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北流去,两岸青山入画来。盛夏时分,徜徉于嵊州剡溪畔,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惹人沉醉。这个千年唐诗之路上的重镇,正通过全民参与、立体治污,不断改善环境,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
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源于一场覆盖“水陆空”的生态保卫战。如今在嵊州,高楼楼顶上,激光雷达24小时不间断监测,寻找空气污染的准确源头;溪流河道边,参与巡查的志愿者们时而蹲下查看水质,时而将垃圾拾起;生产车间里,全新的清洗分类设备将造纸废渣里的塑料、铁片、泥沙等一一分离并归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嵊州,生态文明的共识度不断提升,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嵊州正在成为市民们共同的自觉追求。”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说。
空
“千里眼”守护更美蓝天
先来看一张嵊州全优的环保“成绩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6年的4.38优化为2018年的3.62,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6年的46μg/m3下降到2018年的34μg/m3。今年1月至7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3,PM2.5平均浓度为35μg/m3,AQI优良率为91.9%,在绍兴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半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二……
这两年来,不少网友常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嵊州的蓝天白云,引得大家纷纷点赞。“嵊州蓝”刷屏的背后,是一场持久的蓝天保卫战。
污染在空中,根源在地面。据分析,嵊州的空气污染来源主要为建筑施工扬尘、交通尾气以及少部分工业废气,而且污染源呈现分散化、小型化和隐蔽化等特点。
为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嵊州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大气污染源实行“多点包抄”,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8月18日上午,在嵊州市城南新区的一幢大楼楼顶,一个雷达探头正在缓慢转动,“扫视”着主要城区。不一会儿,一张360°覆盖主要城区的空气污染分布图传到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图中一一标明了疑似污染源位置、污染发生时间、PM2.5高值等内容。“通过这张扫描图,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哪个时间段哪里有颗粒物污染,非常直观。”嵊州市蓝天办工作人员说。
这个“秘密武器”,是嵊州为精准锁定城市污染源而引进的气溶胶激光雷达。据了解,这种激光雷达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颗粒物等浓度情况,准确锁定污染源。一旦发现扫描热点,蓝天办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确认,并将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
在嵊州,“天眼”+“地勤”的工作模式被广泛推行,大大提高了空气污染从发现到查处的执行效率,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
为防控偷排偷放、秸秆焚烧等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行为,嵊州使出“奇招”:在高达百米的城市上空安上“电子眼”,覆盖人为巡逻的视野盲区,24小时监控污染排放,实现城市监控全视角、全覆盖。
“坐到监控平台前,能把监控范围的一切大气污染行为看得清清楚楚。哪个企业冒烟、哪里烧秸秆……这些污染行为监控人员看到后,会及时通知相关执法人员处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嵊州市已有高空瞭望点90余个,监控范围覆盖主城区及周边重点企业。
借助科技手段,今年嵊州针对建筑工地下发整改通知书86份,立案查处4起,对11个工地负责人进行约谈;处置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及露天烧烤共66起,立案查处2起,有效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
围绕城市扬尘、餐饮油烟、柴油货车尾气等重点污染源,嵊州还打出了一系列治气“组合拳”:建设局加强城区扬尘治理,综合执法局牵头在夜间高峰时段对餐饮单位开展油烟排放检测,生态环境、公安、交通等部门每周两次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联合执法行动,经信局加快“12+1”行业整治和“低散乱”企业治理……
“空气越来越好,道路也变得更整洁了,就连我们平时洗车的次数都少了很多。”市民俞先生感慨地说。
水
“智能化”助力全民治水
作为嵊州的母亲河,剡溪哺育了世代嵊州人,也孕育了嵊州的蓬勃发展。但工业发展、人口增加……都给母亲河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近年来,依托曹娥江流域水保护,嵊州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治理有效模式。其中,“嵊新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就是典型项目之一。
“从这里出来的水,清得就像溪流水。”近两年,只要到过嵊新污水处理厂的人,无不眼前一亮。
嵊新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嵊州、新昌两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任务。到去年年底,该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已达15.10万吨。
按照目前的处理工艺,省内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终端出水一般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嵊州自加压力拉高标杆,对嵊新污水处理厂提出要求:全面提标改造,出水务必达到地表准Ⅳ类水。
这项技术没有任何的先例可以借鉴。2017年,污水处理厂专门成立技术攻关团队,通过4个月集中攻坚,初出水水质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2月,新的设备和技术工艺开始试运行,企业内控出水标准执行地表准Ⅳ类水。
嵊新污水处理厂总经理费乐民告诉记者,此次提标改造,他们在设备设施等方面投入8000多万元,而且每年要增加运行费近7000万元,但是为了改善整个流域的水质,这些都是值得的。
在嵊州,全民参与已成为助力治水的重要保障。嵊州统筹当地志愿者服务团队资源,组建“碧水联盟”,开展各种以“五水共治”为主题的志愿活动。据了解,“碧水联盟”由30多个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组建,目前在编志愿者达1万余人。根据不同团队的特色,以不同方式助力治水。此外,“碧水联盟”还设立了公益演出节目库,成立生态环保宣传队。在嵊州,“全民治水”调动了大家治水的积极性,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陆
“黑科技”破解固废困局
继“蓝天碧水”专项行动之后,嵊州又剑指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展开“清废行动”。
“最大限度地减少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一直是个难题。在嵊州市仙岩镇,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造纸行业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现在,一种全新的清洗分类设备在当地造纸行业中推行开来。
在宇信纸业的生产车间,投资150万元的清洗分类设施正在全力运行。记者看到,造纸废渣被放入该设备,经过几分钟的清洗后,塑料、铁片、泥沙等被一一分离并准确归类。
“以前像这样的造纸废渣每天都有50多吨,企业自身无法处理,需要直接运往填埋场。而这些废渣很难降解,对土壤危害很大。”企业负责人徐宁钢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套清洗分类设施后,不同物质会分别交给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而清洗后的纸浆还能继续回用,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目前,仙岩镇已有3家造纸企业安装了清洗分类设施,造纸企业工业固废减量率达30%以上。
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这是嵊州对生态环境问题秉持的鲜明态度。近年来,嵊州坚持“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非法倾倒固体废物行为,起到了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
去年10月,嵊州市环境监察大队在对位于三江街道彭山村的废旧塑料清洗粉碎加工点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加工点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达到41吨。经嵊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嵊州市公安局对6名涉案人员进行逮捕,其他4名涉案人员取保候审。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嵊州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打好“水陆空”的生态保卫战,守护好这片诗画之乡。
一江碧水北流去,两岸青山入画来。盛夏时分,徜徉于嵊州剡溪畔,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惹人沉醉。这个千年唐诗之路上的重镇,正通过全民参与、立体治污,不断改善环境,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
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源于一场覆盖“水陆空”的生态保卫战。如今在嵊州,高楼楼顶上,激光雷达24小时不间断监测,寻找空气污染的准确源头;溪流河道边,参与巡查的志愿者们时而蹲下查看水质,时而将垃圾拾起;生产车间里,全新的清洗分类设备将造纸废渣里的塑料、铁片、泥沙等一一分离并归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嵊州,生态文明的共识度不断提升,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嵊州正在成为市民们共同的自觉追求。”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说。
空
“千里眼”守护更美蓝天
先来看一张嵊州全优的环保“成绩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6年的4.38优化为2018年的3.62,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6年的46μg/m3下降到2018年的34μg/m3。今年1月至7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3,PM2.5平均浓度为35μg/m3,AQI优良率为91.9%,在绍兴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半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二……
这两年来,不少网友常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嵊州的蓝天白云,引得大家纷纷点赞。“嵊州蓝”刷屏的背后,是一场持久的蓝天保卫战。
污染在空中,根源在地面。据分析,嵊州的空气污染来源主要为建筑施工扬尘、交通尾气以及少部分工业废气,而且污染源呈现分散化、小型化和隐蔽化等特点。
为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嵊州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大气污染源实行“多点包抄”,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8月18日上午,在嵊州市城南新区的一幢大楼楼顶,一个雷达探头正在缓慢转动,“扫视”着主要城区。不一会儿,一张360°覆盖主要城区的空气污染分布图传到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图中一一标明了疑似污染源位置、污染发生时间、PM2.5高值等内容。“通过这张扫描图,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哪个时间段哪里有颗粒物污染,非常直观。”嵊州市蓝天办工作人员说。
这个“秘密武器”,是嵊州为精准锁定城市污染源而引进的气溶胶激光雷达。据了解,这种激光雷达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颗粒物等浓度情况,准确锁定污染源。一旦发现扫描热点,蓝天办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确认,并将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
在嵊州,“天眼”+“地勤”的工作模式被广泛推行,大大提高了空气污染从发现到查处的执行效率,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
为防控偷排偷放、秸秆焚烧等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行为,嵊州使出“奇招”:在高达百米的城市上空安上“电子眼”,覆盖人为巡逻的视野盲区,24小时监控污染排放,实现城市监控全视角、全覆盖。
“坐到监控平台前,能把监控范围的一切大气污染行为看得清清楚楚。哪个企业冒烟、哪里烧秸秆……这些污染行为监控人员看到后,会及时通知相关执法人员处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嵊州市已有高空瞭望点90余个,监控范围覆盖主城区及周边重点企业。
借助科技手段,今年嵊州针对建筑工地下发整改通知书86份,立案查处4起,对11个工地负责人进行约谈;处置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及露天烧烤共66起,立案查处2起,有效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
围绕城市扬尘、餐饮油烟、柴油货车尾气等重点污染源,嵊州还打出了一系列治气“组合拳”:建设局加强城区扬尘治理,综合执法局牵头在夜间高峰时段对餐饮单位开展油烟排放检测,生态环境、公安、交通等部门每周两次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联合执法行动,经信局加快“12+1”行业整治和“低散乱”企业治理……
“空气越来越好,道路也变得更整洁了,就连我们平时洗车的次数都少了很多。”市民俞先生感慨地说。
水
“智能化”助力全民治水
作为嵊州的母亲河,剡溪哺育了世代嵊州人,也孕育了嵊州的蓬勃发展。但工业发展、人口增加……都给母亲河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近年来,依托曹娥江流域水保护,嵊州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治理有效模式。其中,“嵊新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就是典型项目之一。
“从这里出来的水,清得就像溪流水。”近两年,只要到过嵊新污水处理厂的人,无不眼前一亮。
嵊新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嵊州、新昌两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任务。到去年年底,该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已达15.10万吨。
按照目前的处理工艺,省内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终端出水一般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嵊州自加压力拉高标杆,对嵊新污水处理厂提出要求:全面提标改造,出水务必达到地表准Ⅳ类水。
这项技术没有任何的先例可以借鉴。2017年,污水处理厂专门成立技术攻关团队,通过4个月集中攻坚,初出水水质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2月,新的设备和技术工艺开始试运行,企业内控出水标准执行地表准Ⅳ类水。
嵊新污水处理厂总经理费乐民告诉记者,此次提标改造,他们在设备设施等方面投入8000多万元,而且每年要增加运行费近7000万元,但是为了改善整个流域的水质,这些都是值得的。
在嵊州,全民参与已成为助力治水的重要保障。嵊州统筹当地志愿者服务团队资源,组建“碧水联盟”,开展各种以“五水共治”为主题的志愿活动。据了解,“碧水联盟”由30多个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组建,目前在编志愿者达1万余人。根据不同团队的特色,以不同方式助力治水。此外,“碧水联盟”还设立了公益演出节目库,成立生态环保宣传队。在嵊州,“全民治水”调动了大家治水的积极性,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陆
“黑科技”破解固废困局
继“蓝天碧水”专项行动之后,嵊州又剑指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展开“清废行动”。
“最大限度地减少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一直是个难题。在嵊州市仙岩镇,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造纸行业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现在,一种全新的清洗分类设备在当地造纸行业中推行开来。
在宇信纸业的生产车间,投资150万元的清洗分类设施正在全力运行。记者看到,造纸废渣被放入该设备,经过几分钟的清洗后,塑料、铁片、泥沙等被一一分离并准确归类。
“以前像这样的造纸废渣每天都有50多吨,企业自身无法处理,需要直接运往填埋场。而这些废渣很难降解,对土壤危害很大。”企业负责人徐宁钢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套清洗分类设施后,不同物质会分别交给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而清洗后的纸浆还能继续回用,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目前,仙岩镇已有3家造纸企业安装了清洗分类设施,造纸企业工业固废减量率达30%以上。
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这是嵊州对生态环境问题秉持的鲜明态度。近年来,嵊州坚持“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非法倾倒固体废物行为,起到了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
去年10月,嵊州市环境监察大队在对位于三江街道彭山村的废旧塑料清洗粉碎加工点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加工点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达到41吨。经嵊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嵊州市公安局对6名涉案人员进行逮捕,其他4名涉案人员取保候审。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嵊州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打好“水陆空”的生态保卫战,守护好这片诗画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