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活城市  正文

《苔》成开年作业,写诗的袁枚是个有故事的杭州人
2018-03-07 10:09:07 来源: 新蓝网

  3月5日起,杭城各大小学开学,不少家长注意到,孩子们在2018年的第一份作业是背诵袁枚的诗《苔》。

  春节期间,寂寞了近三百年的小诗《苔》,因为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一夜刷屏,也让老师们想到,等开学第一天就和孩子们分享这首诗,以及诗中传达的精神。

  长寿桥小学一(3)班的班主任孟宇老师的说法,代表着很多老师的心声。

  她说,这首只有20个字的小诗鼓舞着每个独一无二的“我们”,在新的学年,她想用这首诗给每一个孩子鼓劲儿:“即使微小也要绽放美丽光华,安于平凡但绝不安于平庸,一心向暖,永不放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大多数的我们像苔,没有牡丹那样万众瞩目,我们虽小,也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

  虽说《苔》一夜盛放,可它的作者——杭州人袁枚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知。其实,文化圈里,300年来,袁枚一直是话题人物。

  今天我们就讲一点袁枚的杭州故事,大树路、葵巷、西湖畔、万松岭……在杭州,这位才子的痕迹已经不多,但是在阅读中,仍可看到他在这座城市中的成长,以及这座城市赋予他的独特性情。

  杭州花圃的苔花(花,其实是孢子囊)

  【大树路到葵巷,一个12岁中秀才的学霸】

  杭州体育场路与建国路交叉口的大树路,曾有袁枚的祖居。1716年3月,袁枚出生在这里。7岁这一年,袁家搬到葵巷,袁枚在这里生活到17岁才迁居他处。

  不过,如今这两条路上,都找不到袁枚的痕迹。

  罗聘画的袁枚像(局部)

  城市的发展,让很多往事褪去,即使在袁枚的时代,也是如此。袁枚56岁时从南京回杭州探亲访友,又一次经过了葵巷的旧居,那一天,他记起幼时这里曾是宽展的游玩之地,而到半百年纪再看,却觉得拥挤狭窄了。

  少年袁枚,家境贫寒,靠在外做幕僚的父亲的收入维持生计,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个超级“学霸”。

  就是搬到葵巷的这一年,7岁的袁枚开始入私塾读书,但买书却是件奢侈的事,他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自己看中的好书,往往是在梦中“买回”。

  因天赋加刻苦,袁枚于12岁时,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中了秀才,还与他的私塾老师史玉瓒同入县学。但天性不羁的袁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科考之路,不算通畅,直到23岁这一年,才在京城考中举人。

  次年,也就是1739年秋天,袁枚告假还乡,与王氏完婚。此时,他已经离开杭州三年了,终于等到了衣锦还乡这一天。

  这次婚假时间不短,他在杭州待到春节,才再度告别家乡,返回京城,仍在词馆任庶士。

  此后,杭州人袁枚,对于杭州而言,开始有了过客的意味。

  【袁枚的私家随园,变成“市民公园”】

  袁枚对西湖的爱,如果古往今来的所有迁客骚人。

  9岁的袁枚就曾在吴山之上,随口吟出“眼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今天,站在山顶的最高处,依然会有袁枚当时的感觉。

  吴山与西湖

  虽然,这句诗是袁枚的童稚之语,但他晚年回杭州重游吴山,远眺西湖时还是感叹:“觉童语终是真语”。

  1742年5月,袁枚离开京城,奔赴溧水担任知县。而后在今天的江苏一带开始多年的为官生涯。

  定居南京后,袁枚依然怀念故乡杭州。他曾戏刻一印“钱塘苏小是乡亲”。

  《随园诗话》里记载一则故事:某尚书到南京时向袁枚讨诗集。袁枚就钤盖了这方印章。谁料此公以为袁枚的举动轻佻。而袁枚却正色道——今天你以为苏小小低人一等,但百年之后,人们记得苏小小,却不知道你们这些达官贵人。

  任江宁知县时,袁枚在南京购得一座废旧的园林,后改名“随园”。之后,历经宦海沉浮,失落的袁枚辞官,在随园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隐居生活。

  归隐随园后,袁枚立刻便有惊人之举:他拆除随园四面的围墙,结果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却任由游人赏玩,还在门联上大书:“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随园的袁枚雕像

  私人庭院成了“市民公园”,随园由此闻名天下。此后的《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出版后,自然有人慕名购买,一时洛阳纸贵。这背后的经济效益到底是袁枚豁达的回报抑或是生意经,已经无法考证了。

  而到了21世纪,在袁枚的故乡杭州,西湖的围墙拆除,西湖全景免费向游人开放。舍弃门票,以小博大。游客带动的巨大经济和品牌效益,使杭州受益至今。

  【个性袁才子,也有不少“黑粉”】

  袁枚在随园的隐居生活,其实相当“高调”,开销巨大。袁枚已经不仕,但他并不想降低生活品质。于是他广收弟子,甚至收了许多女弟子,饱受争议。此外,他为他人写传记、墓志铭,润笔丰厚——“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

  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故乡杭州当然不能错过。他在西湖宝石山上的湖楼举行了两次著名的作秀性质的诗会,席间皆为其女弟子,多至十三人。比“十二钗”还多。第二次湖楼诗会时,袁枚已81岁。

  所以,有强大“朋友圈”的袁枚,也有锲而不舍的“黑粉”。袁枚的一举一动都令他们不解:

  他饱读圣贤书,却离经叛道,“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

  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偏偏要写一本《子不语》记录鬼神故事。

  被洪亮吉评价是“通天老狐,醉辄露尾”的袁枚怎么会不懂得人情世故?

  流传最广的袁枚画像

  对于文人的责难,袁枚一般也都一笑置之,该怎么活还怎么活。大概被骂得不耐烦了,袁枚在自己的绝命诗里反击:“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通俗点说,袁枚的心情是这样的——我又不食嗟来之食,你们吵吵什么?你们不是骂我“斯文走狗”(郑板桥语)吗?我也骂你们是狗,你们是那村狗,比我还不如。

  看来,老袁到老仍有一片童心。

标签: 孢子囊;花圃;杭州;西湖;学霸;市民公园;老师;私塾;孩子;大树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