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区、周边及乡村的不同旅游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层次分明、突出特色”的原则统一进行城乡旅游规划,将绍兴打造成“城区+周边+乡村”的“二维三层次”旅游带
为了完美融入杭州湾大湾区的建设,我市应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全域旅游“三篇文章”,重点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将绍兴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水网纵横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绍兴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格局,城中水巷交错,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除了固有的人文观光型、自然休闲型、娱乐型以及度假休闲型等旅游景区,绍兴的水乡城市风貌本身就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游憩空间,各旅游区点缀在绍兴交错纵横的水系网络上,与水乡自然而然地融为了一体,成为了绍兴旅游的新印象。
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绍兴各地对旅游景区以及娱乐项目的持续投入,如今已经涵盖人文观光型、自然休闲型、娱乐型以及度假休闲型这几类。其中人文观光型包括名人故居、宗教寺庙、历史建筑等,如鲁迅故里、安昌古镇、会稽山大禹陵、大舜庙、八字桥等;自然休闲型包括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观光田园等,如、兰亭森林公园、柯岩风景区、杭州湾海上花田等;娱乐型包括一些游乐场所,如柯桥东方山水、乔波冰雪世界、镜湖儿童乐园、梦享城海底世界等;度假休闲型则主要是指度假区,如绍兴大禹开元度假区、上虞雪花山庄旅游度假区等。
近年来,绍兴各地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村镇自主规划乡村旅游特色景区的扶持力度。如今,绍兴已经拥有一批相对成熟的农庄、果园及农宿等乡村旅游景区,如上虞的四季仙果园、大通农场,柯桥平水的金渔湾农庄、巷深竹缘农庄,诸暨的淀塘畈农庄、璜山大门蓝莓庄园等。2017年,绍兴的王坛、东浦、沙溪等8处乡镇更是成功入选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持续扩大绍兴“全域旅游”概念下的休闲村镇旅游项目版图。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小桥流水”“名人典故”以及“绍兴师爷”等耳熟能详的品牌热点无一不是吸引全国各地广大旅游者踏足水乡绍兴的推手,而近些年城郊“农庄游”“田园游”“民宿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兴起,更加赋予了绍兴旅游胜地的诸多特性。
打造旅游胜地面临的阻碍
一是旅游项目间的聚合效应较低。目前,大多数外地游客来绍兴旅游,都是直接奔赴单个景区进行游玩,例如对于绍兴印象只有“鲁迅故里”的游客,仅会在鲁迅故里周边范围内的景区进行游玩,在走马观花地对景区参观游览之后,大多数游客(包括旅游团)在当天选择离开。大多数外来游客并没有留宿于绍兴,更没有体验绍兴周边娱乐项目和乡村田园生活,这种情况不利于改变游客对绍兴人文观光型旅游的狭隘印象,更不利于绍兴“全域旅游”的顺利推进。
二是现有宣传缺乏“全域旅游”概念。全国各地关于绍兴的宣传多是围绕“老绍兴·醉江南”的概念展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和水乡生态优势,将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为绍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不断壮大着绍兴的旅游产业。但是,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出现,乡村旅游、宜居的城市游憩空间以及丰富的城乡旅游线路等新出现的因素并不能在现有宣传内容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如今的绍兴并不只有乌篷船和鲁迅故里,就需要对宣传渠道及宣传内容进行改进完善。
打造大湾区时代旅游胜地的对策建议
一是遵循政府主导,制定总体规划。政府部门需要对城区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城区、周边及乡村的不同旅游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层次分明、突出特色”的原则统一进行城乡旅游规划,将绍兴打造成“城区+周边+乡村”的“二维三层次”旅游带。城区旅游主打“休闲”牌,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周边旅游区域主打“娱乐”牌,乡村旅游则需主打“体验”牌,为城市居民的减压生活提供较好的去处。
二是创新宣传思路,深化全域旅游概念。首先,以政府部门为主,制定具体的旅游宣传计划,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本地及更大范围的旅游公司、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宣传绍兴城乡旅游互动空间的一体化。其次,除了在传统媒介进行宣传之外,可积极利用时下较为火热的移动互联网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以及流量较大的“抖音”“快手”等互联网端口进行生态宜居江南水乡城市的宣传,在吸引更多游客流量的同时督促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增强旅游体验。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权威有效的旅游信息平台,提高旅游信息的公开透明性和正确性。旅游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关绍兴城乡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旅游景区、医疗急救、旅游交通及线路等方面的全面可靠的相关信息;同时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评价提供衡量标准,建立各个旅游经营商的信誉体系,及时更新其信誉指数,以供旅游者作为选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