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频登各大榜单 探析温州民营企业成长的青山现象
2018-09-27 10:28:10 来源: 温州都市报 记者 朱斌 周俊朗 施文洪

1.jpg

  青山总部大楼

2.jpg

  印尼青山工业园区

  编者按: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回看走过的路,温州人民敢为人先,始终屹立潮头;审视当下的路,温州发展向上向好,正在酝酿蝶变;远眺前行的路,温州前景无限美好,定能再创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温州正奋力谱写“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篇章。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温州重大平台打造、重大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工程建设,看瓯越大地焕发出的新的生机和活力,感知温州脉动,展现温州在转型升级快车道上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和信心。

  今年8月底,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青山控股集团以2017年营业收入1615亿元的业绩位列第23位,居温州企业之首。

  而此前发布的“2017年度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2018浙商全国500强”等榜单上,青山控股集团均榜上有名,分别位居第3和第5位,且名次均居温企之首。

  频频登上各大榜单、一路凯歌的青山控股集团,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青山缘何能成为温州首家营收破千亿的民企?记者走进青山总部,聆听“青山故事”,感受“青山文化”,探寻“青山力量”,找寻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动能。

  青山回归——我是一个温州人

  青山控股集团总部大楼位于龙湾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块,毗邻龙湾区行政中心,是青山控股集团“四大回归项目”之一。两幢现代化玻璃幕墙装饰的总部大楼,在周边楼宇的映衬下显得非常醒目。

  和总部大楼一样醒目和受人关注的,是青山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选择回归桑梓的举动。2015年1月,青山与龙湾区正式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将青山总部大楼、大宗商品贸易平台、青山物流园、青山商学院等四大项目落户温州。

  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山钢铁董事局麾下一家主要生产不锈钢钢锭、钢棒、板材、线材、无缝管等产品的企业,其在印尼、津巴布韦、福建福安、浙江丽水、广东阳江等地均建有镍铬合金冶炼、不锈钢冶炼、轧钢生产基地。

  在谈到青山回归的初心时,青山钢铁董事局主席项光达直言因为“我是一个温州人。”

  “当年青山选择跨出温州,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项光达说,青山以生产不锈钢为主业,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将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才是第一选择。

  此外,对市场的需求,也是青山考量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不锈钢行业超过40%的市场份额在广东。企业发展,贴近市场是理所应当的事。再者,在吸引投资方面,广东的力度也不小。

  “温州人称回家为‘走归’,所以在我看来,‘走出去’和‘走归’,其实是不矛盾的。有时候的‘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归’。”项光达说,作为一家温州企业,无论青山走得多远,做得多大,根始终在温州。

  “这几年在外地,我向来都是积极宣传温州人的,全世界最勤劳的是中国人,中国人最勤劳的是温州人。”虽然在外地发展多年,但从政府服务的软环境来看,项光达认为“温州是非常好的”。温州在招商政策和营商环境上,并不输给省内外其他城市。

  项光达说,青山总部经济回归温州后,得到了各届市委、市政府,以及龙湾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一直在思考,青山能为温州做些什么。

  最终,他把目光瞄准了新能源领域。今年4月,青山旗下永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瑞浦能源动力电池储能项目开工,预计该项目最快可于今年10月投产。

  “把不锈钢产业带回温州,明显不现实。”当项光达第一次提出进军新能源行业时,绝大多数人都很不理解:青山的老本行做得风生水起,为何要做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呢?

  进入新能源领域,并非心血来潮,项光达有过一番思考。青山目前在世界不锈钢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不锈钢市场份额较大,几十年来,虽然在工艺创新、资源把控上实现了一定突破,但再继续扩大规模的空间有限。因此,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山决定进军新能源行业。而新能源是全球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据欧洲媒体的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规模可达到2万亿欧元,也就是接近2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他算了一笔账,全球钢铁行业规模大约是10万亿元的市场。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大产业之一,钢铁行业也不过是新能源行业的二分之一。

  实际上,青山与新能源领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优势。电池制造所需的镍等金属矿藏资源,同样是青山不锈钢产业链的源头。

  项光达打算,把目标最先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他设想,如果能把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成本降下来,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新能源汽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未来,瑞浦能源动力电池储能项目将着重解决国产电池的储能瓶颈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每家每户都装有储能电池,白天时把风能、太阳能储存起来,到晚上使用,那么这将是又一个巨大的市场。此外,智能自动化领域对于储能电池应用的需求,也是青山决定进军新能源行业的初衷。

  青山文化——专注、开放,企业越简单越优秀

  “筑万仞青山,炼百年不锈。”在青山的官方网站上,这句话非常醒目。这是青山人的座右铭。

  项光达将这句话归结为企业的“专注”。“何为企业的‘专注’?近了说,华为、同仁堂等企业,是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挑远的说,奔驰、宝马、西门子等欧美企业,都是行业中的翘楚。优秀的公司之所以为人熟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注。”

  “越是优秀的企业,就越简单。一提到奔驰,就知道是汽车行业的标杆;一提到苹果,大家就知道他们做电子产品很在行;一提到可口可乐,就是一家专注做饮料的企业。”

  项光达说,青山在创业之初就笃定“专注”这条路。他最希望,未来人们一提到青山,脱口而出的就是“做不锈钢的”,那么青山就成功了。

  除了够专注,青山崛起的秘诀还有开放。在青山,有这么一个传统:不管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是世界各地的同行、企业家,只要来青山参观的,都会受到热情欢迎。每年,项光达仅在上海公司接待的外宾就有数千人次。

  有人很不理解,“城门大开”的青山就不怕被竞争对手超越吗?项光达不这么看,他认为,开放自己的同时,青山也能随时到国内外其他同行企业参观学习。正是由于开放,青山的优势反而逐渐扩大,“管理企业绝非闭门造车。”

  每年青山的管理层们花费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全世界各地出差,他们跑遍几乎所有的同行竞争者,通过了解对手,找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超越行业领先者的方法。用青山的理念讲,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清醒地认识到青山自己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企业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办企业没有前车之鉴。留给青山的,唯有“向外发展”一条路,而外企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外企,让我们对自己有了底,才有了成功的概率。”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企业是不是非要“走出去”?在与外企的接触和了解中,青山的企业战略也获得了事实判定的依据。

  青山创新——越难做的事情,企业竞争性越强

  2016年,青山的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温州首家迈入千亿俱乐部的民企。2017年,青山再接再厉,将这一数据提升至1615亿元。项光达自信地说,按照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青山2018年的营业收入或逼近2000亿元。

  对于企业而言,业绩两年翻番并不难,难的是在如此大的体量基础上,仍能保持快速增长,青山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越难做的事情,你的竞争性越强。”项光达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善于吸取其他企业文化和经验,才有了青山高度开放的自信,“竞争对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模仿青山的产品,即便要模仿,也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这是非常难的。”

  对于青山的高速增长,项光达显得云淡风轻。青山每年至少都会有超过100亿元的项目投入,以保证若干年后可靠的效益产出。他以青山在印尼的投资项目为例,前期建设大约需要5年时间,投产后的第一年可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直到投入后的第7年才可能开始盈利。然而,很多企业不愿意做这样“放长线”的投资。

  “在很多人眼里,好像是突然冒出了一个青山,其实不是的。”项光达并不认同外界对青山“爆发式增长”的定义。只是因为青山有了前期的稳定投入,尤其是注重创新,这才有了后期几何式的增长。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企业就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今天埋下了种子,一步一个脚印,埋头做实业,明年、后年的收成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

  笃定青山不动摇,固然重要。除了专注和开放,用技术说话的企业创新力,才是发展的动能源泉。如今,青山每年都能拿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发明和增长点。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一些温州民企中,复杂的内部关系,往往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很早之前,项光达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将“以法治厂”作为青山的治企之道。

  在青山内部,成立有一个反腐委员会。委员会设立诸多规定,包括要求青山核心管理层不得与亲戚朋友之间存在有生意上的往来。

  “既然在青山工作,未经审批我们不欢迎管理层对外投资;如果要投资,就请离开核心管理层。”项光达的思路很明确,让青山的管理层凝心聚力,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这条规矩有多严苛?“这是一条‘高压线’,谁也碰不得。”一位青山的高层如是说。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个别青山高管曾因触碰“高压线”而遭到处理。

  有人认为,将犯错者开除出企业就好,青山的做法似乎有些太不近人情。“曾经有一个很亲近的朋友违反企业的规定,且触犯了法律,我们一样也是主动交给公安机关法办,绝不姑息。”项光达说,以史为镜,朝代的兴衰更替,很大程度与腐败有关。治理企业亦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重典治乱,也是出于保护青山人的良苦用心。

  青山国际——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

  青山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是立足温州的十年;青山的第二个十年,是拿着中国地图,辗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十年;如今,青山第三个十年,则是转着地球仪,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十年。

  按照寻迹资源和市场的方向,这几年青山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印尼、津巴布韦、印度等国家,全力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在位于印尼中苏拉威西省摩罗瓦立县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青山工业园区,有大约3万名青山的员工生活在那里,其中大部分是当地人。这里曾是还没通电的偏僻小渔村,“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是当地民众生活的常态。

  2013年,项光达带着青山管理层来到这里考察后,5年间,小渔村化身成为全球重要的镍铁和不锈钢产业基地。青山的入驻,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园周边8个村的生活大变样,居民们买了摩托车,有的进入工业园区工作,有的则依靠聚拢的人气,当起小老板,脱贫致富。青山在当地盖学校、建医院,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了一座聚集数万人口的“青山镇”。

  “这是青山在海外打出的一张‘中国牌’。”项光达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青山在海外的投资得到了各界的瞩目。他时常告诫青山的管理层,过去,青山走向全国,代表的是温州人;如今,青山走向世界,代表的就是中国人。“在老外眼里,过去中国人开的餐馆不少,但像这样大规模拿地建工厂,并不多,这也会让他们对中国刮目相看。”

  青山公益——要做“大爱如山”的企业慈善

  位于青山总部大楼9楼的青山慈善基金会展示厅,陈列着十多年来青山倾注公益事业的善举。“大爱如山”的主题,与“青山”的名字一脉相承。

  从创业之初,青山就开始了捐助活动。2007年,青山“化零为整”,开始大规模投身慈善事业。当年,企业斥资2000万元成立温州市龙湾区慈善总会青山控股集团分会。同年10月,青田县慈善总会青山控股青田工业园慈善分会也应运而生。

  到2013年底,青山的这两个慈善组织共支出善款1500多万元,用于助医、助学、助困等领域。同时,青山旗下的青拓集团、广东吉瑞集团、泰朗管业集团、上海鼎信集团等子公司也合计支出善款达700多万元。

  2014年4月14日,由青山发起设立的青山慈善基金会获民政部登记成立,成为由青山全额捐赠的国家级慈善基金会。

  2015年,青山慈善基金会开始“加大马力”,全年开展23个助学、扶贫和医疗救助项目,总支出520万元。2016年和2017年,青山每年新开展助学、助医等项目40多个,支出总计约1500万元。今年,青山慈善基金会的预算支出预计为前两年的总和,重点则用于人才培养和孤儿救助等项目。

  这几年,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步同行,青山的慈善身影遍及国内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温州等17个城市,以及海外的印度、印尼、津巴布韦等地。比如在云贵川等地开展的扶贫活动,在宁德举办的千人助学计划,以及养老食堂工程等。在永嘉黄南小学、龙湾沙城街道,开展下乡支教和助学活动等。

  由于在慈善捐赠事业中的突出贡献,青山先后多次获评由慈善机构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类慈善功勋奖或慈善组织奖。

  “创业的初心,就是发展企业、回馈社会,尽责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青山在保持经营绩效的同时,不忘将慈善事业摆在重要位置。”项光达说,青山将公益慈善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让公益慈善理念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青山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去年,青山还针对公益慈善事业制定了三年行动规划,形成系统的运转和救助机制。他们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手段,广泛开展四大救助项目,把青山慈善基金会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度的知名基金会。

  青山掌门——习惯下工地,治大企如烹小鲜

  掌管青山这家航母型的集团企业,项光达的工作和生活是否“连轴转”?然而,答案却让人意外,项光达说:“其实我不忙,没什么事情。”他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下趟工地,走走看看。

  其实,每个工地上都有公司的现场负责人把控着,但项光达希望,企业的高层能和他一样,主动下工地,在全公司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

  “要么是在工地,要么是在去工地的路上。”熟悉项光达的人都知道,前些年在青田投资项目时,员工几乎不可能在办公室里找到他。

  项光达说,有一次,他看到公司的两位高管在工地现场拌起嘴来。原来,其中一位穿着西装就跑到工地来,被另一位数落了一番。“穿西装就下不了工地,穿西装容易弄脏,躲躲闪闪,不能深入。这就是青山文化。”只有深入了解一线,熟悉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共识。

  项光达所说的“有空”并非托大之词,在不少外人看来,他掌管企业真的有点“心大”。然而正是这种粗线条式的方法,才显出高明之处。

  “早上来公司,能赶上午饭点就不错了。”项光达笑着说,他的作用,是给青山做好平常的功课,让企业在临考时轻松应对。“比如,我们明年的投资计划早就做好了,到明年就按计划实施。把未来的事情都想好了,平时就没什么事情了,有的也只是小的调整。”

  记者手记

  乡音乡情,与项光达面对面的采访时光里,这位千亿级企业掌门人谈到最多的,是当年“闯出去”和如今“走归来”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感受到的,是他对桑梓的情深。

  从“全国跑”到“全球飞”,无论是沿着东南沿海物色生产基地,还是在印尼架着两根木板驶过深渊,这些开拓和历险的种种,项光达总是归功于身体里流淌着的温州人的血液。难怪那一句满怀乡情的“我是温州人”!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当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企业是一个地方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我们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也要有“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温州有青山、正泰、华峰、森马等本土企业,也有唯品会、新湖集团、均瑶集团等在外温商企业。像这样能够“挑大梁”的冠军企业,无疑多多益善。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提升大平台的爆发力,要制定重大产业平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目标定位之一就是“百亿企业”。所谓百亿企业,就是投资百亿或产值百亿企业培育。通过“凤凰”“雄鹰”“雏鹰”三大行动计划,集中力量精心培育一批企业界的参天大树或精品苗木。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一批优秀温商的回归,如青山瑞浦能源动力电池和唯品会中国创新创业中心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和成功摘牌,大企业、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标签: 青山;总部大楼;印尼;温州人;工业园区;工地;管理层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