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前郭村盆景交易市场一角。 (资料图片)
从甬台温高速三门出口向东不到2公里,就见到一株昂然挺立的百年老樟树,这便是三门赫赫有名的“盆景村”——海游街道前郭村。
过去,前郭村是附近有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近年来,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前郭村抓住盆景文化做文章,依托20多年的盆景制作经验,着力打造“盆景村”休闲特色产业,打造美丽庭院、增创美丽经济。2015年开始,该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还走出了一条由盆景带来的“美丽产业强村、全民创业致富”新路子。
前郭村是三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自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三门始终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从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四个方面持续对美丽乡村进行创新和完善,实现美丽乡村“面子”“里子”齐飞。
乡村面貌亮新颜
作为我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地之一,三门县蛇蟠乡逐渐为人所熟知。
近年来,蛇蟠乡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优化海岛环境,实现美丽蝶变。
昔日空中蜘蛛网般交织着的线网,如今被统一埋到了地下;道路边杂乱无章的废物堆,被绿化带代替;一面面海文化元素的壁画跃然于墙面,一条条花草点缀的彩色渔船静“坐”于路边,一幢幢海岛风情的“浙派民居”排列于路两侧。
“镇域就是一个大景区,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成为景观。要通过整治让群众得实惠,这是工作的落脚点。”蛇蟠乡党委书记陈红琴表示,如今文明乡风已经深植到每个蛇蟠乡村民的内心,催动着大家共享共治,以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个角落。
“以前这里环境差,很多游客都选择去更好的饭店吃饭,现在店铺环境好了,生态环境也更美了,我们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村民李建周在岛上开了8年饭店,他笑着说,家乡蝶变后,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三门县借助“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载体,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提炼“亭旁红、健跳蓝、花桥橙”等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以智慧调色,用勤劳之手,描绘出“多彩三门”的绚丽画卷。
农旅融合促增收
这里,白墙黛瓦隐匿在青山绿水间,山花烂漫,天空澄碧,纤云不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错落有序的农家别墅,花桥镇方家渔村成了县内外游客采风、休闲的场所,发展农家乐逐渐成熟。2017年,在花桥镇的包装支持下,方家渔村旅游品牌正式打响。目前,该村民宿共有6户42张床位,周边餐饮接待能力可达每天上千人。
每逢假期,方家渔村村民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客人到我们村,一是呼吸新鲜空气,图个清静自在,二是吃点新鲜蔬菜和小海鲜,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最新鲜的食材。”村民施满昌忙却快乐着。
近年来,三门县深入贯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百村万院海上大花园”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八大行动”“三大革命”,大力发展鲜甜产业、建设鲜甜环境、打造鲜甜生活,推进第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不断打响“鲜甜三门”品牌金名片。
花桥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滩涂资源和文化底蕴,围绕“一果”“一鲜”“一画”,融入摄影、“水产+柑橘”特色产业等元素,着力打造“海上田园”摄影小镇,并设置了栅下“S”湾等12个摄影平台,逐渐延伸摄影空间,形成摄影景观集群,撬动“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
跟花桥镇一样,眼下,三门越来越多的乡镇让“美丽生态”变身“美丽经济”。横渡镇岩下潘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从2013年开始,该村就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打造潘家小镇,大力发展集吃住玩为一体乡村旅游点,60多户村民陆陆续续参与进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每户年收入有10至20万元。
如今的三门就像是大景区,美景“吸睛”更“吸金”,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去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3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7.6亿元。
“现在村庄环境靓了,民心齐了,村民爱美了,外来客多了,勤劳致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说起这几年乡村的变化,老百姓纷纷赞不绝口。
图为前郭村盆景交易市场一角。 (资料图片)
从甬台温高速三门出口向东不到2公里,就见到一株昂然挺立的百年老樟树,这便是三门赫赫有名的“盆景村”——海游街道前郭村。
过去,前郭村是附近有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近年来,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前郭村抓住盆景文化做文章,依托20多年的盆景制作经验,着力打造“盆景村”休闲特色产业,打造美丽庭院、增创美丽经济。2015年开始,该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还走出了一条由盆景带来的“美丽产业强村、全民创业致富”新路子。
前郭村是三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自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三门始终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从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四个方面持续对美丽乡村进行创新和完善,实现美丽乡村“面子”“里子”齐飞。
乡村面貌亮新颜
作为我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地之一,三门县蛇蟠乡逐渐为人所熟知。
近年来,蛇蟠乡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优化海岛环境,实现美丽蝶变。
昔日空中蜘蛛网般交织着的线网,如今被统一埋到了地下;道路边杂乱无章的废物堆,被绿化带代替;一面面海文化元素的壁画跃然于墙面,一条条花草点缀的彩色渔船静“坐”于路边,一幢幢海岛风情的“浙派民居”排列于路两侧。
“镇域就是一个大景区,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成为景观。要通过整治让群众得实惠,这是工作的落脚点。”蛇蟠乡党委书记陈红琴表示,如今文明乡风已经深植到每个蛇蟠乡村民的内心,催动着大家共享共治,以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个角落。
“以前这里环境差,很多游客都选择去更好的饭店吃饭,现在店铺环境好了,生态环境也更美了,我们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村民李建周在岛上开了8年饭店,他笑着说,家乡蝶变后,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三门县借助“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载体,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提炼“亭旁红、健跳蓝、花桥橙”等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以智慧调色,用勤劳之手,描绘出“多彩三门”的绚丽画卷。
农旅融合促增收
这里,白墙黛瓦隐匿在青山绿水间,山花烂漫,天空澄碧,纤云不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错落有序的农家别墅,花桥镇方家渔村成了县内外游客采风、休闲的场所,发展农家乐逐渐成熟。2017年,在花桥镇的包装支持下,方家渔村旅游品牌正式打响。目前,该村民宿共有6户42张床位,周边餐饮接待能力可达每天上千人。
每逢假期,方家渔村村民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客人到我们村,一是呼吸新鲜空气,图个清静自在,二是吃点新鲜蔬菜和小海鲜,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最新鲜的食材。”村民施满昌忙却快乐着。
近年来,三门县深入贯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百村万院海上大花园”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八大行动”“三大革命”,大力发展鲜甜产业、建设鲜甜环境、打造鲜甜生活,推进第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不断打响“鲜甜三门”品牌金名片。
花桥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滩涂资源和文化底蕴,围绕“一果”“一鲜”“一画”,融入摄影、“水产+柑橘”特色产业等元素,着力打造“海上田园”摄影小镇,并设置了栅下“S”湾等12个摄影平台,逐渐延伸摄影空间,形成摄影景观集群,撬动“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
跟花桥镇一样,眼下,三门越来越多的乡镇让“美丽生态”变身“美丽经济”。横渡镇岩下潘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从2013年开始,该村就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打造潘家小镇,大力发展集吃住玩为一体乡村旅游点,60多户村民陆陆续续参与进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每户年收入有10至20万元。
如今的三门就像是大景区,美景“吸睛”更“吸金”,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去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3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7.6亿元。
“现在村庄环境靓了,民心齐了,村民爱美了,外来客多了,勤劳致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说起这几年乡村的变化,老百姓纷纷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