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黄泥洞村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清湾幽岛……不同地域的古村落有着不同的美好景致。在台州,众多古村古镇藏匿其中,看似不起眼,却犹如一幅幅水墨丹青,令人魂牵梦绕。
黄泥洞村,保护与提升改造并举
梅雨时节,踏上三门蛇蟠岛,古朴与现代融合的黄泥洞村,就藏身于大蛇山南麓山坳。漫步于古村,看到最多的是石民居,依山势而建。屋前的石凳似邀人落座,石板铺就的小道,向远处延伸……
石头在黄泥洞村是主角,其中的石窗颇具特色。三门石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现已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该村的石窗,可以说是三门石窗文化的代表和精华,是三门石窗文化的最佳展示地。
“我们村以产江南名石——蛇蟠石而闻名,供应上海、宁波等地的建材商,也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宋代以来,大规模的采石使岛上留下大大小小的洞穴1300多个,被人称为‘千洞之岛’。我们现有的产业中,水产养殖业是支柱,旅游业是新兴产业。”黄泥洞村党支部书记任传杰说。
黄泥洞村现有主要建筑及设施均为蛇蟠石所筑,大部分建筑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该村于2011年被列入三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2016年开始,蛇蟠乡结合黄泥洞村实际,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适度开发黄泥洞村乡村休闲旅游业,根据该村地形建筑风貌与景观等因素,形成合理宜居的空间结构。
路通了,景美了,游客纷至沓来……岛上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不少村民在岛上办宾馆、开饭店、卖海鲜,旅游业逐渐成为村庄的主业之一。”任传杰说。
玉环市山里村乡村博物馆 陈伟华摄
山里村,用文化提振乡村“精气神”
事实上,像黄泥洞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在我市还有不少。
玉环市山里村就是一个。早年的山里村,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只能靠进城打工、下山移民来脱贫。如今,当你步入山里村,看到的是一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很难将眼前的美景与“闭塞、贫穷”搭上边。近年来,山里村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进行了一次次富有创意的试验,让整个村庄改头换面。
“2012年4月26日,玉环首届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在这里成功举办,打响了龙溪动漫花谷品牌,吸引了20多万人次到山里村观光休闲。当时,六七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上,轿车排成了长龙,热闹得很。”山里村党支部书记陈继满说。
此后,山里村又进行了一场“美丽乡村”大改造。他们秉承“动漫花谷”的主题特色,将创意动漫元素与传统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艺术写生、摄影采风、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投资1.5亿多元。
黄岩区半山村
在历史上,山里村是海防前哨,现还遗存着毛家大院老台门、烽火台、老屋等古建筑,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我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要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振兴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意义深远。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台州乡村的‘精气神’。”山里村村委会主任梁金祥说。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灵魂
历史文化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携带着历史的信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先后启动七批次、29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和172个一般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有序推进特色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艺术、手工绝活、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开发“古村游”项目。据了解,台州前三批10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都已顺利通过省级绩效评估,并全部获得A级评定,我市也成为全省唯一前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全部获得A级评定的地级市。
但是,随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个别地区对古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到位,致使古村落格局风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群众的主体作用亟待发挥,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通过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让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少村落正在摸索中前行。在黄岩区北洋镇,历经繁盛与沉寂起伏的潮济老街,如今人气兴旺。潮济村从2013年开始,启动保护改造项目,以重现历史上河埠商贸重镇的街巷格局。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他们采用请老手艺人返乡的举措,使老街焕发生机和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历史文化村落。在我市各地,通过改造提升,努力保持历史文化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我认为,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复、保护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如果是缺乏活态乡村生活的古村落,长远来看,保护这项工作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发展处负责人周才勇说。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三门县黄泥洞村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清湾幽岛……不同地域的古村落有着不同的美好景致。在台州,众多古村古镇藏匿其中,看似不起眼,却犹如一幅幅水墨丹青,令人魂牵梦绕。
黄泥洞村,保护与提升改造并举
梅雨时节,踏上三门蛇蟠岛,古朴与现代融合的黄泥洞村,就藏身于大蛇山南麓山坳。漫步于古村,看到最多的是石民居,依山势而建。屋前的石凳似邀人落座,石板铺就的小道,向远处延伸……
石头在黄泥洞村是主角,其中的石窗颇具特色。三门石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现已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该村的石窗,可以说是三门石窗文化的代表和精华,是三门石窗文化的最佳展示地。
“我们村以产江南名石——蛇蟠石而闻名,供应上海、宁波等地的建材商,也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宋代以来,大规模的采石使岛上留下大大小小的洞穴1300多个,被人称为‘千洞之岛’。我们现有的产业中,水产养殖业是支柱,旅游业是新兴产业。”黄泥洞村党支部书记任传杰说。
黄泥洞村现有主要建筑及设施均为蛇蟠石所筑,大部分建筑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该村于2011年被列入三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2016年开始,蛇蟠乡结合黄泥洞村实际,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适度开发黄泥洞村乡村休闲旅游业,根据该村地形建筑风貌与景观等因素,形成合理宜居的空间结构。
路通了,景美了,游客纷至沓来……岛上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不少村民在岛上办宾馆、开饭店、卖海鲜,旅游业逐渐成为村庄的主业之一。”任传杰说。
玉环市山里村乡村博物馆 陈伟华摄
山里村,用文化提振乡村“精气神”
事实上,像黄泥洞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在我市还有不少。
玉环市山里村就是一个。早年的山里村,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只能靠进城打工、下山移民来脱贫。如今,当你步入山里村,看到的是一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很难将眼前的美景与“闭塞、贫穷”搭上边。近年来,山里村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进行了一次次富有创意的试验,让整个村庄改头换面。
“2012年4月26日,玉环首届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在这里成功举办,打响了龙溪动漫花谷品牌,吸引了20多万人次到山里村观光休闲。当时,六七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上,轿车排成了长龙,热闹得很。”山里村党支部书记陈继满说。
此后,山里村又进行了一场“美丽乡村”大改造。他们秉承“动漫花谷”的主题特色,将创意动漫元素与传统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艺术写生、摄影采风、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投资1.5亿多元。
黄岩区半山村
在历史上,山里村是海防前哨,现还遗存着毛家大院老台门、烽火台、老屋等古建筑,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我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要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振兴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意义深远。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台州乡村的‘精气神’。”山里村村委会主任梁金祥说。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灵魂
历史文化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携带着历史的信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先后启动七批次、29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和172个一般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有序推进特色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艺术、手工绝活、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开发“古村游”项目。据了解,台州前三批10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都已顺利通过省级绩效评估,并全部获得A级评定,我市也成为全省唯一前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全部获得A级评定的地级市。
但是,随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个别地区对古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到位,致使古村落格局风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群众的主体作用亟待发挥,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通过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让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少村落正在摸索中前行。在黄岩区北洋镇,历经繁盛与沉寂起伏的潮济老街,如今人气兴旺。潮济村从2013年开始,启动保护改造项目,以重现历史上河埠商贸重镇的街巷格局。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他们采用请老手艺人返乡的举措,使老街焕发生机和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历史文化村落。在我市各地,通过改造提升,努力保持历史文化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我认为,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复、保护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如果是缺乏活态乡村生活的古村落,长远来看,保护这项工作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发展处负责人周才勇说。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