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2019年度新闻热词,“垃圾分类”无疑是榜上有名。尽管这个概念早已不新鲜,但随着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全国46个重点城市陆续进入“强制分类时代”。
日前,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发布消息,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2019),我市将从8月1日起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距离实施不到半个月,温州准备好了吗?迈入“垃圾分类”时代,我们还缺什么?
市民提问
怎么分、怎么投、怎么罚
面对记者随机采访,30位市民在回答中也提出了不少疑问。记者对问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群众普遍关注的,看看“垃圾分类”的知识盲点究竟在哪?
一、我们的分类标准和上海的一样吗?从上海的到温州的,需要重新学习吗?
二、温州市会有具体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吗?我该从哪些渠道学习如何垃圾分类?
三、现在路面上的垃圾桶还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8月1日以后垃圾桶会怎么设置呢?
四、我们的投放也会定时定点吗?
五、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分类投放或者投放错误,有人来管吗?会怎么处罚?
从市民许许多多的疑问中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大家要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如何正确分类、准确找到投放点。记者就此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咨询。
生活垃圾分4类,“定时定点”逐步推
部门释疑
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说,根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我市城镇生活垃圾主要分为4种类别,即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对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湿垃圾”即“易腐垃圾”,“干垃圾”即“其他垃圾”,可见我市与上海市的分类基本相同。
不过,浙江省将对之前发布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做些微调,并将于近期发布,届时,我市将对照省标予以实施。
记者了解到,市区主、次干道沿线设置的果壳箱已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分类设置,背街小巷将结合自然更新逐步换代,并逐步在示范片区(街道)、示范小区、示范单位推广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模式。
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针对普遍关注的处罚问题,工作人员解释,我市将按照强制分类和引导分类同步实施的总体思路,首先根据《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实施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近期仍以教育引导为主。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2020年全省设区市城区范围内将全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那么市民究竟该从哪里学习这项新技能呢?据介绍,我市将打造全新《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南》2.0版,在街道、社区、物业等处设置领取点。同步开发手机、网络等查询软件,以便市民随时查询。
近期我市已启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调研,力争纳入明年市人大的立法项目,垃圾分类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
据市城镇垃圾分类办统计,目前,市本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为82.35%、各县(市)建成区为48.87%。去年来,我市相继制定《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五大专项行动计划》《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标准》等16个制度性文件,建立起城镇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聚焦聚力示范小区、“定时定点”等精品项目,探索开展“高层撤桶”、“撤桶并点”等管理模式及试点农贸市场果蔬菜皮就地处理,市区实施分类运输线路234条。
让垃圾分类成行为自觉
问计于民
垃圾分类,被视为破解“垃圾围城”的一剂良方。然而,从一纸《规定》到落地见效,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合力。正如一名从事垃圾分类的专业人士所说,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难事。
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慧直言,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怎么分,群众对分类的意识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远比想象中复杂,作为专业人员的张慧,有时面对一些垃圾,也是不能保证准确投放。因此,如何做好大众的宣传和培训,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张慧建议,政府部门制作的宣传册尽可能按人群分类,比如针对娃娃的绘本、中小学生的课本、成人的手册,对于老百姓提出的很多模糊不清的复杂垃圾,专门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开发垃圾分类电子系统进社区,社区居民只需在电子屏前搜索,就能明确垃圾的分类。
在九益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修福看来,“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是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他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起垃圾信息追溯体系,这既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方便了监管,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利用考核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市政协委员、温医大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葛利云指出,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终端上实现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在终端处理体系建设上,葛利云建议,从规划着手完善末端垃圾处置的硬件设施、提升不同垃圾的技术处理能力,制定对于中低值典型废弃物的处理企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并引进有终端处置能力的企业,参与到各类垃圾的处置中来。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谢瑞乐说,政府可以考虑将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中,通过考核的“指挥棒”,增强各地的积极性。在小区层面,应紧紧依靠物业,建立起相应的收费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积极分类的家庭,可以用积分抵垃圾收费,没做分类的,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收费。
如果要评选2019年度新闻热词,“垃圾分类”无疑是榜上有名。尽管这个概念早已不新鲜,但随着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全国46个重点城市陆续进入“强制分类时代”。
日前,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发布消息,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2019),我市将从8月1日起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距离实施不到半个月,温州准备好了吗?迈入“垃圾分类”时代,我们还缺什么?
市民提问
怎么分、怎么投、怎么罚
面对记者随机采访,30位市民在回答中也提出了不少疑问。记者对问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群众普遍关注的,看看“垃圾分类”的知识盲点究竟在哪?
一、我们的分类标准和上海的一样吗?从上海的到温州的,需要重新学习吗?
二、温州市会有具体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吗?我该从哪些渠道学习如何垃圾分类?
三、现在路面上的垃圾桶还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8月1日以后垃圾桶会怎么设置呢?
四、我们的投放也会定时定点吗?
五、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分类投放或者投放错误,有人来管吗?会怎么处罚?
从市民许许多多的疑问中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大家要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如何正确分类、准确找到投放点。记者就此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咨询。
生活垃圾分4类,“定时定点”逐步推
部门释疑
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说,根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我市城镇生活垃圾主要分为4种类别,即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对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湿垃圾”即“易腐垃圾”,“干垃圾”即“其他垃圾”,可见我市与上海市的分类基本相同。
不过,浙江省将对之前发布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做些微调,并将于近期发布,届时,我市将对照省标予以实施。
记者了解到,市区主、次干道沿线设置的果壳箱已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分类设置,背街小巷将结合自然更新逐步换代,并逐步在示范片区(街道)、示范小区、示范单位推广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模式。
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针对普遍关注的处罚问题,工作人员解释,我市将按照强制分类和引导分类同步实施的总体思路,首先根据《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实施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近期仍以教育引导为主。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2020年全省设区市城区范围内将全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那么市民究竟该从哪里学习这项新技能呢?据介绍,我市将打造全新《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南》2.0版,在街道、社区、物业等处设置领取点。同步开发手机、网络等查询软件,以便市民随时查询。
近期我市已启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调研,力争纳入明年市人大的立法项目,垃圾分类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
据市城镇垃圾分类办统计,目前,市本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为82.35%、各县(市)建成区为48.87%。去年来,我市相继制定《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五大专项行动计划》《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标准》等16个制度性文件,建立起城镇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聚焦聚力示范小区、“定时定点”等精品项目,探索开展“高层撤桶”、“撤桶并点”等管理模式及试点农贸市场果蔬菜皮就地处理,市区实施分类运输线路234条。
让垃圾分类成行为自觉
问计于民
垃圾分类,被视为破解“垃圾围城”的一剂良方。然而,从一纸《规定》到落地见效,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合力。正如一名从事垃圾分类的专业人士所说,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难事。
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慧直言,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怎么分,群众对分类的意识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远比想象中复杂,作为专业人员的张慧,有时面对一些垃圾,也是不能保证准确投放。因此,如何做好大众的宣传和培训,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张慧建议,政府部门制作的宣传册尽可能按人群分类,比如针对娃娃的绘本、中小学生的课本、成人的手册,对于老百姓提出的很多模糊不清的复杂垃圾,专门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开发垃圾分类电子系统进社区,社区居民只需在电子屏前搜索,就能明确垃圾的分类。
在九益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修福看来,“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是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他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起垃圾信息追溯体系,这既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方便了监管,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利用考核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市政协委员、温医大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葛利云指出,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终端上实现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在终端处理体系建设上,葛利云建议,从规划着手完善末端垃圾处置的硬件设施、提升不同垃圾的技术处理能力,制定对于中低值典型废弃物的处理企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并引进有终端处置能力的企业,参与到各类垃圾的处置中来。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谢瑞乐说,政府可以考虑将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中,通过考核的“指挥棒”,增强各地的积极性。在小区层面,应紧紧依靠物业,建立起相应的收费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积极分类的家庭,可以用积分抵垃圾收费,没做分类的,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