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探访义乌“网红水厂”:见不到水的水厂,为何受到国内外关注?

2025-04-18 09:56:50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蓝震 王怿婷 杨晓轩 编辑:龚晓

义乌,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从小商品市场起家,发展到“世界超市”,令世人瞩目。

然而,作为“小商品之都”的义乌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据了解,义乌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41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在2020年,它却被列入全省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2023年,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

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外景。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摄

这些年,义乌是如何破“缺水”之局的?给其他城市又有哪些借鉴?近日,潮新闻记者走进了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探寻义乌的治水之“道”。

成长的烦恼

义乌市佛堂镇双峰路19号,眼前这栋三层建筑正是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

“很多同行来参观完后很惊讶,说到自来水厂参观,竟然看不到水的。”丁晓波是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说这番话时他满是自豪。

丁晓波见证了这座水厂和这座城的变迁。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摄

从2005年至今,丁晓波见证了这座水厂和这座城的变迁。

公开资料显示: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1994年2月正式投入运行。从柏峰水库引水,投资200万元建成设计规模日供水一万吨,管径DN400,长度8公里引水管道,使3万居民用上柏峰水。

2003年初,江滨工业区和义南工业区相继形成,佛堂镇经济建设迎来高速发展,工业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供水矛盾日趋凸现。公司再次投资800万元,加装第二根管道,管径DN600,日供水能力3万吨。

同年公司为适应后期更大发展和服务经济民生,搬迁至工业园区新水厂。整个公司占地38亩,按规范化水厂标准建设,配备絮凝、过滤、加药、清水池、水泵房等设施。同时突破水源供给瓶颈,实现枫坑水库与柏峰水库联网双水源供水,设计日供水能力提升为6万吨,供水人口20万的目标。

作为义乌传统工业重镇,佛堂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传统产业创新跃变,现有规上企业149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量的17%。2023年,佛堂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已经“退休”的砂滤罐。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摄

站在水厂观景平台,丁晓波望着前方一排已经“退休”的砂滤罐说,“从2018年开始,水厂的供水有点吃紧,特别是高峰时段频繁出现供水需求超过设计规模。”

水厂遇到“成长的烦恼”,提升计划迫在眉睫。从2023年设计规划,到2024年10月投入使用,新水厂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实现了“腾笼换鸟”。

四套方案为何选了它

新水厂面积不大,约500平方米,设备都在这栋三层建筑内。

记者爬上楼梯,走进了这个“见不到水”的水厂。室内集成了进出水泵房、陶瓷膜车间、加药间、清水池、配电间等,上层为陶瓷超滤膜车间、加药间、配电间,下叠清水池、出水泵房、进水增压泵房等。

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陶瓷膜罐车间。潮新闻记者 蓝震/摄

“我们现在采用了国内首创的罐式安装,大大提高填装密度,20个陶瓷膜罐在仅500平方米的膜车间运作,膜车间占地仅为传统有机超滤膜车间的60%。”丁晓波说。

喝“头口水”,需要勇气。丁晓波告诉潮新闻记者,当初他们设计了四套方案,最后专家组一致建议:选择最先进的陶瓷膜罐工艺技术。

“第一套方案是在原有规模上增加5个砂滤罐,第二套方案是集成式现代水厂工艺,第三套方案是有机膜工艺,第四套方案就是陶瓷膜工艺。”

义乌人喜欢算账。在评估四套方案的时候,他们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健康账。

采访中,技术人员顾亦钢带着记者走进陶瓷膜车间。

“通过上面的原水浊度仪和PH仪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水质情况,你看虽然肉眼看这些水都很干净,但是这些水垢也能看出原水质量问题。”顾亦钢介绍,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水质浊度测量是第一道防线。

水浊度是0.025NTU,远优于国家标准。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摄

“你看这个罐子出水浊度是0.025NTU,远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版标准,这就是陶瓷超滤膜发挥了作用。”顾亦钢说。

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新项目自规划建设起,就备受关注和瞩目。顺利通水后,更是受到了国内国外如河北、香港、巴西等多批考察团至项目现场参观考察。

无人车间的背后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摄

“很多人来我们这里参观说怎么都看不见员工。”丁晓波笑着说道,“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数字化技术,全自动控制运行,我们的员工只要在后方的电脑上操控就行,什么时间加什么药加多少都是算好的。而且每隔三小时,这个陶瓷膜罐就会自动清洗一遍。”

“从这半年多的整体运行下来看,水质保障和供水能力都能达到了预期目标,特别出水水质都能达到100%的水质,出来的不仅是安全水,更是健康水。”丁晓波说。

曾不被看好的水厂“芯片”

随着义乌市第三自来水有限公司的走红,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天行健水务有限公司也开始受到业界关注。

不久前潮新闻记者来到绍兴上虞,实地走访了浙江天行健水务有限公司陶瓷膜生产车间,义乌水厂的陶瓷膜工艺正是来自这条目前世界最长的陶瓷膜窑炉生产线。

浙江天行健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锋。潮新闻记者 蓝震/摄

在车间记者见到了公司董事长陈锋,这位低调的企业掌舵人,穿着一身蓝色涤卡车间工装,讲起陶瓷膜工艺来门清。

“我国陶瓷膜的起步虽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国产陶瓷膜已逐渐展现出价格、适用性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开始挑战进口产品的地位。”陈锋介绍,由于陶瓷膜技术的复杂性和市场的独特性,目前国内掌握核心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属少数,多数企业仅限于采购与加工。

也正是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早年陈锋在参与一个业界会议的时候,还闹过笑话。

“早些年陶瓷膜技术还不为大众所知,有位嘉宾在大会发言直言陶瓷膜是个‘大忽悠’,叫大家不要相信。我在他之后登台发言,一上台就先自我调侃,‘我就是那个大忽悠’,台下哄堂大笑。后来我很严谨地给大家介绍了我们陶瓷膜技术的工艺,会后很多来找我,包括那位嘉宾还专程从北京过来找我。”

从被误解到慢慢被接受,陈锋说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和团队知道。

陶瓷膜横断面。潮新闻记者 蓝震/摄

陈锋拿出一根陶瓷膜管状元件向记者展示,“它就如手机的‘芯片’,表面是密密麻麻的纳米过滤孔道,而这些精密的孔道具备杂质截留能力,能将水中的微小颗粒阻挡在外。”

陈锋介绍,像义乌项目为中国首次在大中型水厂中尝试采用无预处理的超滤工艺,原水未经混凝、沉淀等预处理利用水头压力直接进陶瓷膜,经膜过滤后,保持残压直接进市政管网供水。

“通过这一设计,能耗与药耗大大降低。陶瓷膜预期使用寿命大于20年,与传统有机膜平均6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全生命周期投资及运维成本大大降低;陶瓷膜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高,无PFASs污染,水质更安全。”

准备出口柬埔寨的一体化陶瓷膜直饮水装置。潮新闻记者 蓝震/摄

更让陈锋骄傲的是,通过20多年的沉淀和突破,天健水务不仅稳坐国内市场头把交椅,占据40%以上的份额,还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做企业,就是不断去创新。不然,死路一条。”陈锋说,做企业就是做服务,“我和团队只有一个朴素的目标:为人民天天能够用上健康的水而服务。”

这几天,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25年会暨城镇水务技术与产品展示正在杭州召开。这场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年会,陈锋也受邀参加分享,“从‘源头’到‘龙头’,我会把义乌水厂和天健水务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享给更多人。”


编辑:龚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