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流程 着眼常态化 生活垃圾分类的“院桥模式”
2019-07-01 08:51:02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洪雨成

  “垃圾分类”是近来网络上的新闻热词。从7月1日开始,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全面实施,严格的细分规定引发了一大波讨论。不过,对于台州黄岩院桥镇的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垃圾分类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扔之前多想一下,早上出门时带到固定投放点。”他们说,做起来才发现,垃圾分类是一个可以慢慢培养的习惯。

  秉持“科学谋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逐步推广”的理念,院桥镇于2018年初制定工作方案,在前庄和桐村两个村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该镇按照“财政可负担、群众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切实有效果”的原则,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流程常态化运作的“院桥模式”。目前,这套模式已覆盖全镇43个村居中的60%。

  高投入建好基础设施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涉及民生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就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在院桥,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此前,各村居配置的公共投放点是砖砌的垃圾池。副镇长张松翻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了投放点曾经脏乱的模样:混合投放的垃圾散落在地,污水从投放口流出,加盖的结构导致清洁不易,长此以往臭气熏天、蚊蝇滋生。现在,得益于垃圾分类,这一切都有所转变。

  配套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能够落地的前提。为此,该镇先后共投入600多万元,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收运处置体系。

  记者看到,院桥大部分家庭门口都摆放着一套双胆组合分类垃圾桶。居民平时在家,可按照是否腐烂这个简单易懂的标准,将日常生活垃圾丢进对应的桶内。取代原有砖砌垃圾池的,则是四分类收集点,每个点位按照可腐烂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标准,分别放置了蓝、绿、红、黑四色标识的垃圾桶。这样的四分类点位,在院桥60%的村居内已经有520个。

  “每天上午7点半到11点半,下午1点到5点,6辆桶装垃圾运输车就会轮流巡村,将四分类点位的垃圾整桶运走,改变以往的混运状态。同时,以干净的桶替换,确保常换常新、干净整洁。”据张松介绍,该镇建造的前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目前已投入运作一年多时间,场站里装有一台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可腐烂垃圾处理机器,可满足日常需求。对于运送回来的垃圾,可腐烂的被投入机器制成有机肥;可回收的由场站集中转卖;有害的和其他垃圾则统一运至区里的垃圾场集中处理。

  大力度引导全员参与

  全流程的模式已经建立了起来,各环节的设施也已经配置到位,如何提升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参与率?院桥镇对此进行了不少探索。

  针对村“两委”主职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镇里专门组织会议部署,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其年度工作考核。院桥还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党员干部责任包干和网格化管理制度,每个村居的党员按照就近原则,分别联系10户左右居民,他们除了要带头做好自家工作外,还要监督引导联系户做好垃圾分类。

  村居保洁员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院桥镇实施了垃圾分类村居的保洁员,不仅要做好村庄日常环卫保洁,还要每日定时检查四分类点位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对不正确的分类进行及时纠正,从而尽量减轻末端分类处理的负担。

  “垃圾处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只有让垃圾分类的知识、理念根植于每个居民心中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个难题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张松说,在垃圾分类的四个环节里,居民的源头分类是最基础的一环。当地通过协商民主议事会议、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等渠道,积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处理场站和示范村居学习参观。通过开展培训、走村入户进行宣传,推动更多人行动起来,形成全镇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标签:垃圾分类;生活垃圾;院桥镇;村居;基础设施;管理条例;上海市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台州  正文

聚焦全流程 着眼常态化 生活垃圾分类的“院桥模式”
2019-07-01 08:51:02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洪雨成

  “垃圾分类”是近来网络上的新闻热词。从7月1日开始,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全面实施,严格的细分规定引发了一大波讨论。不过,对于台州黄岩院桥镇的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垃圾分类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扔之前多想一下,早上出门时带到固定投放点。”他们说,做起来才发现,垃圾分类是一个可以慢慢培养的习惯。

  秉持“科学谋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逐步推广”的理念,院桥镇于2018年初制定工作方案,在前庄和桐村两个村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该镇按照“财政可负担、群众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切实有效果”的原则,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流程常态化运作的“院桥模式”。目前,这套模式已覆盖全镇43个村居中的60%。

  高投入建好基础设施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涉及民生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就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在院桥,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此前,各村居配置的公共投放点是砖砌的垃圾池。副镇长张松翻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了投放点曾经脏乱的模样:混合投放的垃圾散落在地,污水从投放口流出,加盖的结构导致清洁不易,长此以往臭气熏天、蚊蝇滋生。现在,得益于垃圾分类,这一切都有所转变。

  配套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能够落地的前提。为此,该镇先后共投入600多万元,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收运处置体系。

  记者看到,院桥大部分家庭门口都摆放着一套双胆组合分类垃圾桶。居民平时在家,可按照是否腐烂这个简单易懂的标准,将日常生活垃圾丢进对应的桶内。取代原有砖砌垃圾池的,则是四分类收集点,每个点位按照可腐烂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标准,分别放置了蓝、绿、红、黑四色标识的垃圾桶。这样的四分类点位,在院桥60%的村居内已经有520个。

  “每天上午7点半到11点半,下午1点到5点,6辆桶装垃圾运输车就会轮流巡村,将四分类点位的垃圾整桶运走,改变以往的混运状态。同时,以干净的桶替换,确保常换常新、干净整洁。”据张松介绍,该镇建造的前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目前已投入运作一年多时间,场站里装有一台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可腐烂垃圾处理机器,可满足日常需求。对于运送回来的垃圾,可腐烂的被投入机器制成有机肥;可回收的由场站集中转卖;有害的和其他垃圾则统一运至区里的垃圾场集中处理。

  大力度引导全员参与

  全流程的模式已经建立了起来,各环节的设施也已经配置到位,如何提升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参与率?院桥镇对此进行了不少探索。

  针对村“两委”主职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镇里专门组织会议部署,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其年度工作考核。院桥还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党员干部责任包干和网格化管理制度,每个村居的党员按照就近原则,分别联系10户左右居民,他们除了要带头做好自家工作外,还要监督引导联系户做好垃圾分类。

  村居保洁员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院桥镇实施了垃圾分类村居的保洁员,不仅要做好村庄日常环卫保洁,还要每日定时检查四分类点位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对不正确的分类进行及时纠正,从而尽量减轻末端分类处理的负担。

  “垃圾处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只有让垃圾分类的知识、理念根植于每个居民心中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个难题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张松说,在垃圾分类的四个环节里,居民的源头分类是最基础的一环。当地通过协商民主议事会议、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等渠道,积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处理场站和示范村居学习参观。通过开展培训、走村入户进行宣传,推动更多人行动起来,形成全镇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标签: 垃圾分类;生活垃圾;院桥镇;村居;基础设施;管理条例;上海市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