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汪晓池)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的农村大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小山村——和尚庄迎来了它的春天;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当年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早已换了新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40年的沧海巨变,让这个山乡里的小村子成为富春大地最先富裕起来的地方,40年的风云变迁,当年一贫如洗的和尚庄早已换上了新的名字——勤丰村,一个寓意用勤劳换来美丽丰收的名字。
电开路,改革春风迎面来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中国的农村大地,位于富阳北部山区的和尚庄迎来改变它命运的时刻。
“我们这一代人,穷怕了,所以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今年72岁的陆玉龙是和尚庄的原村支部书记,也是村里改革开放的带头人。在改革开放前,和尚庄是一个典型的“三不通”村庄: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和尚庄的第一台变压器是陆玉龙和村民用双轮车和杠杆一步一个脚印从几十公里远的镇上抬进村里的。
“当时政策鼓励大家搞活集体经济,我们就想着办个茶厂,把村里的茶叶推出去,可是那会村子没通电。于是我们就跟供电公司申请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那时的路不像现在,供电公司的车子到了镇里就没办法往前开了,于是我们就借了一个双轮车把变压器运到村口,然后我们8个人用杠杆一步一个脚印把它抬进了村。”陆玉龙说,那是和尚庄的第一台变压器,接通以后,村里的茶厂很快就开了起来。“要致富先通电,自从有了电以后村里的日子就越过越敞亮了。”
在充足的电力保障下,陆玉龙带着村民,很快又自筹资金先后办起了五金电器、无线电等9个家庭联营工厂。仅仅十年间,该村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75万元,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7元提高到1710年,在那个“万元户”都很少的年代,腾飞的和尚庄一下子成为了全省家庭企业发展的典范。
电护航,乡村旅游成热点
90年代初是和尚庄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也是村里供电矛盾突现的时候,随着村里的经济发展,原来那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村里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用电“眨眼睛”的现象,对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陆玉龙向当时的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提交了一份增容申请。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这份申请就得到了当时的供电公司负责人的回复。不久之后,供电公司的负责人和几名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和尚庄查看用电情况,并为他们现场制定一份增容方案,提出新装一台30千伏安的电压器,满足了村里的用电需求。
供电稳了,村子里的发展道路也更宽了,除了开办企业外,乡村旅游业成了大多数村民的选择。当时的和尚庄家家是新盖的小楼,户户都有簇新的家电,作为浙江省改革开放新农村的样本,和尚庄还被省外协选为外宾示范参观点,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许多村民看中这个商机,在家里办起了民宿农家乐。
在陆玉龙的记忆里:“那时候村里可热闹了,我记得最多的一次来的是一批日本游客,有156人,当时我们村村民才138人,实在住不下就只能安排一部分游客住到旁边的村子里去。这些游客来了以后吃住都在村民家里,整个村跟过节一样。他们都说,你们中国的农村好漂亮。”
电织网,小山村迎来美丽新生活
2004年对和尚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和尚庄和周边的两个村子合并,正式更名为“勤丰村”。这一年村里迎来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富阳供电公司投入250多万元,布点了3台变压器,对村里的线路进行了大面积的绝缘化改造,将原来的裸导线全部改成了绝缘线路。在陆玉龙看来,这次农网改造工程是一次非常有“前瞻性”的工程:“那次改造之后,十多年了,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线路上的用电故障,这两年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企业越办越大,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这些都离不开供电公司的帮助。”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富阳公司又先后两次对和尚庄进行了布点增容,为村里用电织就了一张坚强电网。如今的和尚庄绿树成荫,一条八米宽的大马路旁是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和农家乐。“我小时候最向往的生活是在苏联电影里看到的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是现在,不光有电灯电话,还有汽车别墅。” 2018年的秋天,在自家的院子里,已经退休的陆玉龙谈起村里的变化还是充满了自豪,对于他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他们这一代人用40年的风华正茂换来的丰收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