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帆 郑欣慰 通讯员 潘枫)80多年前,粟裕和刘英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编成的挺进师,翻越仙霞岭从福建突入浙江,在浙闽交界的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打响了入浙第一枪,并在浙西南万山丛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里,挺进师经历了太多危急时刻,入浙时的数百干部战士,很多牺牲于此,包括浙西南特委的四任书记。但浙西南人民的支持,让挺进师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经过三年游击战的磨练,当粟裕走出大山,走向抗日疆场和解放战场,他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如今,粟裕和挺进师先辈们面对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壮举,已升华成“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着龙泉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育山林吃上红色旅游饭
寻访龙泉老区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住龙镇。这里是粟裕、刘英开辟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84年前,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泉素有“浙江林海”之称,住龙一带山林茂密。40多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时,依靠“木头经济”,住龙成为浙江首批农民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镇。
“改革开放前,住龙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山沟。改革开放后,住龙人通过砍树卖木材迅速致富,那时,洗衣机、冰箱、彩电就已经成了住龙每家每户的标配。”西井村村委会主任范启发说。
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木头经济”衰退,滥砍滥伐带来的恶果显现。汛期原本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还有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交通。
“不能肆无忌惮地砍树了!”住龙人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住龙人放下斧头封山育林,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上山砍树不仅要受林业部门处罚,还得在村里公开检讨。”范启发告诉记者。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后,美丽的住龙回来了。如今,住龙的森林覆盖率在93%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以上。市里还改造提升了通往住龙的省道,把住龙到龙泉市区的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走进住龙镇政府所在地住溪村,三四百米的狭长老街入口门楼上书“红军街”。在红军街上,我们偶遇69岁的邹敏言,他和老伙计在横穿小镇的住溪上撑观光木排。“当年父辈们用木排载着挺进师顺流而下,飞夺遂昌王村口;如今我在家门口撑木排,让人看看住龙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着干群积极践行“丽水之干”。住龙镇镇长张震介绍,当地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党史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挖掘抢救红色资料,提出革命遗址保护修复意见计划等。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龙泉市已投入600多万元修复了43处重点遗址。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苏醒”,并入围“国家红色经典景区项目”。
碧龙村头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革命英烈千秋”几个大字,这是浙江省第一座村级烈士陵园,安葬着12名烈士。村支书杨洪春告诉我们,为传承英烈精神,过去37年间,他整理史料,考证英烈事迹,修成红色村志。
挖掘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造就了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诞生了浙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廖氏祠堂里,我们碰到云和县统计局的党员们来重温入党誓词。“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有。”张震说:“越来越多的人来小镇红色研学,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追寻初心。”
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的经济发展。2018年,住龙镇共接待各类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游收入达1600万余元,同比增长超56%。
从“伐木致富”到“封山育林”再到红绿融合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变化的背后是住龙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把握和践行。范启发所在的西井村就是个范例。这里曾是中共浙西南特委机关驻地,如今正致力把传统养蜂业发扬光大。今年3月,范启发赴京参加 “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颁奖,上榜的全国103个村庄中,西井是丽水全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8月9日,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小镇项目在住龙擂鼓山开工,这个投资6.92亿元的小镇将按“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建设,涉及红色产业培育、红色研学疗养、红色文化弘扬、红色遗址修复、区域路网改建、绿道提升改造、美丽河道治理、景区达标工程等11个项目,力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云、水、窑”赓续文脉促发展
如何避免同质化红色旅游,并让红色文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是个不小的难题。宝溪乡用“云、水、窑”给出了答案。
所谓云,是指宝溪的披云山。披云山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一山灌三江之誉,山中奇峰叠嶂、云雾缭绕、风光秀丽,更有“粟裕六进披云山”开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红色往事为之增色;
所谓水,是指披云水,它让披云山增加了一抹灵动,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饮用水品牌;
所谓窑,是指青瓷龙窑文化。龙窑是中国古老的烧窑方式,它一般依山就坡而建,因斜卧似龙而得名。在宝溪乡溪头村,保留至今的龙窑有七座,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开始,溪头村每月举办一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也因此成了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云、水、窑”让宝溪的发展充满活力。走进宝溪乡,枪声已然远去,流水依旧潺潺。
溪右是溪头村。曾经,挺进师在这里打响入浙第一枪。如今,这里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不过千余人口的古村,去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村支书曾志华还成了丽水市农家乐民宿专家库的首席专家,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溪左则是15座形态各异的现代竹建筑,它们由来自中、美、德、意等8国的11位建筑师设计,是2016年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展馆。如今这里已改造成度假酒店、艺术馆、会议中心等。
横越宝溪、连接左右两岸古村和竹建筑的石拱桥上,呈螺旋形的装饰门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同行的乡干部林琪说,这是上海策展人、设计师葛千涛为双年展设计的,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美感,因为形似DNA,也隐喻着文化基因的交流、传递和传承。“同时,也象征着我们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迎接四方宾客的桥梁。”林琪说。
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在宝溪和谐共生。2016年,宝溪乡被省委党校授予浙江省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
破瓶颈再造发展新优势
8月19日,经过1217天的连续奋战,衢宁铁路浙江段最后一座隧道——近14公里长的龙泉安民隧道顺利贯通,为2020年衢宁铁路通车打下基础。不久的将来,龙泉将通上火车,搭上全国铁路大网。
龙泉偏居浙西南边陲,拥有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是名副其实的浙江之巅,也是浙江最偏远的县级市。在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无疑是红军挺进师发展壮大的好地方,但在和平发展的当下,这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却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些年,在省市的帮助下,龙泉一直努力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丽龙、龙浦、龙庆高速相继通车,龙泉已成两条浙闽省际高速通道的汇聚点;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从市区到乡村的路网也在持续更新中;天然气管网、河道整治建设也在全面铺开。
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回乡投资、兴业。多年在外打拼的住龙人周志康,回乡办起娃娃鱼仿生态养殖基地后,又流转了1300亩山地,引进26个不同品种的樱花,着手建设樱花景观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好了,进出方便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可以大胆做起来了。”周志康说。
各种吸引人才、资金的政策也纷纷出台。为了让乡贤大展拳脚推动乡村振兴,今年3月,龙泉市委统战部和龙泉农商银行联合推出授信8亿元的“乡贤贷”贷款产品,为当地19个乡镇(街道)的1400多位乡贤联谊会会员量身定制,提供贷款优先、服务优良、利率优惠的“三优”政策。
无工不富,但地处三江之源的龙泉,发展工业受制的环境因素颇多。
改革开放后,由龙泉农民“跑五金”发展而来的汽车空调产业,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呵护下正转型绿色环保大产业,超越青瓷和龙泉宝剑,成为龙泉最大的产业,从业人员已超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龙泉市郊的浙江毅力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的全无尘无噪车间,我们看到,多路调速电阻、有刷风机调速模块、无刷风机调速模块、智能压力传感器、来料预处理和终端检测等5条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新能源汽车空调电子模块等是我们研发的重点。”董事长黄忠毅拿起一块约4平方厘米的小芯片介绍道:“我们正在建设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体,未来将打造集研发、检测和现代制造为一体的新能源智能电控制造基地。”
据悉,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已先后引进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行业高端人才160多人,组建创新服务团队30多个,建立了谭建荣院士工作站,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龙泉以汽车空调产业为主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亿元,同比增长14.52%。
龙泉城北安清山麓烈士陵园,粟裕的部分骨灰陪伴着牺牲在龙泉山水间的挺进师战友。与之遥遥相对的是正在建设中的龙泉火车站。这个衢宁铁路上的县级站,被当地政府预留了远景规划中温武铁路、杭金松龙铁路的空间,目标直指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浙闽边界铁路枢纽,它将是龙泉未来加速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帆 郑欣慰 通讯员 潘枫)80多年前,粟裕和刘英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编成的挺进师,翻越仙霞岭从福建突入浙江,在浙闽交界的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打响了入浙第一枪,并在浙西南万山丛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里,挺进师经历了太多危急时刻,入浙时的数百干部战士,很多牺牲于此,包括浙西南特委的四任书记。但浙西南人民的支持,让挺进师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经过三年游击战的磨练,当粟裕走出大山,走向抗日疆场和解放战场,他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如今,粟裕和挺进师先辈们面对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壮举,已升华成“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着龙泉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育山林吃上红色旅游饭
寻访龙泉老区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住龙镇。这里是粟裕、刘英开辟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84年前,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泉素有“浙江林海”之称,住龙一带山林茂密。40多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时,依靠“木头经济”,住龙成为浙江首批农民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镇。
“改革开放前,住龙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山沟。改革开放后,住龙人通过砍树卖木材迅速致富,那时,洗衣机、冰箱、彩电就已经成了住龙每家每户的标配。”西井村村委会主任范启发说。
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木头经济”衰退,滥砍滥伐带来的恶果显现。汛期原本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还有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交通。
“不能肆无忌惮地砍树了!”住龙人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住龙人放下斧头封山育林,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上山砍树不仅要受林业部门处罚,还得在村里公开检讨。”范启发告诉记者。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后,美丽的住龙回来了。如今,住龙的森林覆盖率在93%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以上。市里还改造提升了通往住龙的省道,把住龙到龙泉市区的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走进住龙镇政府所在地住溪村,三四百米的狭长老街入口门楼上书“红军街”。在红军街上,我们偶遇69岁的邹敏言,他和老伙计在横穿小镇的住溪上撑观光木排。“当年父辈们用木排载着挺进师顺流而下,飞夺遂昌王村口;如今我在家门口撑木排,让人看看住龙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着干群积极践行“丽水之干”。住龙镇镇长张震介绍,当地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党史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挖掘抢救红色资料,提出革命遗址保护修复意见计划等。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龙泉市已投入600多万元修复了43处重点遗址。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苏醒”,并入围“国家红色经典景区项目”。
碧龙村头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革命英烈千秋”几个大字,这是浙江省第一座村级烈士陵园,安葬着12名烈士。村支书杨洪春告诉我们,为传承英烈精神,过去37年间,他整理史料,考证英烈事迹,修成红色村志。
挖掘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造就了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诞生了浙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廖氏祠堂里,我们碰到云和县统计局的党员们来重温入党誓词。“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有。”张震说:“越来越多的人来小镇红色研学,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追寻初心。”
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的经济发展。2018年,住龙镇共接待各类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游收入达1600万余元,同比增长超56%。
从“伐木致富”到“封山育林”再到红绿融合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变化的背后是住龙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把握和践行。范启发所在的西井村就是个范例。这里曾是中共浙西南特委机关驻地,如今正致力把传统养蜂业发扬光大。今年3月,范启发赴京参加 “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颁奖,上榜的全国103个村庄中,西井是丽水全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8月9日,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小镇项目在住龙擂鼓山开工,这个投资6.92亿元的小镇将按“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建设,涉及红色产业培育、红色研学疗养、红色文化弘扬、红色遗址修复、区域路网改建、绿道提升改造、美丽河道治理、景区达标工程等11个项目,力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云、水、窑”赓续文脉促发展
如何避免同质化红色旅游,并让红色文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是个不小的难题。宝溪乡用“云、水、窑”给出了答案。
所谓云,是指宝溪的披云山。披云山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一山灌三江之誉,山中奇峰叠嶂、云雾缭绕、风光秀丽,更有“粟裕六进披云山”开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红色往事为之增色;
所谓水,是指披云水,它让披云山增加了一抹灵动,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饮用水品牌;
所谓窑,是指青瓷龙窑文化。龙窑是中国古老的烧窑方式,它一般依山就坡而建,因斜卧似龙而得名。在宝溪乡溪头村,保留至今的龙窑有七座,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开始,溪头村每月举办一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也因此成了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云、水、窑”让宝溪的发展充满活力。走进宝溪乡,枪声已然远去,流水依旧潺潺。
溪右是溪头村。曾经,挺进师在这里打响入浙第一枪。如今,这里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不过千余人口的古村,去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村支书曾志华还成了丽水市农家乐民宿专家库的首席专家,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溪左则是15座形态各异的现代竹建筑,它们由来自中、美、德、意等8国的11位建筑师设计,是2016年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展馆。如今这里已改造成度假酒店、艺术馆、会议中心等。
横越宝溪、连接左右两岸古村和竹建筑的石拱桥上,呈螺旋形的装饰门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同行的乡干部林琪说,这是上海策展人、设计师葛千涛为双年展设计的,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美感,因为形似DNA,也隐喻着文化基因的交流、传递和传承。“同时,也象征着我们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迎接四方宾客的桥梁。”林琪说。
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在宝溪和谐共生。2016年,宝溪乡被省委党校授予浙江省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
破瓶颈再造发展新优势
8月19日,经过1217天的连续奋战,衢宁铁路浙江段最后一座隧道——近14公里长的龙泉安民隧道顺利贯通,为2020年衢宁铁路通车打下基础。不久的将来,龙泉将通上火车,搭上全国铁路大网。
龙泉偏居浙西南边陲,拥有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是名副其实的浙江之巅,也是浙江最偏远的县级市。在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无疑是红军挺进师发展壮大的好地方,但在和平发展的当下,这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却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些年,在省市的帮助下,龙泉一直努力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丽龙、龙浦、龙庆高速相继通车,龙泉已成两条浙闽省际高速通道的汇聚点;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从市区到乡村的路网也在持续更新中;天然气管网、河道整治建设也在全面铺开。
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回乡投资、兴业。多年在外打拼的住龙人周志康,回乡办起娃娃鱼仿生态养殖基地后,又流转了1300亩山地,引进26个不同品种的樱花,着手建设樱花景观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好了,进出方便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可以大胆做起来了。”周志康说。
各种吸引人才、资金的政策也纷纷出台。为了让乡贤大展拳脚推动乡村振兴,今年3月,龙泉市委统战部和龙泉农商银行联合推出授信8亿元的“乡贤贷”贷款产品,为当地19个乡镇(街道)的1400多位乡贤联谊会会员量身定制,提供贷款优先、服务优良、利率优惠的“三优”政策。
无工不富,但地处三江之源的龙泉,发展工业受制的环境因素颇多。
改革开放后,由龙泉农民“跑五金”发展而来的汽车空调产业,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呵护下正转型绿色环保大产业,超越青瓷和龙泉宝剑,成为龙泉最大的产业,从业人员已超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龙泉市郊的浙江毅力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的全无尘无噪车间,我们看到,多路调速电阻、有刷风机调速模块、无刷风机调速模块、智能压力传感器、来料预处理和终端检测等5条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新能源汽车空调电子模块等是我们研发的重点。”董事长黄忠毅拿起一块约4平方厘米的小芯片介绍道:“我们正在建设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体,未来将打造集研发、检测和现代制造为一体的新能源智能电控制造基地。”
据悉,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已先后引进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行业高端人才160多人,组建创新服务团队30多个,建立了谭建荣院士工作站,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龙泉以汽车空调产业为主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亿元,同比增长14.52%。
龙泉城北安清山麓烈士陵园,粟裕的部分骨灰陪伴着牺牲在龙泉山水间的挺进师战友。与之遥遥相对的是正在建设中的龙泉火车站。这个衢宁铁路上的县级站,被当地政府预留了远景规划中温武铁路、杭金松龙铁路的空间,目标直指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浙闽边界铁路枢纽,它将是龙泉未来加速发展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