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在上城区凯旋街道的“小巢里”社区食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老人和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热腾腾的早餐。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杭州城乡老年食堂的日常风景——从5月1日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融合性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在杭州落地。杭州城乡助餐新政的实施,不仅推动老年食堂升级为“全龄共享食堂”,更让饭菜的温度在城市与乡村间流淌。
目前,杭州已布局2300余家老年食堂(助餐点),村社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新政对城乡老年助餐服务进行创新性差异化设计,看似简单的拆分背后,折射出杭州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精细转变。
今后,在城市社区,助餐服务将向“全龄友好、普惠优享”持续迈进。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颖介绍,过去,助餐服务主要服务老年人群体,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杭州积极探索,推动800余家城市社区老年食堂中超过八成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此次新政进一步明确,大力推动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龄友好、普惠优享”的便民助餐服务。通过全面推行市场化运营,因地制宜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鼓励优质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建设和服务,鼓励片区式、连锁化、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农村助餐服务则聚焦“融合”破题。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地区助餐服务长期面临路线远、山路多、散居多等痛点,尤其在偏远山区和海岛,许多老年人因出行不便难以享受助餐服务。杭州从服务网络、服务力量、服务场景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助餐服务提质扩面。新政强调合理规划布局,灵活设置中心食堂、老年助餐点或邻里互助点,发展移动式送餐服务;探索“邻里互助”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家庭设置邻里助餐点,打造共享厨房;推动农村助餐服务设施与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集成建设,拓展助餐服务的多功能性。
这样的“助餐+”场景在杭州已渐次铺开。在建德市,“幸福方桌”项目将老年人的餐桌升级为“走亲连心桌”“和美乡风桌”“共同富裕桌”。一位用餐老人感慨:“现在不仅吃饭方便,还能和大家一起聊天、做活动,生活更有滋味了。”
慈善力量也在助餐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杭州提出通过慈善资金支持项目等方式,建立农村老年助餐赋能计划。杭州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选取100个老年食堂(助餐点)重点支持,资源向西部5区、县(市)倾斜,着力解决山区老人用餐难题。
从城市社区的深夜食堂到越过乡野的移动餐车,助餐服务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杭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正在托起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温暖承诺。杭州用一份老年餐,书写共同富裕的暖心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