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年过半百的仓库保管员,玩毛竹玩出了名堂,因为手艺好,全国各地客户找上门,订购他的竹雕工艺品。
他叫董勤生,53岁,家住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几十年来,董勤生留给村民的印象是,在小企业里打工,赚点辛苦钱。“其实,这些年,他一直在挑灯夜战‘玩’毛竹。”昨天,倪梁村党支书倪建君告诉记者,现在特色文化乡村游风生水起,董勤生这样的手艺人就是村里的“宝贝”。这次村里办“村晚”,还特地把他请上台。
这一亮相,董勤生出名了,不仅回乡的企业老总赶来订购他的手工艺品,游客也络绎不绝找上门。“这段时间,忙得停不下来。”董勤生笑着说。
董勤生十六七岁跟着父亲学木雕、油漆手艺。他回忆说,那个年代,建新房、置办嫁妆,都需要手艺活。后来,家具行业慢慢机械化,像他这样的手工艺人就失业了。无奈,他进城打零工补贴家用,后来,在当地一家小企业做仓库保管员,一干就是10多年。
大约5年前,他到慈溪古玩市场逛,看到一些竹雕古玩,心里一动:自己也能雕。白天上班,晚上闲着无事,他就重新拾起刻刀,玩起了从山上拣来的老竹根。
第一次,董勤生花了一个月,雕出一个古朴的竹笔筒。他兴冲冲带着它到古玩市场摆地摊,“吸引了不少路人观看,但没人愿意花钱买。”从日出等到日落,终于一个河南商人出100元把它买走了。虽然卖价不高,却让他信心大增。“小手艺是有市场的,关键是找到打开市场的钥匙。”
一无名气,二无门道,董勤生有的是一股专注与勤奋劲。熟悉董勤生的村民告诉记者,早年他学木雕,卷着铺盖住进了曹娥庙,研究房屋老构件。重拾技艺的他,好学劲也不输当年。
有空就跑古玩市场,一方面学习老物件的雕刻技艺,一方面灵市面。就在那时,董勤生听到一串新鲜词汇,“保利拍卖”“嘉德拍卖”……“价格拍得高的艺术品,市场知名度高,接受度高。”董勤生说,虽然自己不过是个雕刻爱好者,但要让自己的手艺活有市场,同样得跟紧前沿需求。
所以,不沾烟,极少喝酒的他,最大的开销是买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山水画册、书法字帖外,就是保利、嘉德拍卖公司的拍品集。村里竹子多,就地取材。竹镇纸、竹茶罐、竹笔筒……一件件精心打磨。一对竹镇纸,摹刻上名家书法,“摆”到古玩市场,遇上喜欢的,就会出高价;一个竹茶罐,雕得小巧精致,也会有人收藏。一根五六十元的毛竹,从梢头到竹根,董勤生因物取材,雕成上百件工艺品,进账3万多元。
一来二去,董勤生有绝活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客户甚至主动找上门。他深有感触地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被人喜欢,手艺人一样有用武之地。”如今,这样的定制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