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近一半,资源产出率提高近3倍……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成绩,经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复核,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排名第一。
“作为化工企业占半数以上的园区,能够在全国大考中脱颖而出,主要是我们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模式。”园区管委会经发部部长徐建勇说,园区近年来通过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吃干榨净
去年工业增加值80多亿元
行走在园区,管廊纵横交错。“别小看它们,这些管廊就像我们产业循环的血管。”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昌信介绍,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氯化氢。氯化氢具有腐蚀性,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现在它成了园区另外一家公司的原材料,被‘吃干榨净’。”
“氯化氢是我们一个项目的生产原料,通过园区内的管道即可直接运输过来,每年可为我们节约近700万元原料成本。”豪邦化工有限公司是落户园区不久的一家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华章坦言,企业落户该园区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这项资源。该项目投产后,至今已新增产值3.3亿元,消耗2.95万吨氯化氢气体。
副产物用起来就是原料,没用起来就是垃圾。如何让垃圾变为原料?园区在产业链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在引进重大项目过程中,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园区演绎了“垃圾淘宝”的传奇。
如今,衢州高新区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形成了氟、硅、钴为代表的多个新材料产业集群。据统计,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到94%,201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0.83亿元。
吃少产多
资源产出率提高了286%
走进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车间,虽然各条流水线马力全开,但产品仍供不应求。“今年企业订单不断,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公司副总经理杨庆红表示,公司运用新技术节能降耗、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化工生产企业主要热源为蒸汽。杨庆红算了一笔账,“公司采用一项新型的‘二甲浓酸水解节能改造技术’后,每年仅节约蒸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超1000万元。”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中天氟硅自行研发的一种技术,实现了酸中硅氧烷的有效回收和盐酸的高附加值利用。高效提升了副产物的回收及生产效率,更满足了市场对绿色化产品的需求,有力推动了有机硅产业链的技术进步。该项目投产3年来,有效解决了原装置的“三废”问题,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公司也成为全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首批试点单位。
园区一批龙头企业还主动转型,技改创新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引擎。巨化集团有限公司氯碱新材料事业部潜心研制生产聚偏二氯乙烯,这种用在双汇、金锣等知名火腿肠上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现在产品反向出口日本、欧美,产能居国内第一。
相关数据显示,通过技术创新,园区资源产出率提高了286%,2018年全年实现产值372.9亿元。
无处遁逃
污染物排放24小时监控
在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记者发现园区所有企业外墙处都有一个由铁栅栏拦着的排水口。排水口正前方竖着绿色的标识牌,上面标明外排水的种类、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标识牌底部注明了企业联系电话和公众举报电话。
“这是企业的阳光排口,便于公众监督企业排水水质。”衢州市环保局绿色产业集聚区分局副局长徐根福介绍,园区所有化工企业的生产废水,经企业预处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出;企业雨水及清水排入园区沙溪沟和大排渠,最终汇入江山港。
为加强环境监管,衢州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打造了一个全域覆盖、全天候监控的智慧环保“天眼体系”。园区的主要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全部纳入天眼体系的监控范围。在衢州市智慧环保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园区相关排放口监控录像和实时数据以及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危废单位车辆运输轨迹,都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有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系统,哪里有违法违规排放污染源、污染物,我们一目了然。”徐根福说。
对园区环境的监督管理,既要守好防线,也要把好入口关。园区到底该集聚什么产业?哪些项目可以进来?从拣到筐里都是菜,到精挑细选高质量发展,能否循环发展成为入园的决定性要素。
“我们引进浙江森日有机硅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园区后,其主要原料可实现就地配套供应,如DMC由中天氟硅公司提供、白炭黑由富士特公司提供、硅氮烷由硕而博公司提供、高含氢硅油由建橙有机硅公司提供等,不仅可有效降低公司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带动园区内有机硅上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徐建勇说,如今循环发展已形成共识。园区严把项目落地关,限制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近年来,园区否决高耗能、高排放、低端化项目20多个,拒绝低效益投资超60亿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近一半,资源产出率提高近3倍……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成绩,经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复核,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排名第一。
“作为化工企业占半数以上的园区,能够在全国大考中脱颖而出,主要是我们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模式。”园区管委会经发部部长徐建勇说,园区近年来通过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吃干榨净
去年工业增加值80多亿元
行走在园区,管廊纵横交错。“别小看它们,这些管廊就像我们产业循环的血管。”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昌信介绍,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氯化氢。氯化氢具有腐蚀性,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现在它成了园区另外一家公司的原材料,被‘吃干榨净’。”
“氯化氢是我们一个项目的生产原料,通过园区内的管道即可直接运输过来,每年可为我们节约近700万元原料成本。”豪邦化工有限公司是落户园区不久的一家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华章坦言,企业落户该园区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这项资源。该项目投产后,至今已新增产值3.3亿元,消耗2.95万吨氯化氢气体。
副产物用起来就是原料,没用起来就是垃圾。如何让垃圾变为原料?园区在产业链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在引进重大项目过程中,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园区演绎了“垃圾淘宝”的传奇。
如今,衢州高新区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形成了氟、硅、钴为代表的多个新材料产业集群。据统计,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到94%,201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0.83亿元。
吃少产多
资源产出率提高了286%
走进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车间,虽然各条流水线马力全开,但产品仍供不应求。“今年企业订单不断,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公司副总经理杨庆红表示,公司运用新技术节能降耗、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化工生产企业主要热源为蒸汽。杨庆红算了一笔账,“公司采用一项新型的‘二甲浓酸水解节能改造技术’后,每年仅节约蒸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超1000万元。”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中天氟硅自行研发的一种技术,实现了酸中硅氧烷的有效回收和盐酸的高附加值利用。高效提升了副产物的回收及生产效率,更满足了市场对绿色化产品的需求,有力推动了有机硅产业链的技术进步。该项目投产3年来,有效解决了原装置的“三废”问题,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公司也成为全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首批试点单位。
园区一批龙头企业还主动转型,技改创新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引擎。巨化集团有限公司氯碱新材料事业部潜心研制生产聚偏二氯乙烯,这种用在双汇、金锣等知名火腿肠上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现在产品反向出口日本、欧美,产能居国内第一。
相关数据显示,通过技术创新,园区资源产出率提高了286%,2018年全年实现产值372.9亿元。
无处遁逃
污染物排放24小时监控
在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记者发现园区所有企业外墙处都有一个由铁栅栏拦着的排水口。排水口正前方竖着绿色的标识牌,上面标明外排水的种类、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标识牌底部注明了企业联系电话和公众举报电话。
“这是企业的阳光排口,便于公众监督企业排水水质。”衢州市环保局绿色产业集聚区分局副局长徐根福介绍,园区所有化工企业的生产废水,经企业预处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出;企业雨水及清水排入园区沙溪沟和大排渠,最终汇入江山港。
为加强环境监管,衢州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打造了一个全域覆盖、全天候监控的智慧环保“天眼体系”。园区的主要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全部纳入天眼体系的监控范围。在衢州市智慧环保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园区相关排放口监控录像和实时数据以及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危废单位车辆运输轨迹,都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有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系统,哪里有违法违规排放污染源、污染物,我们一目了然。”徐根福说。
对园区环境的监督管理,既要守好防线,也要把好入口关。园区到底该集聚什么产业?哪些项目可以进来?从拣到筐里都是菜,到精挑细选高质量发展,能否循环发展成为入园的决定性要素。
“我们引进浙江森日有机硅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园区后,其主要原料可实现就地配套供应,如DMC由中天氟硅公司提供、白炭黑由富士特公司提供、硅氮烷由硕而博公司提供、高含氢硅油由建橙有机硅公司提供等,不仅可有效降低公司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带动园区内有机硅上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徐建勇说,如今循环发展已形成共识。园区严把项目落地关,限制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近年来,园区否决高耗能、高排放、低端化项目20多个,拒绝低效益投资超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