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共同富裕看美丽萧山 > 美丽城镇

以传统之名,萧山亮所前镇人文环境现代化

2024-07-17 18:03:16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通讯员 萧美办 编辑:毕真

  浙江在线7月17日讯 (通讯员 萧美办)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行当,主要涉及竹制品的编制和制作。篾匠作为传统手工艺中专门从事竹编工作的匠人,他们将普通的竹子转化为各种实用且具有美感的物品。在过去的乡村社会中,篾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手艺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篾匠,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手工艺,体会到艺术和文化的相融相生,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的体会篾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手工精神,不断赋能美丽城镇百姓“人文环境现代化”。

  老底子焕发新的生机 

  那些老底子的篾制品,也曾是许多所前人记忆中的“乡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曾经熟悉的竹篾制品渐渐消失,篾匠这个职业也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几经询问后,在所前找到了一位现在依然还在从事篾匠职业的老艺人,他依旧传承着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他就是祥里王村的周妙法师傅。

  各种篾制品虽不如从前兴盛,但也不愁销路,向往返璞归真的人们又开始青睐这些老物件。周师傅15岁入行至今,已近60个春秋,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他就接到了几个编制篾席的“大单”。

  周师傅的家就在老所前的马路边上,伴随“邦邦”的竹尺敲击之声,74 岁的周妙法蹲于一角,手指灵动地于竹丝之间穿梭、延展,将其串联成席子的一角,一张半成品篾席平铺而展。

  对于靠手工为生的工匠而言,每张篾席赚的都是汗水钱。准备材料就要近两天工夫,每根竹子都是周妙法从后山砍断后运回来的。雨天不行,竹子会发霉,所以前阵子梅雨天影响了一些进度。篾刀破竹后,最重要的工序叫分篾,就是用机器把竹青部分从窄条中劈离出来,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根竹子只削韧性最好的三四层,第一层用盐水泡煮后用来做篾席的边,后面几层编篾席,剩下的竹子就没用了。”周师傅说。

  之后就将竹丝横竖各铺一层,靠双手编织起来。过程枯燥,却不能分心。“要编得细,睡得才舒服。”周师傅编篾席都是“匍”在地上的,这也意味着他从早上六点开始做,到傍晚五点,除去休息时间,要蹲上近十个小时。

  老手艺面临传承的困惑 

  “多年前,篾匠还是一份很体面且可养家的行当,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用到竹制品,尤其到了夏天凉席是必备品,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周师傅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与新材料不断出现,那些曾经必需的生活篾制用品也几乎被淘汰。买的人少了,做的人自然也少了。周师傅说,所前镇全职在做篾匠的大概只有他一个人了,其他篾匠偶尔在空余时接些散活。

  周师傅说,篾匠本来就是个辛苦活,加上篾制品慢慢被淘汰,愿意接手的人自然在减少。包括他的两个弟弟,包括他收的六七个徒弟,在时间的流逝里,都离开了篾匠行当。

  篾匠,曾经是所前镇到处可见的活计,如今,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周师傅的眼里,竹篾编织早已不是谋生手段,更多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传承。现在74岁的他仍然放不下这份活,他说“再过几年自己也要退休不干了。”


编辑:毕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