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一只垃圾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2019-08-23 08:50:17
来源: 掌上衢州客户端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万衢英 吴竞 胡红霞

  农村老妇说起垃圾分类头头是道

  8月14日上午7点45分,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67岁的村民董延兰熟练地将空牛奶盒子、装黄酒的包装袋和烟头放进一个灰色的垃圾袋后,在袋子外面贴了一个专属于她家的二维码。随后,她来到家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箱旁,刷了一下脸,垃圾箱便自动打开了。“我会按工作人员指引,把垃圾袋放进‘其他垃圾’。”

  “董阿姨,这垃圾分类难不难?”听记者这么问,董延兰哈哈一笑:“是啊,一开始分起来确实有些难,不过村里经常组织大家上培训课,村里显眼的地方还有垃圾分类宣传画,我早就记在脑子里了,现在分得既快又好。”

  说起垃圾分类,董延兰如数家珍: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绿色的是易腐垃圾,红色的是有害垃圾,灰色的是其他垃圾,而其中蓝色的可回收垃圾又被分为塑料、金属、玻璃、纸张、织物五大类……

  董延兰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得益于衢江区推出的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

  “让每一份垃圾都变得可追溯,并建立垃圾分类家庭档案,做到有奖有罚。”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促进科科长郑康介绍,两年前,衢江区引进了第三方运维企业,建立了“一分双评”和“千分制”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考核评价会自动上传至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每月自动生成“红黑榜”,上红榜的农户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攒到一定的积分,可以到兑换超市换取生活用品;上黑榜的农户则需接受乡镇干部、村干部等的入户再教育。“智能垃圾分类箱设置更大的意义在于宣传教育和引导,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有好处、有价值。”

  通过智能化监管、第三方运维、垃圾兑换服务等多措并举,2018年衢江区首次实现生活垃圾减量。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共清运生活垃圾67236吨,同比减少21033吨,生活垃圾减量24.4%。

  目前,涧峰村垃圾分类上“云”试点经验,已开始在衢江全区推广。

  袁士正的废旧手提袋剪纸作品 徐敏 摄

  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意识开始萌芽

  “叮咚、叮咚……”8月18日下午3时许,一辆垃圾回收车“唱”着歌驶入市区道前街,沿街商户程柏红听到音乐声急忙从店内搬出垃圾桶。

  “这过期化妆品属于有害垃圾。”环卫工王土根接过垃圾桶打开,用钳子翻了翻,夹出一个瓶子放进车上的红色有害垃圾桶内。“王师傅,今天你又让我学了一招。”程柏红笑着说。

  程柏红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市环卫处送来了一组脚踏式分类垃圾桶和一些垃圾分类宣传册页,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和上门回收事项,“现在我们自然而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对此,市区五圣街商户张琴也感受颇深。

  以前,张琴店里的垃圾都是一股脑放进一个袋子里,如今,有了分类垃圾桶,她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衢州也会和上海一样全面实施。”张琴相告,店里空闲时,她会打开电脑自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去年12月,衢州市环卫处在市区上街、下街等4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今年7月8日,南街、县学街等8条市区主干道也加入“瘦身”行列。

  “打造‘垃圾不落地,分类示范街’,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推进垃圾入桶、分类收集,并以此为载体助推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市环卫处副主任赵坚称,所谓垃圾桶“瘦身”入户,就是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改为沿街商户分发便捷式分类垃圾桶;取消垃圾车早晚清运,改成由垃圾回收车巡回上门回收。

  据统计,截至目前,衢州市共有12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新政,共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96组200余个,发放便捷式分类垃圾桶970个、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宣传册2000余份。

  10岁小学生垃圾分类三年

  8月19日中午12时15分,家住衢化九号桥附近的张怡霞一家刚吃完午饭。和往常一样,儿子周祥祎搬来4个垃圾桶,他们将鱼骨头、剩饭放入标着厨余垃圾的桶内,将用过的餐巾纸、空牛奶盒放入其他垃圾桶,空啤酒易拉罐则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

  10岁的周祥祎年纪虽小,但已是垃圾分类的“高手”,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家已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三年。前不久,他还被柯城区衢化街道文昌社区聘任为社区垃圾分类“小讲解员”。

  周祥祎(左二)向小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采访对象供图

  周祥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垃圾分类是三年前学校的一次班队课上,“当时感到纳闷,因为在我看来臭烘烘的垃圾是一无是处的。”

  但爱探究的周祥祎从此研究起垃圾分类。“我上网查询后,发现垃圾也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回收,还可以制作有机肥、发电等。”

  周祥祎的探究得到了母亲张怡霞的认可和支持。她帮儿子买来两个垃圾桶,分别贴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标签开始分类,去年又增加了“有害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儿子很坚定地告诉我,总有一天垃圾分类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成为人们的习惯。”

  如今,谈起成为社区志愿者,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周祥祎很自豪。

  记者采访发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相比三年前,已有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已成为很多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共识。

  8月初,柯城区荷花街道新荷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也组织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创意大赛。四十余名小朋友将废弃的报纸、纸板、易拉罐等,做成贴画、衣服、笔筒之类,孩子们在快乐参与的同时,也增强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的概念。

  “绿色革命”需要更多支撑力量

  眼下,对于日益觉醒的民间垃圾分类意识,有人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提出了看法。

  “上海已开始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对于两年前衢州推出的垃圾分类实施意见,我却从未听说过。”市民小刘坦言,其实这些年,衢州农村垃圾分类做得不错,而大部分城市家庭却还未开始垃圾分类。小刘觉得,城市家庭垃圾分类还需要加强宣传。

  市民徐女士表示,一直以来,她所居住的小区垃圾倾倒点位都只有一个垃圾桶,有时为了配合上级检查会增加一个垃圾桶,可是检查一结束又恢复原状,直到去年创文开始每个点位才配了两个垃圾桶。

  “就算家中垃圾分了类,扔进了不同垃圾桶,但最后还是被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市民魏女士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类是源头,处置是终端,分类最终成效需要从源头到终端一竿子打通。

  同时,不少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充满期待。“垃圾分类就是变废为宝,让城市‘轻’起来。”在78岁的市民袁士正家中,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宝贝——用废旧手提袋剪的贴画,用丢弃的边角料做的书桌、凳子,用包装带编的菜篮子等,“资源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要善待地球,垃圾分类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一种方式。”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将越来越细致,所遇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这场“绿色革命”尚需要更多支持。

  链接:国外垃圾分类是怎么做的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分好类的垃圾经过专门的回收处理,都能物尽其用:食物垃圾变成沼气和生物肥料,废塑料瓶变成新的塑料制品,旧报纸可用于印刷新报纸,金属瓶盖可用来造汽车……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衢州垃圾分类刚刚起步,未来之路漫长,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相比之下,国外垃圾分类由于推行时间早,经验则要丰富得多,大多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制度。看看国外先进做法,或许能打开衢州市垃圾分类的思路。

  瑞典:厨房水池下设分类容器

  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纳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

  日本:垃圾分类细致入微

  新迁入的居民很快就会从当地清扫所收到一份垃圾分类和按日期扔垃圾的指南,上面详细描述哪些属于可燃垃圾、哪些属于不可燃垃圾、哪些是资源垃圾,以及各类垃圾的清运时间。

  以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地区为例,每周的周一和周四清运可燃垃圾,周五回收资源垃圾,周六清运不可燃垃圾,周日收集大件垃圾。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扔桌子、衣柜等大件垃圾是需要花钱的,居民要到便利店、超市等处购买一种处理券,把券贴到大件垃圾上,然后在指定日期搬运到指定地点。

  地方政府网站会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甚至会附一份详尽的分类列表,把居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几乎所有物品的分属都列得明明白白。

  德国:垃圾箱标识清楚明了

  扔错垃圾可能面临罚款。

  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的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电池、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

  与垃圾分类相伴的就是德国统一、标准化的垃圾箱设计及其简洁清楚的标识。如投放玻璃的垃圾箱被漆成白色、绿色和棕色,分别用于投放透明、绿色和棕色的玻璃瓶。再如,投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上都有橙色标志,投放包装物的垃圾箱则为黄色。

  老师和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美国:为垃圾分类处理付费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感觉天经地义。

  澳大利亚:每年向市民邮寄宣传资料

  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三个深绿色大塑料垃圾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绿盖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园时剪下来的草、树叶、花等,黄盖子的桶里,则放可回收资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

  由于规定复杂,市政部门每年都会向各家各户邮寄相关宣传资料,孩子们更是早早地学会了如何给垃圾分类。

  余慧仙 整理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桶;垃圾;衢江区;垃圾箱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衢州  正文

衢州:一只垃圾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2019-08-23 08:50:17 来源: 掌上衢州客户端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万衢英 吴竞 胡红霞

  农村老妇说起垃圾分类头头是道

  8月14日上午7点45分,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67岁的村民董延兰熟练地将空牛奶盒子、装黄酒的包装袋和烟头放进一个灰色的垃圾袋后,在袋子外面贴了一个专属于她家的二维码。随后,她来到家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箱旁,刷了一下脸,垃圾箱便自动打开了。“我会按工作人员指引,把垃圾袋放进‘其他垃圾’。”

  “董阿姨,这垃圾分类难不难?”听记者这么问,董延兰哈哈一笑:“是啊,一开始分起来确实有些难,不过村里经常组织大家上培训课,村里显眼的地方还有垃圾分类宣传画,我早就记在脑子里了,现在分得既快又好。”

  说起垃圾分类,董延兰如数家珍: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绿色的是易腐垃圾,红色的是有害垃圾,灰色的是其他垃圾,而其中蓝色的可回收垃圾又被分为塑料、金属、玻璃、纸张、织物五大类……

  董延兰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得益于衢江区推出的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

  “让每一份垃圾都变得可追溯,并建立垃圾分类家庭档案,做到有奖有罚。”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促进科科长郑康介绍,两年前,衢江区引进了第三方运维企业,建立了“一分双评”和“千分制”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考核评价会自动上传至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每月自动生成“红黑榜”,上红榜的农户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攒到一定的积分,可以到兑换超市换取生活用品;上黑榜的农户则需接受乡镇干部、村干部等的入户再教育。“智能垃圾分类箱设置更大的意义在于宣传教育和引导,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有好处、有价值。”

  通过智能化监管、第三方运维、垃圾兑换服务等多措并举,2018年衢江区首次实现生活垃圾减量。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共清运生活垃圾67236吨,同比减少21033吨,生活垃圾减量24.4%。

  目前,涧峰村垃圾分类上“云”试点经验,已开始在衢江全区推广。

  袁士正的废旧手提袋剪纸作品 徐敏 摄

  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意识开始萌芽

  “叮咚、叮咚……”8月18日下午3时许,一辆垃圾回收车“唱”着歌驶入市区道前街,沿街商户程柏红听到音乐声急忙从店内搬出垃圾桶。

  “这过期化妆品属于有害垃圾。”环卫工王土根接过垃圾桶打开,用钳子翻了翻,夹出一个瓶子放进车上的红色有害垃圾桶内。“王师傅,今天你又让我学了一招。”程柏红笑着说。

  程柏红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市环卫处送来了一组脚踏式分类垃圾桶和一些垃圾分类宣传册页,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和上门回收事项,“现在我们自然而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对此,市区五圣街商户张琴也感受颇深。

  以前,张琴店里的垃圾都是一股脑放进一个袋子里,如今,有了分类垃圾桶,她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衢州也会和上海一样全面实施。”张琴相告,店里空闲时,她会打开电脑自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去年12月,衢州市环卫处在市区上街、下街等4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今年7月8日,南街、县学街等8条市区主干道也加入“瘦身”行列。

  “打造‘垃圾不落地,分类示范街’,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推进垃圾入桶、分类收集,并以此为载体助推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市环卫处副主任赵坚称,所谓垃圾桶“瘦身”入户,就是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改为沿街商户分发便捷式分类垃圾桶;取消垃圾车早晚清运,改成由垃圾回收车巡回上门回收。

  据统计,截至目前,衢州市共有12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新政,共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96组200余个,发放便捷式分类垃圾桶970个、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宣传册2000余份。

  10岁小学生垃圾分类三年

  8月19日中午12时15分,家住衢化九号桥附近的张怡霞一家刚吃完午饭。和往常一样,儿子周祥祎搬来4个垃圾桶,他们将鱼骨头、剩饭放入标着厨余垃圾的桶内,将用过的餐巾纸、空牛奶盒放入其他垃圾桶,空啤酒易拉罐则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

  10岁的周祥祎年纪虽小,但已是垃圾分类的“高手”,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家已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三年。前不久,他还被柯城区衢化街道文昌社区聘任为社区垃圾分类“小讲解员”。

  周祥祎(左二)向小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采访对象供图

  周祥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垃圾分类是三年前学校的一次班队课上,“当时感到纳闷,因为在我看来臭烘烘的垃圾是一无是处的。”

  但爱探究的周祥祎从此研究起垃圾分类。“我上网查询后,发现垃圾也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回收,还可以制作有机肥、发电等。”

  周祥祎的探究得到了母亲张怡霞的认可和支持。她帮儿子买来两个垃圾桶,分别贴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标签开始分类,去年又增加了“有害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儿子很坚定地告诉我,总有一天垃圾分类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成为人们的习惯。”

  如今,谈起成为社区志愿者,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周祥祎很自豪。

  记者采访发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相比三年前,已有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已成为很多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共识。

  8月初,柯城区荷花街道新荷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也组织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创意大赛。四十余名小朋友将废弃的报纸、纸板、易拉罐等,做成贴画、衣服、笔筒之类,孩子们在快乐参与的同时,也增强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的概念。

  “绿色革命”需要更多支撑力量

  眼下,对于日益觉醒的民间垃圾分类意识,有人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提出了看法。

  “上海已开始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对于两年前衢州推出的垃圾分类实施意见,我却从未听说过。”市民小刘坦言,其实这些年,衢州农村垃圾分类做得不错,而大部分城市家庭却还未开始垃圾分类。小刘觉得,城市家庭垃圾分类还需要加强宣传。

  市民徐女士表示,一直以来,她所居住的小区垃圾倾倒点位都只有一个垃圾桶,有时为了配合上级检查会增加一个垃圾桶,可是检查一结束又恢复原状,直到去年创文开始每个点位才配了两个垃圾桶。

  “就算家中垃圾分了类,扔进了不同垃圾桶,但最后还是被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市民魏女士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类是源头,处置是终端,分类最终成效需要从源头到终端一竿子打通。

  同时,不少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充满期待。“垃圾分类就是变废为宝,让城市‘轻’起来。”在78岁的市民袁士正家中,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宝贝——用废旧手提袋剪的贴画,用丢弃的边角料做的书桌、凳子,用包装带编的菜篮子等,“资源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要善待地球,垃圾分类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一种方式。”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将越来越细致,所遇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这场“绿色革命”尚需要更多支持。

  链接:国外垃圾分类是怎么做的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分好类的垃圾经过专门的回收处理,都能物尽其用:食物垃圾变成沼气和生物肥料,废塑料瓶变成新的塑料制品,旧报纸可用于印刷新报纸,金属瓶盖可用来造汽车……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衢州垃圾分类刚刚起步,未来之路漫长,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相比之下,国外垃圾分类由于推行时间早,经验则要丰富得多,大多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制度。看看国外先进做法,或许能打开衢州市垃圾分类的思路。

  瑞典:厨房水池下设分类容器

  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纳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

  日本:垃圾分类细致入微

  新迁入的居民很快就会从当地清扫所收到一份垃圾分类和按日期扔垃圾的指南,上面详细描述哪些属于可燃垃圾、哪些属于不可燃垃圾、哪些是资源垃圾,以及各类垃圾的清运时间。

  以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地区为例,每周的周一和周四清运可燃垃圾,周五回收资源垃圾,周六清运不可燃垃圾,周日收集大件垃圾。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扔桌子、衣柜等大件垃圾是需要花钱的,居民要到便利店、超市等处购买一种处理券,把券贴到大件垃圾上,然后在指定日期搬运到指定地点。

  地方政府网站会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甚至会附一份详尽的分类列表,把居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几乎所有物品的分属都列得明明白白。

  德国:垃圾箱标识清楚明了

  扔错垃圾可能面临罚款。

  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的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电池、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

  与垃圾分类相伴的就是德国统一、标准化的垃圾箱设计及其简洁清楚的标识。如投放玻璃的垃圾箱被漆成白色、绿色和棕色,分别用于投放透明、绿色和棕色的玻璃瓶。再如,投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上都有橙色标志,投放包装物的垃圾箱则为黄色。

  老师和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美国:为垃圾分类处理付费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感觉天经地义。

  澳大利亚:每年向市民邮寄宣传资料

  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三个深绿色大塑料垃圾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绿盖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园时剪下来的草、树叶、花等,黄盖子的桶里,则放可回收资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

  由于规定复杂,市政部门每年都会向各家各户邮寄相关宣传资料,孩子们更是早早地学会了如何给垃圾分类。

  余慧仙 整理

标签: 垃圾分类;垃圾桶;垃圾;衢江区;垃圾箱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