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上海的两名游客住在杨勇开在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的民宿里,听闻该乡都在倡导绿色生活,游客或村民只要参与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洗浴用品等就能兑换“绿币”,相应的“绿币”能等额使用后连声称赞,“难得你们有这么好的倡导和理念,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紧抓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三大关键环节,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全覆盖。”仙居县农办副主任沈建国介绍,今年,该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被纳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相关长效运行机制。
从内而外倡导垃圾分类
听到客人的鼓励,杨勇感觉很欣慰,趁着自己第二家民宿即将开业的契机,他思考如何将“绿币”效用发挥得更接地气。“以前垃圾都是混合投放,很容易发臭。现在可回收、不可回收、厨房和卫生间垃圾都是分类投放,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能降低运营成本。”
“结合淡竹民宿比较发达的特点,在2016年时我们就推出了‘绿币’制度,倡导游客绿色生活,参与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洗浴用品等,经由民宿商家审核盖章后,游客可以到游客中心兑换相应的‘绿币’,可在淡竹指定的商户内进行等额消费或兑换所需物品。”仙居县淡竹乡农办主任、团委书记郑永科介绍,“绿币”制度的经费则是由乡贤、民宿商家募捐而来。
郑永科说,推行垃圾分类,对外有“绿币”制度,对内有“绿色公约”。垃圾处置要分类,是被纳入村规民约的十条绿色生活公约之一。“同时设立一天一元奖励制度,月结一次。如果村民当月20日被检查到未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那么他这个月前20天的奖励都清零了。”
巾帼先锋走家入户忙宣传
“生活垃圾要分类,大人小孩子都应会。只要人人都做到,环境质量天天好。”这是在仙居安洲街道岭西村传唱的垃圾分类歌。厨余垃圾不乱扔了,空气也不再刺鼻难闻……对于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虽然垃圾桶按照“一户一桶”的要求发到每户村民家中,但却没办法让它们各尽功用。一支10人队伍的巾帼先锋小组,撑起了岭西村垃圾分类的“半边天”,村民们喜欢叫她们“十姐妹”。
说起垃圾分类,该村妇联主席、巾帼先锋小组带头人王丽华记忆犹新。每天早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里的街边巷角“溜达”,仔细检查卫生状况,督导村民垃圾分类。
王丽华发动村里热心公益、比较活跃的妇女加入宣传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渐渐地,组成了村民口中的“十姐妹”。现在,每天早上5点至6点、每晚6点后,“十姐妹”穿上红马甲,拿着火钳,一边走家入户讲解垃圾分类,一边动手分拣被放错的垃圾。在这样的督导下,村民们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
因地制宜规范终端处理
前端分类做好了,如何保证运输及处理过程的规范化?对此,仙居在进行户、组分类基础上,按照每300户农户配备1辆分类清运车标准,为各行政村配备垃圾清运车,由专人每天负责垃圾收集与二次分类,并将不同类型垃圾分别运送至对应处置点。
“在终端处理上,我们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沈建国介绍,对位于集镇区、旅游精品区块等重点区域的村,可自由选择“一村单建”或“多村联建”模式,建造微生物发酵机器设备处理站房;对人口密集度相对较低,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农村地区,通过“多村联建”太阳能发酵处理站房,将可腐烂垃圾转化为可堆肥原料。对外出人口多、常住人口密度低、交通运输成本高的偏远山区村庄,采取生态化处理模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不可腐烂垃圾,则都按“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模式,运至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据悉,截至目前,仙居共建造54座微生物发酵机器设备处理站房和22座太阳能发酵处理站房,为该县403个行政村、6个农村范围内的社区共配置12.6万多只户分类垃圾桶、1.6万多只组分类垃圾桶和650多辆垃圾分类清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