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惠之夫妇
6月8日和12日,89岁的杜惠之和90岁的洪影分别将各自的25万元“特殊党费”上交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对耄耋老人用这一特殊方式为祖国庆生。
6月13日,记者在越城区城南一家养老医院见到两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在近3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深深被老人身上那种感恩、开明、乐观的态度所感动。这是一种经历风雨后对人生的豁达。
他们立下一份遗嘱,遗嘱中饱含深情的字句,背后一则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力地给出了两人交纳50万元“特殊党费”的答案。
为入党,20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我们的家庭,是依靠共产党得到翻身的。我们走的道路,是共产党指引的。……我们全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大恩人。”——摘自二老《遗嘱》
1949年,从徐州青年学校毕业,19岁的杜惠之跟着共产党参加渡江战役。这次战役时间不长,却让杜惠之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为民谋福的崇高信仰和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此后70年,杜惠之一心向党,矢志不渝。
入党的曲折,折射出杜惠之对党的忠诚。1950年3月,他在部队递交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报告。由于部队集体转业、遭遇误会等原因,一直没能如愿。之后30多年,杜惠之辗转19个单位,写了20多次入党申请书。
“每一次受挫,都让我十分沮丧。”杜惠之说,但纵有一万个放弃的理由,只要有一个坚持的理由就足够,那就是对党的初心不变。
这期间,妻子洪影对他的帮助非常大,30多年里,她始终在默默支持,让他坚守信念。
1983年4月25日。这是一个镌刻在杜惠之生命中的日子,绍兴市商业局的一次支部大会上,一致通过杜惠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追求多年的目标实现,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飞跃,是一个新起点。要以此为契机,爱岗敬业,奋力拼搏,实践入党誓言,为人类做出应有贡献!”当天,激动万分的杜惠之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段话。
此后,杜惠之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在组建绍兴市工商局、初创柯桥轻纺市场时立下汗马功劳。直到1992年,他从原绍兴市工商局离休。
这些年,洪影不仅是杜惠之的“贤内助”,更是邻居和同事眼中的党员标杆。她努力工作、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充满阳光,并于1987年从原绍兴县供销社离休。
退休后,两人含饴弄孙,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让两人颇为自豪的是,在全家12个人中,有10个人是共产党员。
去年5月,两人经过反复商量,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立遗嘱。“身边不少老人,因为没有把身后事交代清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吸取教训,虽然可以分配的东西不多,但宁可把这件事做在前面。”
于是,他们召集儿女从新西兰、杭州等地赶回绍兴,公布分配方案,并慎重立下遗嘱。记者看到,交纳50万元特殊党费,是这份遗嘱的第一条。“从现金中拿出50万元(杜惠之、洪影各25万元),作为党费分别交给中共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和中共绍兴市柯桥区供销社党委代收,并转交给上级党委作为扶贫基金。”
为什么交要50万元巨额党费?杜惠之说,我们节余的现金和一套房屋都是共产党给的,我们只要留下日常生活费用、住院治疗费用、死后丧葬费用等钱就够了,其他的钱交给国家,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为省钱,退掉了3.5万元的墓地
“死后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通知同事和亲友、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的骨灰埋在公园的树下……”——摘自二老《遗嘱》
交党费毫不心疼,但对于自己的生活,两人却十分节俭。他们所住的医院病房内,仅有冰箱、沙发、桌子等简单陈设,这些家具也都是原来家里用过的。杜老身上穿的一件格子衬衣,差不多是20年前的“古董”。
多年前,两人在越城区二环南路小亭山花3.5万买好了墓地,欲作为去世后的归宿。但后来,两人觉得,这墓地又浪费钱,又占用国家土地资源,没有多大意义。
于是,去年他们做通了子女的思想工作,委托小儿子杜洪军将墓地退掉。在多方询问后,最终决定选择树葬。他们在遗嘱中对儿女说:每年清明,你们不用到树下来祭扫,如果在每年清明前后,你们能带子女来绍兴聚会一次,谈谈杜家的家风和我们留下的3本书和洪影“光辉一生”文章,并让你们的后代一直传承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在两人看来,活要活得有尊严、有品质。他们在遗嘱中嘱咐子女:“如果我们已经到了看不见、听不到、吃不进,不省人事的程度,你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冲破不从实际出发、贪图表面化的旧习俗。不必再给我们打针吃药,不必在鼻孔硬灌食物,让我们安然地死去,这样做可以为国家节省一笔支出,减少你们的劳累,也可以减少我俩的痛苦。”
在两人的房间里,放满了书报,摆在墙角的台式电脑十分醒目。“活到老、学到老,老杜80岁开始学电脑,现在上网和打字都没问题。喏!这本自传《我走过的路》,里面16万字,全是他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洪影颇为自豪地说。此外,二老都学会了使用微信,可以熟练地跟小辈在手机上沟通。
传家风,做懂得感恩的人
“我们走了以后,最重要的是把毛泽东思想、习近平重要论著认真学习并传给后代,把我们杜家的家风传下去,把我们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传下去……”——摘自二老《遗嘱》
除了拿出5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两人还留下了一些现金,专门用于资助困难亲友和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杜惠之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慈悲,做到“心中有民,扶困济贫”。
感恩,是杜家家风的核心,杜老夫妇用一辈子给子女做了表率。
那个特殊的10年,杜惠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每天必须接受劳动改造,恰巧此时他又患上了急性肝炎。商店工人陈师傅得知后,冒着风险每天都去帮他劳动,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帮杜惠之度过了最为困难的岁月。
对陈师傅的行为,杜惠之万分感激。后来,他带着家人一起找到了陈师傅家表示感谢。此后,每年国庆和春节,他都会带着物品和现金登门,一直到前几年陈师傅去世。
对帮助过杜家的三代恩人,杜惠之每次回家都会去探望;弟弟妹妹遇到困难,杜老夫妇二话不说拿出10万元;汶川地震发生后,杜老夫妇第一时间交纳2000元“特殊党费”,并响应社区号召捐助救灾款1000元;身边好友有困难时,他们都会主动送上关爱……
“我们都是光身而来,简服而去,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最有价值的。”杜惠之常以此教育子女。
除了感恩,孝顺也是杜家的传家宝。说起洪影,杜惠之心中除了爱意,更有尊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工作非常忙,母亲身体不好,她用自行车推着母亲找医生看病,足足推了两年,直到母亲完全康复,街坊邻居都说她是孝媳。”
正是在洪影的言传身教下,杜家儿孙都非常孝顺。洪影说,杜家有个规矩,儿孙辈参加工作的首月工资,都是用来给长辈买礼物的。
给子孙留下一点精神财富,比留下一笔遗产要好得多。杜老笑着说,5年后,如果有可能,他们夫妻还会再交一次特殊党费。
杜惠之夫妇
6月8日和12日,89岁的杜惠之和90岁的洪影分别将各自的25万元“特殊党费”上交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对耄耋老人用这一特殊方式为祖国庆生。
6月13日,记者在越城区城南一家养老医院见到两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在近3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深深被老人身上那种感恩、开明、乐观的态度所感动。这是一种经历风雨后对人生的豁达。
他们立下一份遗嘱,遗嘱中饱含深情的字句,背后一则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力地给出了两人交纳50万元“特殊党费”的答案。
为入党,20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我们的家庭,是依靠共产党得到翻身的。我们走的道路,是共产党指引的。……我们全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大恩人。”——摘自二老《遗嘱》
1949年,从徐州青年学校毕业,19岁的杜惠之跟着共产党参加渡江战役。这次战役时间不长,却让杜惠之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为民谋福的崇高信仰和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此后70年,杜惠之一心向党,矢志不渝。
入党的曲折,折射出杜惠之对党的忠诚。1950年3月,他在部队递交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报告。由于部队集体转业、遭遇误会等原因,一直没能如愿。之后30多年,杜惠之辗转19个单位,写了20多次入党申请书。
“每一次受挫,都让我十分沮丧。”杜惠之说,但纵有一万个放弃的理由,只要有一个坚持的理由就足够,那就是对党的初心不变。
这期间,妻子洪影对他的帮助非常大,30多年里,她始终在默默支持,让他坚守信念。
1983年4月25日。这是一个镌刻在杜惠之生命中的日子,绍兴市商业局的一次支部大会上,一致通过杜惠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追求多年的目标实现,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飞跃,是一个新起点。要以此为契机,爱岗敬业,奋力拼搏,实践入党誓言,为人类做出应有贡献!”当天,激动万分的杜惠之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段话。
此后,杜惠之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在组建绍兴市工商局、初创柯桥轻纺市场时立下汗马功劳。直到1992年,他从原绍兴市工商局离休。
这些年,洪影不仅是杜惠之的“贤内助”,更是邻居和同事眼中的党员标杆。她努力工作、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充满阳光,并于1987年从原绍兴县供销社离休。
退休后,两人含饴弄孙,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让两人颇为自豪的是,在全家12个人中,有10个人是共产党员。
去年5月,两人经过反复商量,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立遗嘱。“身边不少老人,因为没有把身后事交代清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吸取教训,虽然可以分配的东西不多,但宁可把这件事做在前面。”
于是,他们召集儿女从新西兰、杭州等地赶回绍兴,公布分配方案,并慎重立下遗嘱。记者看到,交纳50万元特殊党费,是这份遗嘱的第一条。“从现金中拿出50万元(杜惠之、洪影各25万元),作为党费分别交给中共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和中共绍兴市柯桥区供销社党委代收,并转交给上级党委作为扶贫基金。”
为什么交要50万元巨额党费?杜惠之说,我们节余的现金和一套房屋都是共产党给的,我们只要留下日常生活费用、住院治疗费用、死后丧葬费用等钱就够了,其他的钱交给国家,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为省钱,退掉了3.5万元的墓地
“死后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通知同事和亲友、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的骨灰埋在公园的树下……”——摘自二老《遗嘱》
交党费毫不心疼,但对于自己的生活,两人却十分节俭。他们所住的医院病房内,仅有冰箱、沙发、桌子等简单陈设,这些家具也都是原来家里用过的。杜老身上穿的一件格子衬衣,差不多是20年前的“古董”。
多年前,两人在越城区二环南路小亭山花3.5万买好了墓地,欲作为去世后的归宿。但后来,两人觉得,这墓地又浪费钱,又占用国家土地资源,没有多大意义。
于是,去年他们做通了子女的思想工作,委托小儿子杜洪军将墓地退掉。在多方询问后,最终决定选择树葬。他们在遗嘱中对儿女说:每年清明,你们不用到树下来祭扫,如果在每年清明前后,你们能带子女来绍兴聚会一次,谈谈杜家的家风和我们留下的3本书和洪影“光辉一生”文章,并让你们的后代一直传承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在两人看来,活要活得有尊严、有品质。他们在遗嘱中嘱咐子女:“如果我们已经到了看不见、听不到、吃不进,不省人事的程度,你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冲破不从实际出发、贪图表面化的旧习俗。不必再给我们打针吃药,不必在鼻孔硬灌食物,让我们安然地死去,这样做可以为国家节省一笔支出,减少你们的劳累,也可以减少我俩的痛苦。”
在两人的房间里,放满了书报,摆在墙角的台式电脑十分醒目。“活到老、学到老,老杜80岁开始学电脑,现在上网和打字都没问题。喏!这本自传《我走过的路》,里面16万字,全是他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洪影颇为自豪地说。此外,二老都学会了使用微信,可以熟练地跟小辈在手机上沟通。
传家风,做懂得感恩的人
“我们走了以后,最重要的是把毛泽东思想、习近平重要论著认真学习并传给后代,把我们杜家的家风传下去,把我们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传下去……”——摘自二老《遗嘱》
除了拿出5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两人还留下了一些现金,专门用于资助困难亲友和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杜惠之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慈悲,做到“心中有民,扶困济贫”。
感恩,是杜家家风的核心,杜老夫妇用一辈子给子女做了表率。
那个特殊的10年,杜惠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每天必须接受劳动改造,恰巧此时他又患上了急性肝炎。商店工人陈师傅得知后,冒着风险每天都去帮他劳动,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帮杜惠之度过了最为困难的岁月。
对陈师傅的行为,杜惠之万分感激。后来,他带着家人一起找到了陈师傅家表示感谢。此后,每年国庆和春节,他都会带着物品和现金登门,一直到前几年陈师傅去世。
对帮助过杜家的三代恩人,杜惠之每次回家都会去探望;弟弟妹妹遇到困难,杜老夫妇二话不说拿出10万元;汶川地震发生后,杜老夫妇第一时间交纳2000元“特殊党费”,并响应社区号召捐助救灾款1000元;身边好友有困难时,他们都会主动送上关爱……
“我们都是光身而来,简服而去,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最有价值的。”杜惠之常以此教育子女。
除了感恩,孝顺也是杜家的传家宝。说起洪影,杜惠之心中除了爱意,更有尊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工作非常忙,母亲身体不好,她用自行车推着母亲找医生看病,足足推了两年,直到母亲完全康复,街坊邻居都说她是孝媳。”
正是在洪影的言传身教下,杜家儿孙都非常孝顺。洪影说,杜家有个规矩,儿孙辈参加工作的首月工资,都是用来给长辈买礼物的。
给子孙留下一点精神财富,比留下一笔遗产要好得多。杜老笑着说,5年后,如果有可能,他们夫妻还会再交一次特殊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