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七旬老人五年精心抄写四大名著 杨国建的砚边“文化娱老”
2019-06-23 08:48:44
来源: 绍兴晚报

wb17FS17C623b004.jpg

    站在一大摞一大摞厚2厘米、宽11厘米、长16.5厘米的宣纸册页前,我被深深感动了。眼前叠着的不是普通的册页,而是用小楷一笔一画录下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总计350多万字、180多册。“从《红楼梦》开始,然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总共花了5年多时间才抄完。”在诸暨市应店街镇一家正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旧水泥厂内,主人杨国建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很平静地向我们介绍他做这一“工程”的原因,“自己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打牌搓麻将,总得找些事情做做。”

  记者看到,这些册页上的小楷,抄写得非常干净,无一处涂改无一个错别字,实属难能可贵。 

  现年74岁的杨国建老人是当地的资深企业家,6年前,这家水泥厂搬到新址后,他让儿子去管理,自己留下来了,在这里开始了他晚年的“转型升级”,他为应店街镇书画协会在这里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展厅等,自己每天与协会同道谈论书画艺术,待在办公室安静地读报、看书、写书法,多年如一日,他自称是“做呆事情”,其实,他是在圆自己少年时的一个梦。

  记者 单建华 文/摄

  “我忘记了年龄,只记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如果您自己是,或您身边有这样活得精彩的老人,请联系我们:13777317561

  杨国建老人展示他用小楷抄写的《红楼梦》

  创业维艰

  阅读经典

  杨国建是土生土长的应店街人,世代务农。

  小时候,家里穷,加上特定年代的影响,杨国建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说准确点,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上课”,但他喜欢读课外书,一本《鲁迅选集》成为他整个初中阶段如饥似渴获取课外知识的一座富矿。初中毕业的那天,他特地跑到镇上买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

  当时,杨国建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这大大激励了他写作的热情,他曾暗下决心:以后要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实让他的文学之梦成为泡影。

  1961年,告别校园的杨国建回家务农,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17岁至36岁,自己一直在为生计奔波。”杨国建老人谈起当年,感慨不已,因为贫穷让自己远离了文学创作。靠山吃山,改革开放前,他看准了应店街出产石灰的先天优势,办起了家庭石灰加工厂,接着承包了一个灰窑,希望凭自己的劳动“活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样子”。天遂人愿,由于他肯吃苦,又善于思考,1981年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1984年,镇政府聘杨国建担任应店街镇水泥厂厂长,从此,他开始以企业家的身份“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1997年应店街镇水泥厂的性质由集体转为个体,杨国建成为该水泥厂的新主人。

  阅读经典

  搞企业,千头万绪,天天有忙不完的事,但杨国建几十年来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再苦再忙,每天晚上总要留出一点读书时间。“年轻时,常常通宵达旦读书。现在不行了。”他读书有一个自己的取舍,“武打小说之类的书我是坚决不看的,要读就读经典,主要是世界名著。”读得最多的除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苏联、法国的经典作品,最喜欢《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德川家康》,“读着读着,自己仿佛进入作品所展示的时代里。读书的体验是美好,而收获更大的是书中汲取的知识与经验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指南,以及企业管理的借鉴。” 

  除了读书,杨国建还从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书法,一直为村民写对联。

  “读书时太想做作家了,但后来发现人家是‘一缸水’,我是‘一碗水’都不到。虽然自忖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都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写不出作品。我为此苦恼,后来终于找到一条为自己开脱的通道:我不能像曹雪芹、托尔斯泰、雨果等人那样创作出好作品,但我抄一遍名著总做得到吧。”

  传家之宝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没有退休一说,但是杨国建却在60岁以后开始考虑把自己解放出来。后来把水泥厂交给别人去管,他一头躲进办公室抄写名著。“最多一天抄三千多字。写一个多小时,休息一下。”杨国建介绍时,记者无意中发现因为长时间捏毛笔,他的大拇指一侧起了老茧。 

  2010年的劳动节,对杨国建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他开始了抄写四大名著的工程,5年如一日,平均每天抄2000字左右。除了有事处理或书画协会搞活动,基本上每天都会端坐案前,用小楷抄写。2014年7月,终于抄完了四大名著。

  “这实际上表达了我对文化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积累,绝对不可能做到。”杨国建说,抄写四大名著算是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成如容易却艰辛。杨国建做的显然不是高难度动作,只是认准目标的“深挖井”,然而,有几个人甘坐长久的冷板凳?这时,记者脑中忽然跳出尼采的话:“在你立足之处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

  杨国建生性慷慨,他的墨宝大都送人了,比如,这些年陆续写成的200卷《心经》大都送人了,历时一年多时间抄录的《四书五经》也送人了,但对于四大名著却搞起了“特殊化”。有好朋友想求得一部,杨国建说啥也不肯割爱。去年,浙江大学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也闻讯前来一探究竟,欣赏之下,大加赞叹,并希望该校图书馆能够收藏这批手抄本,但被杨国建婉拒了。

  杨国建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他不但自己热爱阅读,还经常劝儿孙辈读《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办企业,都能从名著中获取有用的养分。不但如此,他还计划建立家庭藏书阁,将这4部用毛笔抄写的中国经典名著作为传家宝入藏。

  乐做公益

  应店街镇书画协会会长凌益均告诉记者,杨国建为人热心,乐做公益,正是因为得到他的大力支持,该协会才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但成为当地书画爱好者的文化沙龙,而且每年都会举办三五次活动,包括书画下乡,长期免费为本镇及大唐镇的村民写春联。2011年,在协会的倡仪下,浙江省群艺馆主办了“新星杯——美好生活·美丽乡村”书画大奖赛,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应店街镇书画协会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

  据了解,2011年,应店街镇书画协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为了让协会得以正常运转,杨国建一下子拿出50万元作为协会基金,每年的利息用于协会的办公经费等,此外他还每年赞助协会五六万元,用于举办各类活动。目前,该协会现已成为诸暨乡村文化建设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标签:四大名著;杨国建
编辑:黄优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绍兴七旬老人五年精心抄写四大名著 杨国建的砚边“文化娱老”
2019-06-23 08:48:44 来源: 绍兴晚报

wb17FS17C623b004.jpg

    站在一大摞一大摞厚2厘米、宽11厘米、长16.5厘米的宣纸册页前,我被深深感动了。眼前叠着的不是普通的册页,而是用小楷一笔一画录下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总计350多万字、180多册。“从《红楼梦》开始,然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总共花了5年多时间才抄完。”在诸暨市应店街镇一家正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旧水泥厂内,主人杨国建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很平静地向我们介绍他做这一“工程”的原因,“自己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打牌搓麻将,总得找些事情做做。”

  记者看到,这些册页上的小楷,抄写得非常干净,无一处涂改无一个错别字,实属难能可贵。 

  现年74岁的杨国建老人是当地的资深企业家,6年前,这家水泥厂搬到新址后,他让儿子去管理,自己留下来了,在这里开始了他晚年的“转型升级”,他为应店街镇书画协会在这里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展厅等,自己每天与协会同道谈论书画艺术,待在办公室安静地读报、看书、写书法,多年如一日,他自称是“做呆事情”,其实,他是在圆自己少年时的一个梦。

  记者 单建华 文/摄

  “我忘记了年龄,只记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如果您自己是,或您身边有这样活得精彩的老人,请联系我们:13777317561

  杨国建老人展示他用小楷抄写的《红楼梦》

  创业维艰

  阅读经典

  杨国建是土生土长的应店街人,世代务农。

  小时候,家里穷,加上特定年代的影响,杨国建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说准确点,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上课”,但他喜欢读课外书,一本《鲁迅选集》成为他整个初中阶段如饥似渴获取课外知识的一座富矿。初中毕业的那天,他特地跑到镇上买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

  当时,杨国建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这大大激励了他写作的热情,他曾暗下决心:以后要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实让他的文学之梦成为泡影。

  1961年,告别校园的杨国建回家务农,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17岁至36岁,自己一直在为生计奔波。”杨国建老人谈起当年,感慨不已,因为贫穷让自己远离了文学创作。靠山吃山,改革开放前,他看准了应店街出产石灰的先天优势,办起了家庭石灰加工厂,接着承包了一个灰窑,希望凭自己的劳动“活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样子”。天遂人愿,由于他肯吃苦,又善于思考,1981年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1984年,镇政府聘杨国建担任应店街镇水泥厂厂长,从此,他开始以企业家的身份“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1997年应店街镇水泥厂的性质由集体转为个体,杨国建成为该水泥厂的新主人。

  阅读经典

  搞企业,千头万绪,天天有忙不完的事,但杨国建几十年来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再苦再忙,每天晚上总要留出一点读书时间。“年轻时,常常通宵达旦读书。现在不行了。”他读书有一个自己的取舍,“武打小说之类的书我是坚决不看的,要读就读经典,主要是世界名著。”读得最多的除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苏联、法国的经典作品,最喜欢《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德川家康》,“读着读着,自己仿佛进入作品所展示的时代里。读书的体验是美好,而收获更大的是书中汲取的知识与经验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指南,以及企业管理的借鉴。” 

  除了读书,杨国建还从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书法,一直为村民写对联。

  “读书时太想做作家了,但后来发现人家是‘一缸水’,我是‘一碗水’都不到。虽然自忖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都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写不出作品。我为此苦恼,后来终于找到一条为自己开脱的通道:我不能像曹雪芹、托尔斯泰、雨果等人那样创作出好作品,但我抄一遍名著总做得到吧。”

  传家之宝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没有退休一说,但是杨国建却在60岁以后开始考虑把自己解放出来。后来把水泥厂交给别人去管,他一头躲进办公室抄写名著。“最多一天抄三千多字。写一个多小时,休息一下。”杨国建介绍时,记者无意中发现因为长时间捏毛笔,他的大拇指一侧起了老茧。 

  2010年的劳动节,对杨国建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他开始了抄写四大名著的工程,5年如一日,平均每天抄2000字左右。除了有事处理或书画协会搞活动,基本上每天都会端坐案前,用小楷抄写。2014年7月,终于抄完了四大名著。

  “这实际上表达了我对文化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积累,绝对不可能做到。”杨国建说,抄写四大名著算是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成如容易却艰辛。杨国建做的显然不是高难度动作,只是认准目标的“深挖井”,然而,有几个人甘坐长久的冷板凳?这时,记者脑中忽然跳出尼采的话:“在你立足之处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

  杨国建生性慷慨,他的墨宝大都送人了,比如,这些年陆续写成的200卷《心经》大都送人了,历时一年多时间抄录的《四书五经》也送人了,但对于四大名著却搞起了“特殊化”。有好朋友想求得一部,杨国建说啥也不肯割爱。去年,浙江大学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也闻讯前来一探究竟,欣赏之下,大加赞叹,并希望该校图书馆能够收藏这批手抄本,但被杨国建婉拒了。

  杨国建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他不但自己热爱阅读,还经常劝儿孙辈读《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办企业,都能从名著中获取有用的养分。不但如此,他还计划建立家庭藏书阁,将这4部用毛笔抄写的中国经典名著作为传家宝入藏。

  乐做公益

  应店街镇书画协会会长凌益均告诉记者,杨国建为人热心,乐做公益,正是因为得到他的大力支持,该协会才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但成为当地书画爱好者的文化沙龙,而且每年都会举办三五次活动,包括书画下乡,长期免费为本镇及大唐镇的村民写春联。2011年,在协会的倡仪下,浙江省群艺馆主办了“新星杯——美好生活·美丽乡村”书画大奖赛,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应店街镇书画协会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

  据了解,2011年,应店街镇书画协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为了让协会得以正常运转,杨国建一下子拿出50万元作为协会基金,每年的利息用于协会的办公经费等,此外他还每年赞助协会五六万元,用于举办各类活动。目前,该协会现已成为诸暨乡村文化建设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标签: 四大名著;杨国建
编辑: 黄优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