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前撰写的戚家山抗战亲历资料,非常珍贵。 通讯员供图
2月5日,97岁的镇海籍抗战老兵任根德因病去世。根据他生前的心愿,两个女儿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完成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次奉献。
“我父亲曾说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国家,他做到了……”2月9日,女儿任仁英从镇海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父亲遗体捐献证书,眼睛里泛着泪光。
2014年9月3日,记者曾经前往任根德家中采访,当时已经94岁的老人思维依旧清晰,再次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抗战经历。
11年前签署捐献遗体
任根德生前居住在镇海招宝山街道,小区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家。老人留下的东西不少,但最多的是书籍和资料,女儿任菊英和任仁英正忙着收拾。
按照任根德生前的要求,他亲笔书写的回忆录、参加编写的书籍、后人采访他后留下的文献资料等,将全部捐献给镇海区档案馆,供后人研究。
11年前,任根德签下的遗体捐献申请表被他收藏在一个信封里。表格上郑重地写着: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预防工作的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谈起父亲,女儿们的话语中流露出无尽的骄傲和敬佩。
任根德祖籍镇海庄市,1921年生于上海,本是一户小康人家的少爷,自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国破家亡,父亲毅然参军,在国民党第194师,任1127团同准尉司书。
参军后不久,任根德参加了1940年7月的戚家山保卫战(又称“七一七”保卫战),和战友们一起为镇海县城的光复浴血奋战。1941年,任根德离开部队,1942年回到庄市老家务农,在老家他曾帮助地下党员打掩护,接触和收留地下共产党员60多人。后来,任根德进入镇海供电局工作,30多年一直坚持在一线岗位。任根德还热心公益,参加了《镇海县志》的编撰,为《宁波商帮文化系列丛书》组织和提供珍贵的文化史料,为《人文庄市》一书提供素材,撰写人物文章。
2011年夏天,任根德在奉化参加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会“口述历史”的采访活动,回忆了当年保卫战的经过,整整拍摄讲述了6个小时,让人再次重温了历史。也是因为对于宁波抗战史的了解和讲述,在后来作家方军、陈刚所著的《最后的尊严——浙江宁波的抗战老兵》一书中,将任根德称为“宁波抗战史的活字典”。
生前一直资助贫困学子
在任根德的遗物中,有许多各地学生给他寄来的信件。关于这些信件,两个女儿说这是她们和父亲的默契:他不说,她们也不问。但是她们心里明白,这些年,除了讲述和记录历史,父亲还一直在坚持另一件事。
“外公,感谢您的资助,让我能顺利进入大学,我会好好学习,以后孝顺您。”宁波工程学院的小倪在信里说。
“您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不久的将来,我会接过您的爱心棒,将这份希望和祝福继续传递下去。”衢州的小童在信里说……
任仁英告诉记者,这些信件都来自父亲曾经资助过的大学生。父亲在报纸上看到贫困学生的报道,就会想办法联系他们,资助他们。怕女儿们反对,父亲在她们面前从未提过这件事,而她和姐姐也只是在一些学生的来信中略知一二。她们所知道的父亲的资助对象有十多个,不知道的更多。
“爸爸其实很节省,一盒豆腐他能吃上三天,自己什么都不舍得买,钱都拿来做好事了。他不告诉我们,是怕我们反对,其实我们都是心疼他,想让他对自己好一点,又哪里会反对呢?”任菊英说。
女儿们对父亲无条件的支持,在他做出遗体捐献这个决定时也是一样的。任仁英说,父亲50多岁时,曾经召集她和姐姐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主题就是遗体捐献。
“他跟我们说,他要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遗体捐出去,给医学院学生学习用。我之前哪里听过这样的事情,而且我觉得我爸爸还年轻呢,就安慰了几句,也没放在心里。”任仁英说。
让任仁英意外的是,30多年后,2007年,任根德又一次提出了这个想法,还主动和红十字会联系好了,要求她和姐姐一同前去签字。这一次她没有犹豫,代表母亲和姐姐郑重地签下了名字。
如今,父亲的这个心愿终于达成了,任仁英既伤心又感慨。她打开手机上的一张照片,那是前几天她去北仑小港“七一七”抗战阵亡将士陵园拍来的父亲的衣冠冢照片。虽然遗体已经被用于医学研究,但任仁英相信,父亲的灵魂一定已经和一起奋战过的战友们相聚在了一起。而父亲的这一生,无愧于抗战老兵这个称号,他留给后世子孙的,是比金银更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