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城乡曾遍布“义龙” “老绍兴”救火基本靠它
2019-05-06 10:26:21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顾鹏程

001.jpg

  水龙

002.jpg

  “试龙”出水活动

  巴黎圣母院火灾,再一次给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对于很多“老绍兴”来说,木结构房子的防火安全更是头等大事。那么,旧时绍兴是如何防火的?都有哪些消防机构和救火故事?

  民国警局始设消防机构

  清末民初,绍兴城乡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而且家家户户都用稻草柴禾作为燃料,晚间则用油灯蜡烛作为照明,再加上屋宇相连,极易引来祝融造访。因此当时绍兴火灾事故频发,但救援力量捉襟见肘。

  1913年1月,绍兴警察署改称绍兴县警察事务所,并开始筹设消防警察队,设队长1名,招募消防警20名。同时,消警队还在城区五云门、塔山、府山、蕺山、镇东阁5处分设钟楼,派专人日夜瞭望,发现火情即鸣钟报警。警钟信号根据城区方位,规定“东二下、南三下、西四下、北五下、中六下”。

  除了政府组建的消防队伍,绍兴民间还有救火会、救火社、水会、水局、水龙局、挠钩会等自办消防组织,这些组织只承担救火任务,没有预防职能,因此民间称为“救火会”,消防器材称为“水龙”,消防人员为“龙员”或“龙兵”。龙能喷水,更有神速、威猛和灵验的象征,又因捐资办龙局出于义举,参与消防事业属于义务,因此消防组织在当时被称为“义龙”。

  绍兴城乡究竟有多少支“义龙”,现已无确切资料考证。但据老一辈人回忆,城区从南至北,大致有庆云龙(大庆桥)、辛壬龙(市门阁)、老壬龙(清道桥)、消防龙(县前街)、越王龙(水澄桥)、老金龙(大马路望江楼)、太平龙(大江桥下张神殿内);城区东块,有天一龙(塔子桥)、昌福龙(学士街)、长安龙(长桥王府弄土地庙内)、永潜龙(东街)、坎益龙(萧山街探花桥前)、西安龙(昌安桥下土地庙内)、昌安龙(昌安门外长弄堂对面);城区西块,有七星龙(上大路)、北海龙(光相桥)、永安龙(府横街)、鉴湖龙(偏门外止水庵)等“义龙”。长期以来,这些“义龙”对及时扑灭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曾有5位警察救火牺牲

  旧时,绍兴城乡普遍采用3种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最古老的一种叫“揿龙”,其状是一只由杉木箍成的椭圆形水桶,内装两个活塞缸,用铁板作为横担,中间有个类似跷跷板的加压臂。当桶内盛满水后,人力握住拱杆,通过一上一下揿杠加压,将桶内的贮水形成水柱喷射出去。其整个过程都靠人力,效率较低,加之喷水扬程短,龙位须接近火源,增加了救火人员的危险性。

  在“揿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是“摇龙”。“摇龙”用白铜制成,下有轮子,搬动时可以推拉,喷水的唧筒和瞄口已与皮带连接,扬程较远,还可用吸管吸水,比较省力。但水源如果较远的话,仍须用人力挑水。

  1921年,绍兴箔业公会在上大路筹办七星救火会,又捐资从上海购进两台用汽油带动离心泵的“泵浦龙”,改变了绍兴消防设备的落后面貌。这种设备体积小,携带方便,进水和喷射均不需人力。当时发起人之一的祁明记箔庄老板祁葆生,还亲自担任操作教练,培训救火队员。

  据《绍兴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民国21年(1932年)1月14日,城区断河头发生大火。单荣贵、葛大生、丁小元、陶桂林、王阿元5位警察,闻讯后立即赶往火场参与救火,不幸遇难。这5位公而忘私、英勇献身的警察,后来被绍兴人民尊称为义士,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政府还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公葬。

  随着时代发展,“救火会”这个民间消防组织早已成为了历史,传统的“水龙”也换成了高压机械水泵,它们都成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但近年来,绍兴各地恢复开展水龙会演习活动,对再现民间文化盛况,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标签:绍兴;水龙;救火;消防安全;消防机构;警钟;城区;火灾;巴黎圣母院;防火安全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享生活  正文

绍兴城乡曾遍布“义龙” “老绍兴”救火基本靠它
2019-05-06 10:26:21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顾鹏程

001.jpg

  水龙

002.jpg

  “试龙”出水活动

  巴黎圣母院火灾,再一次给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对于很多“老绍兴”来说,木结构房子的防火安全更是头等大事。那么,旧时绍兴是如何防火的?都有哪些消防机构和救火故事?

  民国警局始设消防机构

  清末民初,绍兴城乡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而且家家户户都用稻草柴禾作为燃料,晚间则用油灯蜡烛作为照明,再加上屋宇相连,极易引来祝融造访。因此当时绍兴火灾事故频发,但救援力量捉襟见肘。

  1913年1月,绍兴警察署改称绍兴县警察事务所,并开始筹设消防警察队,设队长1名,招募消防警20名。同时,消警队还在城区五云门、塔山、府山、蕺山、镇东阁5处分设钟楼,派专人日夜瞭望,发现火情即鸣钟报警。警钟信号根据城区方位,规定“东二下、南三下、西四下、北五下、中六下”。

  除了政府组建的消防队伍,绍兴民间还有救火会、救火社、水会、水局、水龙局、挠钩会等自办消防组织,这些组织只承担救火任务,没有预防职能,因此民间称为“救火会”,消防器材称为“水龙”,消防人员为“龙员”或“龙兵”。龙能喷水,更有神速、威猛和灵验的象征,又因捐资办龙局出于义举,参与消防事业属于义务,因此消防组织在当时被称为“义龙”。

  绍兴城乡究竟有多少支“义龙”,现已无确切资料考证。但据老一辈人回忆,城区从南至北,大致有庆云龙(大庆桥)、辛壬龙(市门阁)、老壬龙(清道桥)、消防龙(县前街)、越王龙(水澄桥)、老金龙(大马路望江楼)、太平龙(大江桥下张神殿内);城区东块,有天一龙(塔子桥)、昌福龙(学士街)、长安龙(长桥王府弄土地庙内)、永潜龙(东街)、坎益龙(萧山街探花桥前)、西安龙(昌安桥下土地庙内)、昌安龙(昌安门外长弄堂对面);城区西块,有七星龙(上大路)、北海龙(光相桥)、永安龙(府横街)、鉴湖龙(偏门外止水庵)等“义龙”。长期以来,这些“义龙”对及时扑灭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曾有5位警察救火牺牲

  旧时,绍兴城乡普遍采用3种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最古老的一种叫“揿龙”,其状是一只由杉木箍成的椭圆形水桶,内装两个活塞缸,用铁板作为横担,中间有个类似跷跷板的加压臂。当桶内盛满水后,人力握住拱杆,通过一上一下揿杠加压,将桶内的贮水形成水柱喷射出去。其整个过程都靠人力,效率较低,加之喷水扬程短,龙位须接近火源,增加了救火人员的危险性。

  在“揿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是“摇龙”。“摇龙”用白铜制成,下有轮子,搬动时可以推拉,喷水的唧筒和瞄口已与皮带连接,扬程较远,还可用吸管吸水,比较省力。但水源如果较远的话,仍须用人力挑水。

  1921年,绍兴箔业公会在上大路筹办七星救火会,又捐资从上海购进两台用汽油带动离心泵的“泵浦龙”,改变了绍兴消防设备的落后面貌。这种设备体积小,携带方便,进水和喷射均不需人力。当时发起人之一的祁明记箔庄老板祁葆生,还亲自担任操作教练,培训救火队员。

  据《绍兴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民国21年(1932年)1月14日,城区断河头发生大火。单荣贵、葛大生、丁小元、陶桂林、王阿元5位警察,闻讯后立即赶往火场参与救火,不幸遇难。这5位公而忘私、英勇献身的警察,后来被绍兴人民尊称为义士,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政府还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公葬。

  随着时代发展,“救火会”这个民间消防组织早已成为了历史,传统的“水龙”也换成了高压机械水泵,它们都成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但近年来,绍兴各地恢复开展水龙会演习活动,对再现民间文化盛况,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标签: 绍兴;水龙;救火;消防安全;消防机构;警钟;城区;火灾;巴黎圣母院;防火安全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