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民认可度高但普及率低 这些垃圾分类误区要注意
2019-06-06 09:19:53
来源: 温州网 诸葛芳芳

  “生活垃圾分类”是时下最热门的环保话题之一了。但大部分市民或许只听说过垃圾分类,却不知道如何分类。为此,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员这个角色就应运而生了。6月5日下午,全市垃圾分类宣讲师总决赛举行。比赛前,记者邀请了比赛评委之一、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办的宣讲师应孔泽一同走上街头,了解目前温州的生活垃圾分类“如何了”。

  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认可度高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观念的普及,有小部分市民,已经在家里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市民李先生居住在带露台的房子里,并在露台上设计了一方“小菜园”。5年前,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焚烧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以焚烧的垃圾包括纸质、木质等垃圾,可堆肥的垃圾包括果皮、厨余垃圾等,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了。前两类是小菜园很好的有机肥料。”李先生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可消化家庭中70%-80%的生活垃圾,但因对居住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参考性较弱。

  目前,温州市沿街的垃圾桶都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在昨天下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设置形式,也鼓励了一些市民的分类行为。在五马街,一位女生喝完饮料后,扔饮料瓶前看了一下垃圾桶,将手中的纸巾扔进了“不可回收”桶,将饮料瓶扔入“可回收桶”。

  在人流量较大的纱帽河,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包括学生、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听说过垃圾分类吗?除了几位老年人表示不太清楚,其他受访市民都说听说过,而且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很好的行为。

  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难在哪?

  在问过“你听说过垃圾分类吗?”这个问题后,记者随即问了“你知道温州的生活垃圾分类分为哪几类吗?”。受访市民基本能够说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类,但没有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市民。

  对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进行垃圾分类,部分市民告诉记者:“家里没有垃圾分类,不过在外面扔垃圾时候,看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会分类一下。”家中不分类的原因有哪些?市民给出的原因包括分类太麻烦,不知道怎么分,家里厨房太小放不下那么多垃圾桶。

  “积极性被打击了。”温州市民郑先生说,最开始温州倡导垃圾分类时,他是非常积极参与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分类好的垃圾,清洁工收运时还是“一股脑”堆在一起收运,自己就再也不愿意分类了。“收运没有做好,我们市民分类再细有什么用呢?”

  记者了解到,在倡导垃圾分类伊始,温州市就组建了各类宣讲团,对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普及,同时投入资金建设终端处理设备。目前,温州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而易腐垃圾又细分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食堂、餐厅等大型餐饮产生的餐厨垃圾,菜场、农贸市场产生的生鲜垃圾。

  应孔泽说,生活垃圾分类普及难点和堵点就在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备我们有了,但是市民必须严格分类厨余垃圾,但凡有一点其他垃圾混入,就会影响设备运行。市民的厨余垃圾虽然体量小但是总体数量多,如果依靠人工分拣,那工作量难以预计。”

  宣讲师:给生活垃圾分类一点“耐心”

  应孔泽介绍,温州市省、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均在每幢楼设立可回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同时这些小区设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集中点,由专人定点收运,解决市民家中分类清洁工混合收运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型餐饮机构产生的餐厨垃圾和生鲜垃圾也已建立了良好的回收系统,由专业的机构收运、处置。

  “从几年前的无意识,到如今大家普遍认可,越来越多市民、小区参与进来,短短几年,对于温州这座城市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应孔泽告诉记者,其实大家要给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一些“耐心”,市民的观念和意识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

  据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办统计,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9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龙湾区、泰顺县荣获2018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县(市、区);同时温州市持续打造省、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已累计创成省、市级示范小区91个;建立垃圾分类运输专线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连成片,目前已逐步建立垃圾分类运输专线224条,其中餐厨垃圾专线123条、有害垃圾专线12条、厨余垃圾专线4条、其他垃圾专线85条。

  市民分类最容易碰到的误区

  1.纸巾特别是使用过的纸巾,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属于其他垃圾。

  2.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碗、一次性筷子等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属于其他垃圾。

  3.充电电池、纽扣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一次性碱性干电池(市民常用的5号、7号电池)属于其他垃圾。


标签: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分类;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宣讲;温州市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温州市民认可度高但普及率低 这些垃圾分类误区要注意
2019-06-06 09:19:53 来源: 温州网 诸葛芳芳

  “生活垃圾分类”是时下最热门的环保话题之一了。但大部分市民或许只听说过垃圾分类,却不知道如何分类。为此,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员这个角色就应运而生了。6月5日下午,全市垃圾分类宣讲师总决赛举行。比赛前,记者邀请了比赛评委之一、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办的宣讲师应孔泽一同走上街头,了解目前温州的生活垃圾分类“如何了”。

  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认可度高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观念的普及,有小部分市民,已经在家里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市民李先生居住在带露台的房子里,并在露台上设计了一方“小菜园”。5年前,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焚烧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以焚烧的垃圾包括纸质、木质等垃圾,可堆肥的垃圾包括果皮、厨余垃圾等,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了。前两类是小菜园很好的有机肥料。”李先生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可消化家庭中70%-80%的生活垃圾,但因对居住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参考性较弱。

  目前,温州市沿街的垃圾桶都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在昨天下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设置形式,也鼓励了一些市民的分类行为。在五马街,一位女生喝完饮料后,扔饮料瓶前看了一下垃圾桶,将手中的纸巾扔进了“不可回收”桶,将饮料瓶扔入“可回收桶”。

  在人流量较大的纱帽河,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包括学生、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听说过垃圾分类吗?除了几位老年人表示不太清楚,其他受访市民都说听说过,而且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很好的行为。

  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难在哪?

  在问过“你听说过垃圾分类吗?”这个问题后,记者随即问了“你知道温州的生活垃圾分类分为哪几类吗?”。受访市民基本能够说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类,但没有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市民。

  对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进行垃圾分类,部分市民告诉记者:“家里没有垃圾分类,不过在外面扔垃圾时候,看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会分类一下。”家中不分类的原因有哪些?市民给出的原因包括分类太麻烦,不知道怎么分,家里厨房太小放不下那么多垃圾桶。

  “积极性被打击了。”温州市民郑先生说,最开始温州倡导垃圾分类时,他是非常积极参与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分类好的垃圾,清洁工收运时还是“一股脑”堆在一起收运,自己就再也不愿意分类了。“收运没有做好,我们市民分类再细有什么用呢?”

  记者了解到,在倡导垃圾分类伊始,温州市就组建了各类宣讲团,对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普及,同时投入资金建设终端处理设备。目前,温州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而易腐垃圾又细分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食堂、餐厅等大型餐饮产生的餐厨垃圾,菜场、农贸市场产生的生鲜垃圾。

  应孔泽说,生活垃圾分类普及难点和堵点就在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备我们有了,但是市民必须严格分类厨余垃圾,但凡有一点其他垃圾混入,就会影响设备运行。市民的厨余垃圾虽然体量小但是总体数量多,如果依靠人工分拣,那工作量难以预计。”

  宣讲师:给生活垃圾分类一点“耐心”

  应孔泽介绍,温州市省、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均在每幢楼设立可回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同时这些小区设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集中点,由专人定点收运,解决市民家中分类清洁工混合收运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型餐饮机构产生的餐厨垃圾和生鲜垃圾也已建立了良好的回收系统,由专业的机构收运、处置。

  “从几年前的无意识,到如今大家普遍认可,越来越多市民、小区参与进来,短短几年,对于温州这座城市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应孔泽告诉记者,其实大家要给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一些“耐心”,市民的观念和意识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

  据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办统计,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9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龙湾区、泰顺县荣获2018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县(市、区);同时温州市持续打造省、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已累计创成省、市级示范小区91个;建立垃圾分类运输专线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连成片,目前已逐步建立垃圾分类运输专线224条,其中餐厨垃圾专线123条、有害垃圾专线12条、厨余垃圾专线4条、其他垃圾专线85条。

  市民分类最容易碰到的误区

  1.纸巾特别是使用过的纸巾,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属于其他垃圾。

  2.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碗、一次性筷子等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属于其他垃圾。

  3.充电电池、纽扣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一次性碱性干电池(市民常用的5号、7号电池)属于其他垃圾。


标签: 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分类;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宣讲;温州市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