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良渚文化最早的发掘报告是在温州完成的
2019-07-08 08:59:30
来源: 温州网 叶锋

  “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昨天,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接受温都专访,讲述他爷爷和温州瑞安的一段情缘。

  发掘报告一度因抗战中断印刷

  施时英说,他爷爷于1938年3月投笔从戎,来到瑞安后担任当时的瑞安县抗日自卫会秘书,投身抗日宣传。1939年5月,他积劳成疾,感染猩红热,因无力医治病逝于瑞安医院,葬于瑞安西山。

  “在瑞安的这一年多时间,对我爷爷来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施时英说,在瑞安的那段时期,他爷爷历经万难,终于把有关良渚文化最早的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印刷出版。

  1936年,担任西湖博物馆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的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他参阅大量资料后,察觉到其重要性。随后,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他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施昕更在良渚总共进行3次发掘,获得大量的石器、陶片等实物资料,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古老文化的遗存。随后,他执笔写下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详细介绍了当时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过以及收获。他准备在杭州将该报告付印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印刷工作不得不中止。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施昕青携带报告原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往浙南。

  施时英说:“原来那份报告由于战火原因,部分内容丢失。爷爷到瑞安后,对其进行了补充、撰写、整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份报告,是在瑞安完成的,可以说,瑞安是这份报告的诞生地。”

  “报告完成后,我爷爷觉得意义重大,便带着它找到当时的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请予印刷。由于战事紧张,馆里经费严重不足,董馆长以珍惜学术著作为重,要求当时的教育厅拨款付梓,获省教育厅同意。”施时英说,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依靠好心人的帮助,爷爷的这一报告才得以在上海出版。

  报告卷首语透露出浓浓家国情怀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施昕更对祖国炽热的爱。施时英介绍了此书卷首语的部分内容:

  “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可是,我们现在的子孙,眼看到这祖先开辟遗下的国土,一天天沦亡,我们的文化,也被敌人疯狂摧残,这正是存亡绝续的重大关头。”

  “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在卷首语末尾,施昕更特意标注:“昕更志于瑞安。”

  施时英说:“我的抽屉里常年放着一本后来出版的报告,但我现在不敢翻开看了。我负责日常文保工作,但我自认为自己做的工作相比爷爷当年,似乎不值一提。”

  “当初我们对爷爷的离开很不理解。看了他的卷首语,我明白了。在那个时代,他只能舍去小家,保卫大家,保护我国固有的文化。”施时英说,爷爷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令人动容。

  后来,经过考古界继续发掘和研究,这一最早由施昕更等人发现的石器文化,于1959年底由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温州人夏鼐命名为“良渚文化”。

  施昕更之孙:

  我的理想是守护好良渚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曾多次到瑞安寻找爷爷的墓,但至今没有找到。”施时英说,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最大的心愿是找到爷爷的墓,并把他迁回良渚。

  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称,瑞安有关部门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找施昕更的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安西山一带频繁建房,一些坟墓被破坏,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施时英说。

  施昕更有三子,分别起名忆良、建良、建安,代表忆念良渚、建设良渚、建设安溪(岳父母的家乡)。如今88岁的施忆良还在世,也就是施时英的父亲。“我想找个机会带父亲去瑞安看看,完成他的心愿。”施时英说。

  施时英说他的理想是按照家族的脚印继续走下去,守护好良渚遗址。祖孙隔了80年,一个是发现者,一个是保护者,因为良渚,他们一脉相承。

  新闻+

  世界遗产大会与会代表

  高度评价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据新华社巴库7月7日电(记者廖冰清)中国良渚古城遗址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会代表向中国表示祝贺,并盛赞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出色表现。

  与会代表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申遗成功表明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会代表还盛赞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出色表现,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在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方面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说,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来看,良渚古城遗址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遗产。它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多项利用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7日有限开园

  新华社杭州7月7日电(记者唐弢、冯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7日有限开园,首批游客近距离领略了“新科”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遗址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根据遗产价值阐释和访客基本服务需要,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展示、互动考古体验,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特色。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负责人王刚表示,考古发现和研究是良渚古城价值认知的基础,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持续开展的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是参观者理解古城遗址丰富内涵和遗产价值的重要窗口。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间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为主的一系列相关遗址,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

  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大面积保留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林木繁茂、水系纵横,园内套种了大量的水稻,吸引了许多珍贵鸟类前来栖息,充分反映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点,展示了良渚古城时期的水乡泽国风貌。

  目前,遗址公园需预约参观,同时出于有效保护遗址的需要,每日限流3000人。据了解,自公园开放预约以来,已有上万人参与预约。


标签:良渚古城;遗址;瑞安;良渚文化;遗址公园;良渚遗址;良渚;发掘;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你知道吗?良渚文化最早的发掘报告是在温州完成的
2019-07-08 08:59:30 来源: 温州网 叶锋

  “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昨天,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接受温都专访,讲述他爷爷和温州瑞安的一段情缘。

  发掘报告一度因抗战中断印刷

  施时英说,他爷爷于1938年3月投笔从戎,来到瑞安后担任当时的瑞安县抗日自卫会秘书,投身抗日宣传。1939年5月,他积劳成疾,感染猩红热,因无力医治病逝于瑞安医院,葬于瑞安西山。

  “在瑞安的这一年多时间,对我爷爷来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施时英说,在瑞安的那段时期,他爷爷历经万难,终于把有关良渚文化最早的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印刷出版。

  1936年,担任西湖博物馆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的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他参阅大量资料后,察觉到其重要性。随后,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他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施昕更在良渚总共进行3次发掘,获得大量的石器、陶片等实物资料,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古老文化的遗存。随后,他执笔写下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详细介绍了当时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过以及收获。他准备在杭州将该报告付印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印刷工作不得不中止。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施昕青携带报告原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往浙南。

  施时英说:“原来那份报告由于战火原因,部分内容丢失。爷爷到瑞安后,对其进行了补充、撰写、整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份报告,是在瑞安完成的,可以说,瑞安是这份报告的诞生地。”

  “报告完成后,我爷爷觉得意义重大,便带着它找到当时的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请予印刷。由于战事紧张,馆里经费严重不足,董馆长以珍惜学术著作为重,要求当时的教育厅拨款付梓,获省教育厅同意。”施时英说,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依靠好心人的帮助,爷爷的这一报告才得以在上海出版。

  报告卷首语透露出浓浓家国情怀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施昕更对祖国炽热的爱。施时英介绍了此书卷首语的部分内容:

  “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可是,我们现在的子孙,眼看到这祖先开辟遗下的国土,一天天沦亡,我们的文化,也被敌人疯狂摧残,这正是存亡绝续的重大关头。”

  “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在卷首语末尾,施昕更特意标注:“昕更志于瑞安。”

  施时英说:“我的抽屉里常年放着一本后来出版的报告,但我现在不敢翻开看了。我负责日常文保工作,但我自认为自己做的工作相比爷爷当年,似乎不值一提。”

  “当初我们对爷爷的离开很不理解。看了他的卷首语,我明白了。在那个时代,他只能舍去小家,保卫大家,保护我国固有的文化。”施时英说,爷爷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令人动容。

  后来,经过考古界继续发掘和研究,这一最早由施昕更等人发现的石器文化,于1959年底由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温州人夏鼐命名为“良渚文化”。

  施昕更之孙:

  我的理想是守护好良渚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曾多次到瑞安寻找爷爷的墓,但至今没有找到。”施时英说,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最大的心愿是找到爷爷的墓,并把他迁回良渚。

  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称,瑞安有关部门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找施昕更的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安西山一带频繁建房,一些坟墓被破坏,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施时英说。

  施昕更有三子,分别起名忆良、建良、建安,代表忆念良渚、建设良渚、建设安溪(岳父母的家乡)。如今88岁的施忆良还在世,也就是施时英的父亲。“我想找个机会带父亲去瑞安看看,完成他的心愿。”施时英说。

  施时英说他的理想是按照家族的脚印继续走下去,守护好良渚遗址。祖孙隔了80年,一个是发现者,一个是保护者,因为良渚,他们一脉相承。

  新闻+

  世界遗产大会与会代表

  高度评价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据新华社巴库7月7日电(记者廖冰清)中国良渚古城遗址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会代表向中国表示祝贺,并盛赞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出色表现。

  与会代表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申遗成功表明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会代表还盛赞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出色表现,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在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方面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说,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来看,良渚古城遗址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遗产。它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多项利用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7日有限开园

  新华社杭州7月7日电(记者唐弢、冯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7日有限开园,首批游客近距离领略了“新科”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遗址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根据遗产价值阐释和访客基本服务需要,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展示、互动考古体验,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特色。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负责人王刚表示,考古发现和研究是良渚古城价值认知的基础,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持续开展的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是参观者理解古城遗址丰富内涵和遗产价值的重要窗口。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间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为主的一系列相关遗址,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

  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大面积保留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林木繁茂、水系纵横,园内套种了大量的水稻,吸引了许多珍贵鸟类前来栖息,充分反映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点,展示了良渚古城时期的水乡泽国风貌。

  目前,遗址公园需预约参观,同时出于有效保护遗址的需要,每日限流3000人。据了解,自公园开放预约以来,已有上万人参与预约。


标签: 良渚古城;遗址;瑞安;良渚文化;遗址公园;良渚遗址;良渚;发掘;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