果家里有人失智了,可以送到专业养老机构,“但现实是,这样的机构少,而如果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费用又很昂贵,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们缺少专业护理人员,非常缺。”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赵胡明介绍,中心的失智区有100多位老人,护理员目前有30多位,“人手严重不足,我们长年招人。”

  费用高、床位少、专业性缺乏,各种原因交错在一起,更多的失智老人都是靠家人照料。贾云竹在公开演讲中曾讲到一个例子:一位50多岁的大学教授,科研做得非常好,却提前退休,就是因为她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找不到好的机构,只能自己照料。

  家庭照料者需要喘息

  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曾做过一个“家庭长期照顾者社会支持系统”项目,包括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心理疏导、喘息服务。“家庭照顾者就像是隐形的病人。我们看过一项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家庭照顾者群体中,20%罹患忧郁症,65%有忧郁倾向。”朱秋香说家庭照料者们一般会面临这些压力:长期的经济压力、自身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等。

  在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项目中,其中一项是喘息服务:照顾者们可以从繁琐的照料中脱身出来,获得短暂的休息。

  喘息服务也是贾云竹一直在倡导的支持性服务。

  “你可以把家里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短时间内送到一个专业机构,一周或者半个月,照料者稍微抽身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缓解压力。”但目前来看,国内的专业组织还是偏少。“如果有这样的日托,家属可以在上班时把老人送来,下班再接走,延缓送入养老机构的时间。”朱秋香说。

  让照料者们看到未来的线路图

  贾云竹长期关注邓文丽这样的群体,“我们接触的一些家庭照料者,很多会陷入抑郁,不少甚至要靠药物从抑郁的状态中走出来。”

  “我有位朋友,在别人眼里,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但父亲失智后,性格大变,原本文雅的老人,时常暴怒,有一次,只因为她打的洗脚水太热,就把女儿的头摁在水里面。”在贾云竹看来,长期面对这样的家人,照料者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失智老人家属进行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包括如何在家庭中进行照顾,如何进行非药物的干预等。”贾云竹认为,对照料者来说,这样的组织和服务意义重大。

  “我认识的一位研究院的老师,她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后,她特别懵。整个家里都陷入恐慌,不知道该如何为妈妈提供更好的安排,直到找到了相关的专业团队,接受了靠谱的知识后,才慢慢镇定下来,一步步治疗、干预。”

  “在北欧、日本,为什么提到阿尔茨海默症,人们没有那么恐慌。一是因为认知,对这个的宣传和认识比较到位,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照料者不会觉得天塌了。”贾云竹觉得,未来,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这个病症,社会有基本的认识,早期症状出来后,进行筛查,知道前期能去哪儿寻求帮助;到了中后期,又有哪些机构可以提供支撑,照料者们能一步步看到路线图。但是,这的确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本文涉及的患者及家属姓名皆为化名)

  怎样对待患老年痴呆的亲人

  目前普遍情况是,当家人得知老人被确诊为老年期痴呆时,很多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感到有压力,有的人甚至有“天要塌下来”的感觉。冷静下来,有几种方法可以缓解家属和患者压力。

  可以跟医生了解老年症呆症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成因、发展趋势、治疗方法、愈后情况等。当然医生也会指导家人该怎样护理患者,包括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时,可以联络当地的防治老年痴呆组织,比如老年痴呆防治协会或相关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为护理者进行培训,提供老年痴呆病资料,也可以针对各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老年痴呆有所了解后,家人应合理安排时间,当老人还不算太糊涂并能配合时,做好日常必需的一般性安排。

  另外,也可以寻找防治老年痴呆病的支持小组或团体,他们是一些具有类似经历和经验的人,可以为患者家人或护理者提供有益的帮助。目前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已有成人日托服务机构,可以多少缓解燃眉之急。

  同时,还需要着手对痴呆老人的未来做一定的安排,包括某些财务和法律文件的安排。这些必要的安排也是为了确保老人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护理,并确保有可靠的医疗保障和经济来源。   据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标签:老人;照料;老年;保姆;老年痴呆;护理员;阿尔茨海默症
编辑:白璐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当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属陷入“天塌下来”的恐慌
我省失智老人达46万,不少家属陷入“天塌下来”的恐慌:我该怎么办
2019-07-10 10:34:4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吴朝香

  浙江在线7月1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吴朝香)截至2017年底,我省失智老人约有46万人,杭州超过7万人。这是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统计推算出的数字。

  邓文丽86岁的母亲就是这7万人中的一员,9年前,当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多数家属最初都感到无助。”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朱秋香说,“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求助。”

  半年换4个保姆也没用

  朱秋香接触过的失智者家庭,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频繁换保姆。“最频繁的,大半年内换了4个。有些是保姆不愿做了,太辛苦,有些是保姆根本管不了,因为照料失智者和照料其他老人是不一样的。”

  对失智老人的照料,需要专业技能。

  李兴碧是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护理员,她已在这里工作10多年,多数时间照料的都是失智老人。护理员和老人们住在同一个房间,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必须起床,白天只有两小时的休息时间。

  “我和老人们相处,很多时候要跟着他们的思维。”李兴碧举例,“比如有些老人,会把抽纸当作钱,我就说:好的好的,你把钱给我,我去买东西;再比如,有些老人抗拒吃饭,那喂她吃饭时,我就和她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不经意就会把饭吃了。”

  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技巧,比如怎样抱老人,用劲最小,对腰背的损伤更小,以及如何给老人洗澡等。

  这些技巧,是李兴碧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一般家属不知道,所以照顾起来非常辛苦。”

  大学教授提前退休照料痴呆母亲

  朱秋香所在的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从2012年开始专注失智失能老人的关爱服务,在长期的服务推进中,他们了解到,家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病人的情绪。

  “很多照料者觉得和老人无法沟通,导致身心俱疲。”

  邓文丽的母亲现在入住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失智区,在此之前,因为沉重的照管压力,她和哥哥曾多处寻找适合母亲的托管机构。“我们去过一家民办的养老院,一个月收费近6000元,条件看起来也很好,宾馆式的,两人一间。”但住进去一个月后,邓文丽就把母亲接了出来,“护理员太不专业,我妈在里面被其他老人欺负,也没人管。我妈早上喜欢多睡,护理员一定要她6点起来做操,初衷可能是好的,想让老人多动动,但做法很粗暴。我妈很生气,又不会说,只能啊啊地大叫,情绪变得很糟。”

  社会老年学者、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说,很多人会说,如果家里有人失智了,可以送到专业养老机构,“但现实是,这样的机构少,而如果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费用又很昂贵,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们缺少专业护理人员,非常缺。”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赵胡明介绍,中心的失智区有100多位老人,护理员目前有30多位,“人手严重不足,我们长年招人。”

  费用高、床位少、专业性缺乏,各种原因交错在一起,更多的失智老人都是靠家人照料。贾云竹在公开演讲中曾讲到一个例子:一位50多岁的大学教授,科研做得非常好,却提前退休,就是因为她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找不到好的机构,只能自己照料。

  家庭照料者需要喘息

  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曾做过一个“家庭长期照顾者社会支持系统”项目,包括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心理疏导、喘息服务。“家庭照顾者就像是隐形的病人。我们看过一项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家庭照顾者群体中,20%罹患忧郁症,65%有忧郁倾向。”朱秋香说家庭照料者们一般会面临这些压力:长期的经济压力、自身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等。

  在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项目中,其中一项是喘息服务:照顾者们可以从繁琐的照料中脱身出来,获得短暂的休息。

  喘息服务也是贾云竹一直在倡导的支持性服务。

  “你可以把家里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短时间内送到一个专业机构,一周或者半个月,照料者稍微抽身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缓解压力。”但目前来看,国内的专业组织还是偏少。“如果有这样的日托,家属可以在上班时把老人送来,下班再接走,延缓送入养老机构的时间。”朱秋香说。

  让照料者们看到未来的线路图

  贾云竹长期关注邓文丽这样的群体,“我们接触的一些家庭照料者,很多会陷入抑郁,不少甚至要靠药物从抑郁的状态中走出来。”

  “我有位朋友,在别人眼里,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但父亲失智后,性格大变,原本文雅的老人,时常暴怒,有一次,只因为她打的洗脚水太热,就把女儿的头摁在水里面。”在贾云竹看来,长期面对这样的家人,照料者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失智老人家属进行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包括如何在家庭中进行照顾,如何进行非药物的干预等。”贾云竹认为,对照料者来说,这样的组织和服务意义重大。

  “我认识的一位研究院的老师,她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后,她特别懵。整个家里都陷入恐慌,不知道该如何为妈妈提供更好的安排,直到找到了相关的专业团队,接受了靠谱的知识后,才慢慢镇定下来,一步步治疗、干预。”

  “在北欧、日本,为什么提到阿尔茨海默症,人们没有那么恐慌。一是因为认知,对这个的宣传和认识比较到位,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照料者不会觉得天塌了。”贾云竹觉得,未来,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这个病症,社会有基本的认识,早期症状出来后,进行筛查,知道前期能去哪儿寻求帮助;到了中后期,又有哪些机构可以提供支撑,照料者们能一步步看到路线图。但是,这的确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本文涉及的患者及家属姓名皆为化名)

  怎样对待患老年痴呆的亲人

  目前普遍情况是,当家人得知老人被确诊为老年期痴呆时,很多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感到有压力,有的人甚至有“天要塌下来”的感觉。冷静下来,有几种方法可以缓解家属和患者压力。

  可以跟医生了解老年症呆症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成因、发展趋势、治疗方法、愈后情况等。当然医生也会指导家人该怎样护理患者,包括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时,可以联络当地的防治老年痴呆组织,比如老年痴呆防治协会或相关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为护理者进行培训,提供老年痴呆病资料,也可以针对各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老年痴呆有所了解后,家人应合理安排时间,当老人还不算太糊涂并能配合时,做好日常必需的一般性安排。

  另外,也可以寻找防治老年痴呆病的支持小组或团体,他们是一些具有类似经历和经验的人,可以为患者家人或护理者提供有益的帮助。目前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已有成人日托服务机构,可以多少缓解燃眉之急。

  同时,还需要着手对痴呆老人的未来做一定的安排,包括某些财务和法律文件的安排。这些必要的安排也是为了确保老人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护理,并确保有可靠的医疗保障和经济来源。   据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标签: 老人;照料;老年;保姆;老年痴呆;护理员;阿尔茨海默症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