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展绮莲栽,二十年间两度开……” 4月16日上午,衢州市文化馆“一家子”艺术档案展现场,73岁的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叶裕龙一气呵成,在留言本上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20年前,‘一家子’在市文化馆办展,我作为观展者,在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个画面被‘一家子’保存下来,放进了家族档案里。没想到,今天我故地重游,再看‘一家子’新展。”
老照片忠实地记录着过往,令人感叹20年岁月匆匆,而今时今日展览上人头攒动的情形,也与叶裕龙记忆中的1998年夏天重合,“当时也是那么多人来看展,一群一群地来,欣赏之余不由交口称赞,这一家子不简单!”这不简单的“一家子”,从江山十八曲巷而来。自先辈祝维良以来,祖孙四代琴棋书画、诗文篆刻各擅胜场,尤其酷爱美术,以祝朋常、祝渭洋、祝鹏杭、祝鹏村、祝亚英、祝瑜英等祝氏六兄妹为核心,涌现出祝铮鸣、祝平凡、程犁、程沙等一批新生代学院派书画家和雕塑家,形成了家族式艺术团体。蔚为大观背后的成因,更耐人追寻。
追求艺术, 是家族的一缕精神血脉
在衢州市文化馆展厅一头,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将祝氏“一家子”风雨八十年的家族简史娓娓道来。
“一家子”的第一代祝维良出身于书香门第,爱读书,爱画画。他的妻子毛鹤仙,聪明伶俐,端庄大方,夫妻鹣鲽情深。因追求艺术,祝维良曾订阅大量文艺书刊,购买了一大批世界名画和各种艺术图片,家中一应绘画用品也添置齐全,时常笔墨飘香。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52年,刚满37岁的毛鹤仙因病逝世,祝维良独自扛起养育6个孩子的重任。
“宽厚谨慎做人,勤奋踏实做事,学而不倦求新。”这是祝维良对孩子们的教诲。他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他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和艺术的种子。
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到《新观察》《旅行家》等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画册,祝维良的书箱一直是6个孩子眼中的“百宝箱”。老大祝朋常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临摹箱子里的《芥子园画谱》,画得像模像样后,他又成了弟弟妹妹们的“小老师”。在大哥的带领和影响下,众弟妹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兄妹间经常切磋画技,以期互相提高。
“早年家中贫病交加,艺术就像生活中的一扇天窗,让我们感受阳光雨露。” 1964年,二哥祝渭洋与妹妹祝瑜英一道下放江山市峡口镇王村,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对于这家人而言,艺术,如同饥饿之时的丰盛大餐,寒冬腊月里的暖被皮裘,苦闷寂寞时的良师益友。
时移岁迁,祝氏“一家子”在琴棋书画、诗文篆刻诸多领域辛勤探索,亦各有所得。每年夏天,这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在艺术上的长进收获。1998年,他们把聚会定在了衢州,举办“一家子”美术作品展,引起轰动。
当时,《衢州日报》这样报道:“平凡的这一家子人,没有大师,也从不以‘家’自居,他们的追求是一致的。”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这家人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支撑着他们走过蔓草荒芜的岁月,直至繁花盛开。
代代传承,
雏凤清于老凤声
“20年后,我们办这个画展,是一种感恩。”在“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开幕式上,祝家小女儿、衢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三衢古琴社原社长祝瑜英女士说。去年,祝氏“一家子”相聚时,商量出一本家庭成员的艺术作品集:《十八曲弄人家——记“一家子”艺术的传承和探索》(暂定名),主题就是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感恩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厚爱。”为此,“一家子”微信群里有了一则通知。这则通知从亲人圈传到朋友圈,又从朋友圈传到熟悉不熟悉的人群。
“有不少人还记得1998年的展览,建议我们在作品集出版前办个书画展,让大家能先睹为快。”每每翻看20年前的那本展览留言册,祝瑜英亦是百感交集。就这样,举办“一家子”艺术档案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漫步于衢州市文化馆展厅,200余件展品包含了祝氏一家的各类美术作品档案、琴棋书画活动情况,和众小辈学习实践记录等图文资料。前来观展的美术教师陈方群忍不住感叹:“这不仅是‘一家子’对艺术的追求史,丰富的展览品类也让人回顾了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
20年前,“一家子”16人参展,其作品多而富有特色;20年后,“一家子”再次踏进衢州市文化馆办展,此时,参展者已达30余人。“一家子”儿(媳)女(婿)19人,以书画为职业的就有15人之多。其中,不少人已在浙江省乃至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表现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态势。
“每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各自的艺术风格也就不一样。”在衢籍书画家梅谷民看来,祝家小字辈于美好的艺术氛围中长大,在风清气正的教育中成长。行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已经融入了现代思考、域外风情和时尚元素,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览末端一小方天地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祝氏第四代参展者只有一个家族位置,这里没有呈现个人作品。据说,这是祝家长辈们的决定——以此敦促小辈,更好地传承尚善、勤学、坚韧、敢创的家风。
走近“一家子”,
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
“震撼,感动,也觉得欣喜,衢州有这样的‘一家子’。”观展后,衢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蓝兴龙立即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大家子几十年来都在追梦、圆梦的路上,长辈带着小辈,艺术传承绵延不绝。可以说,这样的‘一家子’在全省、全国都是凤毛麟角。”
正因为凤毛麟角,更引人注目。在1998年的展览上,就已经出现了一家子看“一家子”、一班子看“一家子”的场面。20年后,“一家子”的魅力更盛。有人认为,是“一家子”追求生活艺术化的态度吸引着人们。 “一家子”的艺术探索和追求,鼓足了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让人们看到在平凡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榜样。
“祝氏‘一家人’的家风家训和传承,亦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真实写照。如何更好地给衢州古城培根铸魂?‘一家子’档案展就是最好的注解、最鲜活的例子。”在“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座谈会上,衢州市文联主席郑奇平由衷赞叹:“走近‘一家子’,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样的‘一家子’,多几家才好!”
展览举办得非常成功。衢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不少人参加了开幕式,当晚就带着家人,再一次走进展厅。
“一家子展绮莲栽,二十年间两度开……” 4月16日上午,衢州市文化馆“一家子”艺术档案展现场,73岁的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叶裕龙一气呵成,在留言本上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20年前,‘一家子’在市文化馆办展,我作为观展者,在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个画面被‘一家子’保存下来,放进了家族档案里。没想到,今天我故地重游,再看‘一家子’新展。”
老照片忠实地记录着过往,令人感叹20年岁月匆匆,而今时今日展览上人头攒动的情形,也与叶裕龙记忆中的1998年夏天重合,“当时也是那么多人来看展,一群一群地来,欣赏之余不由交口称赞,这一家子不简单!”这不简单的“一家子”,从江山十八曲巷而来。自先辈祝维良以来,祖孙四代琴棋书画、诗文篆刻各擅胜场,尤其酷爱美术,以祝朋常、祝渭洋、祝鹏杭、祝鹏村、祝亚英、祝瑜英等祝氏六兄妹为核心,涌现出祝铮鸣、祝平凡、程犁、程沙等一批新生代学院派书画家和雕塑家,形成了家族式艺术团体。蔚为大观背后的成因,更耐人追寻。
追求艺术, 是家族的一缕精神血脉
在衢州市文化馆展厅一头,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将祝氏“一家子”风雨八十年的家族简史娓娓道来。
“一家子”的第一代祝维良出身于书香门第,爱读书,爱画画。他的妻子毛鹤仙,聪明伶俐,端庄大方,夫妻鹣鲽情深。因追求艺术,祝维良曾订阅大量文艺书刊,购买了一大批世界名画和各种艺术图片,家中一应绘画用品也添置齐全,时常笔墨飘香。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52年,刚满37岁的毛鹤仙因病逝世,祝维良独自扛起养育6个孩子的重任。
“宽厚谨慎做人,勤奋踏实做事,学而不倦求新。”这是祝维良对孩子们的教诲。他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他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和艺术的种子。
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到《新观察》《旅行家》等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画册,祝维良的书箱一直是6个孩子眼中的“百宝箱”。老大祝朋常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临摹箱子里的《芥子园画谱》,画得像模像样后,他又成了弟弟妹妹们的“小老师”。在大哥的带领和影响下,众弟妹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兄妹间经常切磋画技,以期互相提高。
“早年家中贫病交加,艺术就像生活中的一扇天窗,让我们感受阳光雨露。” 1964年,二哥祝渭洋与妹妹祝瑜英一道下放江山市峡口镇王村,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对于这家人而言,艺术,如同饥饿之时的丰盛大餐,寒冬腊月里的暖被皮裘,苦闷寂寞时的良师益友。
时移岁迁,祝氏“一家子”在琴棋书画、诗文篆刻诸多领域辛勤探索,亦各有所得。每年夏天,这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在艺术上的长进收获。1998年,他们把聚会定在了衢州,举办“一家子”美术作品展,引起轰动。
当时,《衢州日报》这样报道:“平凡的这一家子人,没有大师,也从不以‘家’自居,他们的追求是一致的。”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这家人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支撑着他们走过蔓草荒芜的岁月,直至繁花盛开。
代代传承,
雏凤清于老凤声
“20年后,我们办这个画展,是一种感恩。”在“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开幕式上,祝家小女儿、衢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三衢古琴社原社长祝瑜英女士说。去年,祝氏“一家子”相聚时,商量出一本家庭成员的艺术作品集:《十八曲弄人家——记“一家子”艺术的传承和探索》(暂定名),主题就是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感恩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厚爱。”为此,“一家子”微信群里有了一则通知。这则通知从亲人圈传到朋友圈,又从朋友圈传到熟悉不熟悉的人群。
“有不少人还记得1998年的展览,建议我们在作品集出版前办个书画展,让大家能先睹为快。”每每翻看20年前的那本展览留言册,祝瑜英亦是百感交集。就这样,举办“一家子”艺术档案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漫步于衢州市文化馆展厅,200余件展品包含了祝氏一家的各类美术作品档案、琴棋书画活动情况,和众小辈学习实践记录等图文资料。前来观展的美术教师陈方群忍不住感叹:“这不仅是‘一家子’对艺术的追求史,丰富的展览品类也让人回顾了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
20年前,“一家子”16人参展,其作品多而富有特色;20年后,“一家子”再次踏进衢州市文化馆办展,此时,参展者已达30余人。“一家子”儿(媳)女(婿)19人,以书画为职业的就有15人之多。其中,不少人已在浙江省乃至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表现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态势。
“每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各自的艺术风格也就不一样。”在衢籍书画家梅谷民看来,祝家小字辈于美好的艺术氛围中长大,在风清气正的教育中成长。行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已经融入了现代思考、域外风情和时尚元素,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览末端一小方天地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祝氏第四代参展者只有一个家族位置,这里没有呈现个人作品。据说,这是祝家长辈们的决定——以此敦促小辈,更好地传承尚善、勤学、坚韧、敢创的家风。
走近“一家子”,
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
“震撼,感动,也觉得欣喜,衢州有这样的‘一家子’。”观展后,衢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蓝兴龙立即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大家子几十年来都在追梦、圆梦的路上,长辈带着小辈,艺术传承绵延不绝。可以说,这样的‘一家子’在全省、全国都是凤毛麟角。”
正因为凤毛麟角,更引人注目。在1998年的展览上,就已经出现了一家子看“一家子”、一班子看“一家子”的场面。20年后,“一家子”的魅力更盛。有人认为,是“一家子”追求生活艺术化的态度吸引着人们。 “一家子”的艺术探索和追求,鼓足了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让人们看到在平凡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榜样。
“祝氏‘一家人’的家风家训和传承,亦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真实写照。如何更好地给衢州古城培根铸魂?‘一家子’档案展就是最好的注解、最鲜活的例子。”在“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座谈会上,衢州市文联主席郑奇平由衷赞叹:“走近‘一家子’,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样的‘一家子’,多几家才好!”
展览举办得非常成功。衢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不少人参加了开幕式,当晚就带着家人,再一次走进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