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通讯员 龚杭)工行精准滴灌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为地方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近日,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在浙江省经信厅、科技厅、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政策指引与大力推动下,快速满足衢州XC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融资需求,精准滴灌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为地方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据悉,此次实践聚焦衢州XC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万吨级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试基地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预计实现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万吨级产业化,在核心催化技术和基础工业原料上均突破海外化工巨头技术封锁,将助力我国光伏产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
“中试贷”破解中试平台产业化困局
调研衢州XC新材料项目时,工行浙江省分行敏锐关注到其正处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隘口——中试成果转化阶段。这一阶段,技术风险与资金需求并存,却往往因为缺乏合格抵押物遭遇融资困境,成为阻碍创新的“死亡之谷”。
针对这一核心痛点,工行果断启用其创新产品“中试贷”。该产品经由省经信厅、科技厅等部门指导,颠覆了传统信贷逻辑,评估重心从固定资产抵押转向技术的先进性、市场前景与知识产权价值,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工行经过尽调,确认该项目技术已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通过小试与中试,具备成熟量产条件,于是运用“中试贷”审贷逻辑积极支持该中试平台认证项目实现产业化。
“浙科领航联合贷”破除融资壁垒
随着调研的进一步深入,工行浙江省分行意识到万吨级产能建设的资金需求金额较大且投入周期较长,单一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以匹配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难题。于是,该行主动牵头,携手当地建行组建成银团,并创新引入“浙科领航联合贷”模式,形成“耐心贷款服务机制”。该模式响应了人民银行《关于推动金融机构做好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有效汇聚了金融合力,最终成功为企业批复1.32亿元授信并实现了首笔2000万元的投放。
“专家咨询+企业专家列席”破冰技术评审
高科技项目审查的核心难点,在于技术与市场风险的“看不懂、看不透”。为攻克这一难题,工行浙江省分行与省科技厅展开深度合作,创新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规范专家咨询流程,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列席集体审议会议。
在本项目中,这一创新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是该行首笔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列席集体审议会议”模式的业务。该模式实现了评审效能的双重跃升:一方面,企业技术专家的现场讲解,比书面材料或转述更为清晰直观,显著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精准度;另一方面,行内外专家通过面对面的“专业对话”,大幅深化和细化了技术风险评估的深度与颗粒度,使贷审会的决策依据更加科学、充分、可靠,有效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为支持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硬科技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从了解企业到读懂企业,“专家咨询+企业专家列席”破冰技术评审。
此次与衢州XC新材料的高效合作,是政、银、企三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典范。未来,工行浙江省分行将继续靠前服务,持续打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圈、朋友圈,优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全面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做好金融服务的“最先一公里”,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