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新罗村 “三次创业”谱写乡村振兴传奇
2019-08-23 08:40:00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颜静

  新罗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村里老人在家里做一些来料加工的活,赚一些手工费。

  村干部定期开会讨论村内事务。

  新罗村简介

  新罗村位于仙居县横溪镇,是典型的高山移民村,由原新罗、老屋基、乌岩头、柯家村、硝岩村五个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476户,人口近1500人。

  原新罗村坐落于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是革命老区,红十三军第十三团的诞生地。2004年,新罗村开始高山移民到集镇区。

  新罗村先后获得“国家计划生育示范村”“浙江省党风廉政示范村”“浙江省充分就业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洋房成排行对行,广场如画景中景。”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仙居县横溪镇新罗村,蓝天白云下,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环境优美、百姓富裕、民风淳朴、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舒展开来。

  你也许想不到,眼前这个秀美的小康村,曾经是仙居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凭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甘人后的新罗村人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三次创业”,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罗精神”。

  “战天斗地创大业,改天换地建新村,欢天喜地奔小康。”连任38年新罗村党支部书记的金永奇用这三句话总结村庄的奋斗和发展历程。

  在乡村振兴的路途上,新罗人步履不停,“新罗精神”代代相传,新罗故事还在继续……

  自力更生

  原新罗村是个革命老区,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是红十三军第三团的诞生地,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都还未通电,靠煤油灯照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一条小道细又弯,日出下山日落还。满担洋芋几角钱,新罗汉子娶妻难。”早年流传在当地的这首民谣,是新罗村落后和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1981年,金永奇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新罗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创业——通自来水、架电、筑路。

  “吃水难,是世世代代新罗人的心头之痛,让村民喝上自来水,是当时最要紧的事。”那一年,金永奇带着村干部,从山下买来砖块、水泥、沙石,靠肩挑手提,在高山上建起了一个蓄水池,使全村90%以上的村民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一时间,受到鼓舞的新罗人积极响应村党支部“自力更生,摆脱落后”的号召,开始谋划架电、筑路等一件件大事。

  “要架电,村集体经济分文无收,大伙儿坐下来商量,想到了集资。当时全村不到500人,大家你50元,我100元地凑起来,竟然凑了3万多元,我们买来100根水泥电线杆和其他配电设施。”金永奇说。

  物料齐全了,却不想运输成了难题。金永奇回忆,每根电线杆长10多米,重达千斤,抬运难度太大,承包商要么不愿意干,要么要价奇高。

  “我和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咬咬牙自己抬!”党员带头,村民加入,新罗人强撑着意志,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将一根根电线杆抬上山。一个月后,世代靠灯笼引路的新罗村通电了!

  通电后,有的村民办起了小型木珠加工厂、碾米厂、磨麦厂、榨油厂、番薯粉加工厂等,而公路不通给物资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989年,金永奇想趁热打铁,带领村民修筑一条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于是,一场历时7年之久的筑路热潮,在崇山峻岭间持续掀起。

  “我们用铁锹、锄头、簸箕等最简易的工具,靠肩挑手提,硬是从悬崖绝壁上,一寸一寸地修建出一条7公里长的通村大道,成为横溪镇第一个水泥路面硬化的山区村。”82岁的村民吴六弟清楚记得,那一天是1996年10月4日。

  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新罗村的发展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安家致富

  经历了第一次创业,新罗村基本解决了全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高山上的生活,终究不方便,村民做生意、上学、就医等仍然不便,致富机会也少。

  2002年,怀着为村庄谋发展的初心,金永奇提出了整体移民下山的大胆构想。此后,敢闯敢干的村党支部,带着村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下山移民。

  历经两年多时间的选址,2004年,新罗村在横溪镇上沈村找到了落脚点,并于2006年开始动工,建起了229间崭新的住宅楼。

  新罗村党支部委员沈爱珍说,当时村里财力有限,但建设新村庄是大事,村里投资了300多万元,铺设排污管道,浇筑水泥路面,安装节能路灯,统一粉刷房屋外墙涂料,全村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同时,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健身场、文化俱乐部、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购置了音乐器材,成立了民乐队、腰鼓队,业余生活十分丰富。

  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的新罗人走出大山,在移民新村的安家落户,第三次创业也不期而遇。

  移得下,富得起。住所安定后,新罗村党支部意识到,如何帮助村民们发家致富,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经过苦苦思索,金永奇提出了在家致富与外出发展两手抓的策略。

  “主要有三条路,一是鼓励村民到本地企业上班,二是引导大家外出务工、经商、创业,特别是动员有能力的党员带头走出去打拼,三是帮助妇女、老人等对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手工活,使他们在家里也能有收入。”金永奇说,新罗人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永不满足,富而思进”创业精神,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目前,新罗村外出就业创业者遍布北京、上海、无锡、常州、常熟、广州、深圳等地,做生意的形成了服装、机电、家具等生产经营主导产业,每年全村靠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达3000多万元。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新罗村于2013年起将老巡山林和土地流转出租给企业用于山林开发,每年租金收入95万元。如今村里通过光伏发电、办公楼出租,每年还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慈孝情长

  快板、排舞、越剧、民歌表演……七夕节晚上,新罗村文化礼堂里欢声笑语不断,村里的七夕晚会正在此热闹上演。

  “以前住在高山上,信息闭塞,大家对文娱活动一窍不通。移民后生活水平好了,村民慢慢培养了许多业余爱好,我们时常搞些活动,组织大家一起表演,自娱自乐!”沈爱珍说,村里已有了多支像样的文艺队伍,腰鼓队还在镇里的比赛中拿过大奖。

  如今,文化礼堂也成了村民们的日常休闲好场所。农闲饭后,大家便聚集于此,唱唱歌,跳跳舞,读书看报,其乐无穷。

  据悉,新罗村文化礼堂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礼堂进行了“三合一”,让群众在礼堂中看历史、学精神、讲慈孝,以文化打动人、感染人。自建成以来,这里已经举办了基层党建现场会、草根宣讲团宣讲、最美故事巡回演讲、为外出打工村民提供“亲情视频”等活动,这里还被确定为省委党校领导干部慈孝教育基地。

  悠悠新罗,慈孝情长。除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新罗村党支部不断弘扬“慈孝”精神,努力实现贫有所扶、孤有所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012年12月,新罗老年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因贫无力移民下山的村民解决了住房问题。

  2014年7月,新罗村社区6199食堂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二级以上残疾人提供免费餐。

  同月,村里建成五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免费为村残疾、贫困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

  2014年9月,新罗村设立慈孝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金永奇兼任慈孝基金会理事长。78户村民自发捐款18万元,用于帮扶困难老人及未成年人。

  2015年3月,村党支部开通远教亲情视频,为留守老人儿童与身处异乡的亲人架起了“亲历亲情一线牵”……

  如今,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新罗人,正继续传承着“新罗精神”,向着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村民畅谈获得感

  几十年来,新罗村获得荣誉无数。

  金芳日(47岁):小时候,我们都是走山路去镇里上学,往返一趟近二十公里,山里没有电,有时放学晚了走夜路回家总是提心吊胆,那时的艰苦是现在的孩子没法想象的。过去村里曾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新罗三条岭,条条通天顶。米缸没有米,床上没有被。”

  近四十年过去了,一代代新罗人传承“新罗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家园建设得如此美好,我感到特别自豪。现在打油诗的内容也变成了“新罗三条岗,条条通天堂。花被花眠床,生活过得爽!”

  吴六弟(82岁):通路、通电、通水、移民,新罗村从无到有的变化我都经历了,正是因为新罗人吃苦耐劳、团结一心,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常常把过去的故事讲给两个孙女听,希望她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材!

  金洪荣(66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罗村的穷是出了名的,外村根本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新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家移民盖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安居乐业,现在媒人都争着帮村里的适婚青年找对象。

  【党支部书记谈发展】

  金永奇: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金永奇

  1981年,金永奇被推选为新罗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近40年。

  上任以来,带民致富就成为了金永奇不懈追求。“没有路,等于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1996年金永奇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500多米海拔的偏僻山村,要修一条水泥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凭借愚公移山的那股劲头,带领村民们将神话变成了现实。

  “想得远、办事实、说话正、要求严、威望高,村民们信他,村干部服他、拥护他。”搭档多年的村干部这样评价金永奇。

  他确实已经习惯了想得早一点,远一点。在村庄通电通路后,他考虑到高山上的生活,终究不便于长期发展,为了给村里创造致富机会,一场轰轰烈烈的下山移民举动,让新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得下,富得起,更要生活得幸福。在金永奇领导下的党支部,开始引导有能力的人外出创业,帮助在家的村民发展来料加工,把老村的山地资源盘活,找到致富门路后再带领村民出去创业,实现村里富余劳动力转移,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这么多年来,金永奇始终把新罗村事业放在第一位。凭着一股闯劲,多次创业,带领村民走上小康路,却始终没有拿过村里一分报酬,没有报过一次出差补贴。在村强民富的同时,他自己家里却欠下了一笔债,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但却毫无怨言。

  “三次创业”是新罗村发展致富的主脉络,也是贯穿金永奇的使命和事业。他说,一定要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初心,也是动力。

标签:村民;村党支部;创业;致富;村干部;生活;党支部书记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台州  正文

台州仙居新罗村 “三次创业”谱写乡村振兴传奇
2019-08-23 08:40:00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颜静

  新罗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村里老人在家里做一些来料加工的活,赚一些手工费。

  村干部定期开会讨论村内事务。

  新罗村简介

  新罗村位于仙居县横溪镇,是典型的高山移民村,由原新罗、老屋基、乌岩头、柯家村、硝岩村五个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476户,人口近1500人。

  原新罗村坐落于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是革命老区,红十三军第十三团的诞生地。2004年,新罗村开始高山移民到集镇区。

  新罗村先后获得“国家计划生育示范村”“浙江省党风廉政示范村”“浙江省充分就业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洋房成排行对行,广场如画景中景。”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仙居县横溪镇新罗村,蓝天白云下,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环境优美、百姓富裕、民风淳朴、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舒展开来。

  你也许想不到,眼前这个秀美的小康村,曾经是仙居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凭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甘人后的新罗村人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三次创业”,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罗精神”。

  “战天斗地创大业,改天换地建新村,欢天喜地奔小康。”连任38年新罗村党支部书记的金永奇用这三句话总结村庄的奋斗和发展历程。

  在乡村振兴的路途上,新罗人步履不停,“新罗精神”代代相传,新罗故事还在继续……

  自力更生

  原新罗村是个革命老区,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是红十三军第三团的诞生地,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都还未通电,靠煤油灯照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一条小道细又弯,日出下山日落还。满担洋芋几角钱,新罗汉子娶妻难。”早年流传在当地的这首民谣,是新罗村落后和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1981年,金永奇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新罗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创业——通自来水、架电、筑路。

  “吃水难,是世世代代新罗人的心头之痛,让村民喝上自来水,是当时最要紧的事。”那一年,金永奇带着村干部,从山下买来砖块、水泥、沙石,靠肩挑手提,在高山上建起了一个蓄水池,使全村90%以上的村民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一时间,受到鼓舞的新罗人积极响应村党支部“自力更生,摆脱落后”的号召,开始谋划架电、筑路等一件件大事。

  “要架电,村集体经济分文无收,大伙儿坐下来商量,想到了集资。当时全村不到500人,大家你50元,我100元地凑起来,竟然凑了3万多元,我们买来100根水泥电线杆和其他配电设施。”金永奇说。

  物料齐全了,却不想运输成了难题。金永奇回忆,每根电线杆长10多米,重达千斤,抬运难度太大,承包商要么不愿意干,要么要价奇高。

  “我和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咬咬牙自己抬!”党员带头,村民加入,新罗人强撑着意志,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将一根根电线杆抬上山。一个月后,世代靠灯笼引路的新罗村通电了!

  通电后,有的村民办起了小型木珠加工厂、碾米厂、磨麦厂、榨油厂、番薯粉加工厂等,而公路不通给物资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989年,金永奇想趁热打铁,带领村民修筑一条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于是,一场历时7年之久的筑路热潮,在崇山峻岭间持续掀起。

  “我们用铁锹、锄头、簸箕等最简易的工具,靠肩挑手提,硬是从悬崖绝壁上,一寸一寸地修建出一条7公里长的通村大道,成为横溪镇第一个水泥路面硬化的山区村。”82岁的村民吴六弟清楚记得,那一天是1996年10月4日。

  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新罗村的发展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安家致富

  经历了第一次创业,新罗村基本解决了全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高山上的生活,终究不方便,村民做生意、上学、就医等仍然不便,致富机会也少。

  2002年,怀着为村庄谋发展的初心,金永奇提出了整体移民下山的大胆构想。此后,敢闯敢干的村党支部,带着村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下山移民。

  历经两年多时间的选址,2004年,新罗村在横溪镇上沈村找到了落脚点,并于2006年开始动工,建起了229间崭新的住宅楼。

  新罗村党支部委员沈爱珍说,当时村里财力有限,但建设新村庄是大事,村里投资了300多万元,铺设排污管道,浇筑水泥路面,安装节能路灯,统一粉刷房屋外墙涂料,全村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同时,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健身场、文化俱乐部、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购置了音乐器材,成立了民乐队、腰鼓队,业余生活十分丰富。

  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的新罗人走出大山,在移民新村的安家落户,第三次创业也不期而遇。

  移得下,富得起。住所安定后,新罗村党支部意识到,如何帮助村民们发家致富,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经过苦苦思索,金永奇提出了在家致富与外出发展两手抓的策略。

  “主要有三条路,一是鼓励村民到本地企业上班,二是引导大家外出务工、经商、创业,特别是动员有能力的党员带头走出去打拼,三是帮助妇女、老人等对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手工活,使他们在家里也能有收入。”金永奇说,新罗人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永不满足,富而思进”创业精神,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目前,新罗村外出就业创业者遍布北京、上海、无锡、常州、常熟、广州、深圳等地,做生意的形成了服装、机电、家具等生产经营主导产业,每年全村靠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达3000多万元。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新罗村于2013年起将老巡山林和土地流转出租给企业用于山林开发,每年租金收入95万元。如今村里通过光伏发电、办公楼出租,每年还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慈孝情长

  快板、排舞、越剧、民歌表演……七夕节晚上,新罗村文化礼堂里欢声笑语不断,村里的七夕晚会正在此热闹上演。

  “以前住在高山上,信息闭塞,大家对文娱活动一窍不通。移民后生活水平好了,村民慢慢培养了许多业余爱好,我们时常搞些活动,组织大家一起表演,自娱自乐!”沈爱珍说,村里已有了多支像样的文艺队伍,腰鼓队还在镇里的比赛中拿过大奖。

  如今,文化礼堂也成了村民们的日常休闲好场所。农闲饭后,大家便聚集于此,唱唱歌,跳跳舞,读书看报,其乐无穷。

  据悉,新罗村文化礼堂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礼堂进行了“三合一”,让群众在礼堂中看历史、学精神、讲慈孝,以文化打动人、感染人。自建成以来,这里已经举办了基层党建现场会、草根宣讲团宣讲、最美故事巡回演讲、为外出打工村民提供“亲情视频”等活动,这里还被确定为省委党校领导干部慈孝教育基地。

  悠悠新罗,慈孝情长。除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新罗村党支部不断弘扬“慈孝”精神,努力实现贫有所扶、孤有所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012年12月,新罗老年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因贫无力移民下山的村民解决了住房问题。

  2014年7月,新罗村社区6199食堂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二级以上残疾人提供免费餐。

  同月,村里建成五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免费为村残疾、贫困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

  2014年9月,新罗村设立慈孝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金永奇兼任慈孝基金会理事长。78户村民自发捐款18万元,用于帮扶困难老人及未成年人。

  2015年3月,村党支部开通远教亲情视频,为留守老人儿童与身处异乡的亲人架起了“亲历亲情一线牵”……

  如今,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新罗人,正继续传承着“新罗精神”,向着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村民畅谈获得感

  几十年来,新罗村获得荣誉无数。

  金芳日(47岁):小时候,我们都是走山路去镇里上学,往返一趟近二十公里,山里没有电,有时放学晚了走夜路回家总是提心吊胆,那时的艰苦是现在的孩子没法想象的。过去村里曾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新罗三条岭,条条通天顶。米缸没有米,床上没有被。”

  近四十年过去了,一代代新罗人传承“新罗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家园建设得如此美好,我感到特别自豪。现在打油诗的内容也变成了“新罗三条岗,条条通天堂。花被花眠床,生活过得爽!”

  吴六弟(82岁):通路、通电、通水、移民,新罗村从无到有的变化我都经历了,正是因为新罗人吃苦耐劳、团结一心,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常常把过去的故事讲给两个孙女听,希望她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材!

  金洪荣(66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罗村的穷是出了名的,外村根本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新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家移民盖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安居乐业,现在媒人都争着帮村里的适婚青年找对象。

  【党支部书记谈发展】

  金永奇: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金永奇

  1981年,金永奇被推选为新罗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近40年。

  上任以来,带民致富就成为了金永奇不懈追求。“没有路,等于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1996年金永奇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500多米海拔的偏僻山村,要修一条水泥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凭借愚公移山的那股劲头,带领村民们将神话变成了现实。

  “想得远、办事实、说话正、要求严、威望高,村民们信他,村干部服他、拥护他。”搭档多年的村干部这样评价金永奇。

  他确实已经习惯了想得早一点,远一点。在村庄通电通路后,他考虑到高山上的生活,终究不便于长期发展,为了给村里创造致富机会,一场轰轰烈烈的下山移民举动,让新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得下,富得起,更要生活得幸福。在金永奇领导下的党支部,开始引导有能力的人外出创业,帮助在家的村民发展来料加工,把老村的山地资源盘活,找到致富门路后再带领村民出去创业,实现村里富余劳动力转移,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这么多年来,金永奇始终把新罗村事业放在第一位。凭着一股闯劲,多次创业,带领村民走上小康路,却始终没有拿过村里一分报酬,没有报过一次出差补贴。在村强民富的同时,他自己家里却欠下了一笔债,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但却毫无怨言。

  “三次创业”是新罗村发展致富的主脉络,也是贯穿金永奇的使命和事业。他说,一定要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初心,也是动力。

标签: 村民;村党支部;创业;致富;村干部;生活;党支部书记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