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来社区 衢州“样板房”
未来社区、未来产业、未来小镇、未来城市,产城人文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融合革命,更为基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未来新可能”,令人期待,让人憧憬。牢牢把握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方案”这一窗口期和机遇期,打造未来社区的衢州“样板”要在“生态思维”理念上着力突出“四化”。
突出人本化。未来社区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等各种因素,注重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让“人气、社会、产业、文化”等功能深度融合。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社区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交通、创业、能源等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把社区建成“自然的社区、成长的社区、心灵的社区”。
突出智慧化。未来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智慧化,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网络通信、智能家电、智慧物业、社交服务、智能治理、装配式建筑等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应用,打通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解决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社区与居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水平。
突出低碳化。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本底,充分运用环保生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科技,倡导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未来社区建设成为低碳甚至零碳社区。“进,则城市配套完善创业无忧;出,则乡土田园气息回归自然”。以田园栖息、绿色低碳、自在生活式的未来社区吸引各类人才。
突出一体化。未来社区是一个城市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它的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动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政府要搞好未来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企业要瞄准未来社区前沿领域,大力推广智慧化和低碳化生产技术应用;大专院校要加大对未来社区的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培养相关方面的实用人才;社区居民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未来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导向,提供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综合配套服务。
市水利局郑骞
守住本色 擦亮品牌
衢州的未来社区不能脱离本色和放弃品牌,这个本色即大花园的核心景区,这个品牌即千年儒学有礼城。我们花了大气力树立的这两面旗帜是衢州的优势、长板和标识。因此,我心中的未来社区应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面子就是未来社区周边的景观和业态配套,也就是,出则乡土气息回归自然。景观上可以“游湖、亲水、现绿、赏花”。老城区景观上要突出“精致灵动”,可以抓住古城双修和危房改造的机遇,对开发进行管控,待机场搬迁后,立即实施引水入城,贯通护城河,乌溪江的一类水流在千年历史古城的大街小巷,给南孔古城注入活力,让儒学文化焕发生机;西区新城景观上要突出“通透留白”,以滨水景观带,严家淤活力岛,鹿鸣山公园,西区草坪公园为核心,带动社区周边的景观环境大提升,用通透的视线和留白的静谧给智慧幸福的城市新区增添现代感和未来感。而在业态的配套上,我认为要抓住一个“土”字,不是“土气”的土,而是“土著”的土,也就是书记说的“三味”,能够吸引人,留住人,让人逛了就很想住,住了就不想走。
而里子就是未来社区的内在功能。我认为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中,人本化是根本。社区是用来住的,居民是社区的主人。重点要在“教育”和“养老”板块谋深谋细。当今社区,家里常住的不是孩子就是带孩子的老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农村,城市其实也一样。未来社区的数字化、智能化都是手段,但要让住在社区里的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就要抓住主要矛盾,为孩子和老人提供教育和养老无忧的配套服务,只有学有其所,老有所养,才能让家长放心、愿意和乐意把孩子和老人留在未来社区。
同时,我想未来社区一定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完善:首先,用通讯平台打通邻里壁垒。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小区业主群,在微信还不流行的时候,同一幢楼的邻居都不知其名,有了业主微信群等现代通讯平台后就有了朋友圈,沟通多了,矛盾就少了;其次,用科技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停车难是每一个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APP,它可以显示每个住户的车位状态,只要车位暂时不用,通过户主标识,便可作为整个社区的共享资源,有偿提供给有车位需求的其他把住户,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尺度统筹和共享社区资源,还能为提供短期租赁的住户带来收益,或许可有效缓解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再次,用基层党建提升社区治理。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社区问题就是住户和物业的问题。由于双方角色不同、立场不同、需求不同,天生矛盾就十分突出。而社区由于其住户的复杂性,住房的封闭性,往往党建工作在宣传和推进上倒不如农村。我想未来社区要改变住户与物业间的对立现状,一定要走社区党建治理深化这条路,有了社区党员这帮“老娘舅”,未来社区的居民一定可以住得舒适、舒服、舒心。
●绿色产业集聚区陆诚孝:个人认为“未来社区”的建设,首先是民生工程,其次才是创新工程。要以人为本。未来怎么发展,围绕的核心是“人”,是人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响应,才会有发展。所以,“未来社区”的发展与建设应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彰显人性化,让社区与人协调发展。注重人性化服务和人性化氛围塑造,比如要营造“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
要智能智慧。目前我们生活的小区都普遍存在着停车难、无电梯、管网设施老化、物业管理难等问题。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将网络通信、智能家电、家庭安防、物业服务、社交服务、增值服务等融为一体,解决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快社区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向智慧化转型。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根本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要低碳环保。“低碳”这个词已经提出好些年了,是未来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社区”建设从设计、改造提升开始就要注重节能环保,彰显低碳化。以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建筑的低碳化,做到节能、环保、可持续。
要百花齐放。“未来社区”建设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要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化。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是为了让我们打开眼界、拓宽思路,然后根据自己辖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建设。决不能照搬照抄,千遍一律。就目前我区的实际情况,应该充分结合旧住宅区改造提升,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让“人气、社会、产业、文化”等功能深度融合,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导向,提供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综合配套服务。
●绿色产业集聚区投促部肖蕾:未来社区建设是带动大产业的平台,必须做好精准盯引的准备。驱动大投资、带动大产业是未来社区建设其中两大红利,九大场景的创新构建必然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互联、交通设备等新兴产业提供巨大体量的需求平台,政府的引领推进、政策支持以及项目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复制推广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井喷,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导向,做好产业上下游配套,紧盯招引信息,提升服务水平,一定要抓住这次产业招引的机遇。
改善人居环境是人才招引的重要抓手。未来社区的建设其中一个意图就是为世界性高端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是人才招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从日常工作看,园区内企业高管特别是外籍高管人居环境对招商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园区应该按未来社区的要求推进人才公寓的建设和提升,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用未来社区建设的要求优化园区产城融合。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来要求整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更新改造区块可以争取未来社区试点,通过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9大场景植入,彻底改变园区原有的生活品质理念,全方位提升园区软实力,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市委办徐孟飞:个人认为,未来社区的雏形应该是这样的:未来社区应该是红色的——和谐社区。党建依然是未来社区管理的主旋律,在未来社区的管理中也必然是党建统领。要深化推进红色物业联盟,带动社区规范化志愿服务管理、社区内部结对帮扶机制以及各种便民服务“零距离”。同时,要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深度融入未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提升社区开放包容水平,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居民和谐共融。
未来社区应该是蓝色的——智慧社区。当前,衢州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彰显智慧化。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搭载,加快社区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家具配置推广,推动社区智慧化。
未来社区应该是绿色的——生态社区。未来社区必然是一个生态的社区,社区植被覆盖率、垃圾可循环利用率、排污循环化率都是要求高标准的。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全域景观化引领,开展“微绿地”建设,楼宇建筑要注重节能环保,应该是立体连环、立体绿化的,实现生态化、低碳化的理念。同时,无人能真正预见未来,但未来社区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社区,因此未来社区的规划要保持弹性,多进行空间留白。
●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办余芳:“未来社区”创建需依靠人口数量、质量的提升:区域要发展,人是关键。要通过吸引各类人才,激发集聚区的活力。有人来,经济才会活,经济活了,来的人就更多了。因此要在吸引人、培养人、锻炼人、造就人上下功夫,依靠人才集聚助推区域发展。
“未来社区”创建需依靠园区各项设施配套完善:在构建集聚区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域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在规划中可考虑就业和居住功能的混合,可以在社区的周边布局一定比例的就业用地,主要包括商业、商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并在临近公交站点、公共活动中心周围集中安排就业空间,避免社区功能过于单一;提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人才公寓、工作宿舍等多样化选择,满足中、低收入及外来人群居住需求;在商务区、科技园区、产业社区等,建议留出更多的租赁房,方便在这里工作的人能就近居住;老年公寓可零散地分布在一般社区中,方便家人间相互照顾;新建住宅需充分考虑人行需求,控制街坊尺度,创造活力街界面,找回走街串巷的感觉。
“未来社区”创建还可以从文化上做文章。文化也是生产力,要用文化产业来推动文化事业。深度挖掘我区工业文化特色,并发展为实体经济,同时结合眼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集聚区的乡村文化。个人感觉“乡村振兴”与“未来社区”可以有机融合。
●绿色产业集聚区黄家街道叶君:未来已来,振兴可期,集聚区一线村社如何更好承接“未来社区”这一创新理念,我认为仍应继续打好“党建+治理”这一王牌,抓好基层的“三个治”(选人善治、因人施治、创新巧治),打造精细化的治理模式,夯实“未来社区”的治理基础:
选人善治。选好当家人,发挥集聚区村社“依城傍企”的区位优势,用能人治村、聘能人理社,充分发挥村社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党建统领”的总框架,列出辖区内的乡贤、能人、杰出业主的名单,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用好各村社的乡贤议政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各类治理载体,将有能力、有时间、愿付出的乡土人才团结到治村(社)团队的周围。同时,强化阳光村社建设,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让党员业主代表“先知道、先讨论”,用党纪法规约束村社两委干部的言行,促进其在阳光下依法干事。
因人施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基层精细化智力的构建当中,一方面,以“眼睛朝下”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云服务、新技术的前沿推动作用,丰富完善“集聚通”等功能软件效能,针对村社的不同群体寻找靶向民意基准点,通过党员联系户、到群众家中坐一坐、面对面沟通等有效途径,全面推行以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声回应为主的精细化收集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作用,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通过走访上门听民意、“小板凳”上解心结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让法治德治相结合成为主旋律。
创新巧治。治理不能仅仅只是政府的一家之言,在未来社区理念落地的关键时点上,可依托集聚区两新企业党组织众多、党建基础扎实的有利条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社实施、群众得益的精细化治理体系,促使每个涉及村社都能够在村社企业和谐共赢、邻里相亲、互惠互利、文明有礼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共同的可持续的理念认识,打造企业的发展惠及周边群众,社区的进步为企业提供细分服务的双赢状态,将浩荡儒风引入园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能透露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文化气息。
整理: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陈啸 叶颖 姜闪闪
打造未来社区 衢州“样板房”
未来社区、未来产业、未来小镇、未来城市,产城人文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融合革命,更为基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未来新可能”,令人期待,让人憧憬。牢牢把握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方案”这一窗口期和机遇期,打造未来社区的衢州“样板”要在“生态思维”理念上着力突出“四化”。
突出人本化。未来社区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等各种因素,注重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让“人气、社会、产业、文化”等功能深度融合。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社区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交通、创业、能源等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把社区建成“自然的社区、成长的社区、心灵的社区”。
突出智慧化。未来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智慧化,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网络通信、智能家电、智慧物业、社交服务、智能治理、装配式建筑等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应用,打通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解决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社区与居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水平。
突出低碳化。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本底,充分运用环保生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科技,倡导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未来社区建设成为低碳甚至零碳社区。“进,则城市配套完善创业无忧;出,则乡土田园气息回归自然”。以田园栖息、绿色低碳、自在生活式的未来社区吸引各类人才。
突出一体化。未来社区是一个城市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它的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动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政府要搞好未来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企业要瞄准未来社区前沿领域,大力推广智慧化和低碳化生产技术应用;大专院校要加大对未来社区的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培养相关方面的实用人才;社区居民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未来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导向,提供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综合配套服务。
市水利局郑骞
守住本色 擦亮品牌
衢州的未来社区不能脱离本色和放弃品牌,这个本色即大花园的核心景区,这个品牌即千年儒学有礼城。我们花了大气力树立的这两面旗帜是衢州的优势、长板和标识。因此,我心中的未来社区应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面子就是未来社区周边的景观和业态配套,也就是,出则乡土气息回归自然。景观上可以“游湖、亲水、现绿、赏花”。老城区景观上要突出“精致灵动”,可以抓住古城双修和危房改造的机遇,对开发进行管控,待机场搬迁后,立即实施引水入城,贯通护城河,乌溪江的一类水流在千年历史古城的大街小巷,给南孔古城注入活力,让儒学文化焕发生机;西区新城景观上要突出“通透留白”,以滨水景观带,严家淤活力岛,鹿鸣山公园,西区草坪公园为核心,带动社区周边的景观环境大提升,用通透的视线和留白的静谧给智慧幸福的城市新区增添现代感和未来感。而在业态的配套上,我认为要抓住一个“土”字,不是“土气”的土,而是“土著”的土,也就是书记说的“三味”,能够吸引人,留住人,让人逛了就很想住,住了就不想走。
而里子就是未来社区的内在功能。我认为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中,人本化是根本。社区是用来住的,居民是社区的主人。重点要在“教育”和“养老”板块谋深谋细。当今社区,家里常住的不是孩子就是带孩子的老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农村,城市其实也一样。未来社区的数字化、智能化都是手段,但要让住在社区里的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就要抓住主要矛盾,为孩子和老人提供教育和养老无忧的配套服务,只有学有其所,老有所养,才能让家长放心、愿意和乐意把孩子和老人留在未来社区。
同时,我想未来社区一定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完善:首先,用通讯平台打通邻里壁垒。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小区业主群,在微信还不流行的时候,同一幢楼的邻居都不知其名,有了业主微信群等现代通讯平台后就有了朋友圈,沟通多了,矛盾就少了;其次,用科技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停车难是每一个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APP,它可以显示每个住户的车位状态,只要车位暂时不用,通过户主标识,便可作为整个社区的共享资源,有偿提供给有车位需求的其他把住户,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尺度统筹和共享社区资源,还能为提供短期租赁的住户带来收益,或许可有效缓解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再次,用基层党建提升社区治理。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社区问题就是住户和物业的问题。由于双方角色不同、立场不同、需求不同,天生矛盾就十分突出。而社区由于其住户的复杂性,住房的封闭性,往往党建工作在宣传和推进上倒不如农村。我想未来社区要改变住户与物业间的对立现状,一定要走社区党建治理深化这条路,有了社区党员这帮“老娘舅”,未来社区的居民一定可以住得舒适、舒服、舒心。
●绿色产业集聚区陆诚孝:个人认为“未来社区”的建设,首先是民生工程,其次才是创新工程。要以人为本。未来怎么发展,围绕的核心是“人”,是人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响应,才会有发展。所以,“未来社区”的发展与建设应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彰显人性化,让社区与人协调发展。注重人性化服务和人性化氛围塑造,比如要营造“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
要智能智慧。目前我们生活的小区都普遍存在着停车难、无电梯、管网设施老化、物业管理难等问题。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将网络通信、智能家电、家庭安防、物业服务、社交服务、增值服务等融为一体,解决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快社区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向智慧化转型。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根本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要低碳环保。“低碳”这个词已经提出好些年了,是未来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社区”建设从设计、改造提升开始就要注重节能环保,彰显低碳化。以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建筑的低碳化,做到节能、环保、可持续。
要百花齐放。“未来社区”建设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要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化。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是为了让我们打开眼界、拓宽思路,然后根据自己辖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建设。决不能照搬照抄,千遍一律。就目前我区的实际情况,应该充分结合旧住宅区改造提升,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让“人气、社会、产业、文化”等功能深度融合,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导向,提供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综合配套服务。
●绿色产业集聚区投促部肖蕾:未来社区建设是带动大产业的平台,必须做好精准盯引的准备。驱动大投资、带动大产业是未来社区建设其中两大红利,九大场景的创新构建必然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互联、交通设备等新兴产业提供巨大体量的需求平台,政府的引领推进、政策支持以及项目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复制推广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井喷,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导向,做好产业上下游配套,紧盯招引信息,提升服务水平,一定要抓住这次产业招引的机遇。
改善人居环境是人才招引的重要抓手。未来社区的建设其中一个意图就是为世界性高端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是人才招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从日常工作看,园区内企业高管特别是外籍高管人居环境对招商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园区应该按未来社区的要求推进人才公寓的建设和提升,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用未来社区建设的要求优化园区产城融合。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来要求整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更新改造区块可以争取未来社区试点,通过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9大场景植入,彻底改变园区原有的生活品质理念,全方位提升园区软实力,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市委办徐孟飞:个人认为,未来社区的雏形应该是这样的:未来社区应该是红色的——和谐社区。党建依然是未来社区管理的主旋律,在未来社区的管理中也必然是党建统领。要深化推进红色物业联盟,带动社区规范化志愿服务管理、社区内部结对帮扶机制以及各种便民服务“零距离”。同时,要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深度融入未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提升社区开放包容水平,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居民和谐共融。
未来社区应该是蓝色的——智慧社区。当前,衢州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彰显智慧化。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搭载,加快社区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家具配置推广,推动社区智慧化。
未来社区应该是绿色的——生态社区。未来社区必然是一个生态的社区,社区植被覆盖率、垃圾可循环利用率、排污循环化率都是要求高标准的。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全域景观化引领,开展“微绿地”建设,楼宇建筑要注重节能环保,应该是立体连环、立体绿化的,实现生态化、低碳化的理念。同时,无人能真正预见未来,但未来社区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社区,因此未来社区的规划要保持弹性,多进行空间留白。
●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办余芳:“未来社区”创建需依靠人口数量、质量的提升:区域要发展,人是关键。要通过吸引各类人才,激发集聚区的活力。有人来,经济才会活,经济活了,来的人就更多了。因此要在吸引人、培养人、锻炼人、造就人上下功夫,依靠人才集聚助推区域发展。
“未来社区”创建需依靠园区各项设施配套完善:在构建集聚区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域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在规划中可考虑就业和居住功能的混合,可以在社区的周边布局一定比例的就业用地,主要包括商业、商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并在临近公交站点、公共活动中心周围集中安排就业空间,避免社区功能过于单一;提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人才公寓、工作宿舍等多样化选择,满足中、低收入及外来人群居住需求;在商务区、科技园区、产业社区等,建议留出更多的租赁房,方便在这里工作的人能就近居住;老年公寓可零散地分布在一般社区中,方便家人间相互照顾;新建住宅需充分考虑人行需求,控制街坊尺度,创造活力街界面,找回走街串巷的感觉。
“未来社区”创建还可以从文化上做文章。文化也是生产力,要用文化产业来推动文化事业。深度挖掘我区工业文化特色,并发展为实体经济,同时结合眼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集聚区的乡村文化。个人感觉“乡村振兴”与“未来社区”可以有机融合。
●绿色产业集聚区黄家街道叶君:未来已来,振兴可期,集聚区一线村社如何更好承接“未来社区”这一创新理念,我认为仍应继续打好“党建+治理”这一王牌,抓好基层的“三个治”(选人善治、因人施治、创新巧治),打造精细化的治理模式,夯实“未来社区”的治理基础:
选人善治。选好当家人,发挥集聚区村社“依城傍企”的区位优势,用能人治村、聘能人理社,充分发挥村社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党建统领”的总框架,列出辖区内的乡贤、能人、杰出业主的名单,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用好各村社的乡贤议政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各类治理载体,将有能力、有时间、愿付出的乡土人才团结到治村(社)团队的周围。同时,强化阳光村社建设,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让党员业主代表“先知道、先讨论”,用党纪法规约束村社两委干部的言行,促进其在阳光下依法干事。
因人施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基层精细化智力的构建当中,一方面,以“眼睛朝下”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云服务、新技术的前沿推动作用,丰富完善“集聚通”等功能软件效能,针对村社的不同群体寻找靶向民意基准点,通过党员联系户、到群众家中坐一坐、面对面沟通等有效途径,全面推行以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声回应为主的精细化收集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作用,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通过走访上门听民意、“小板凳”上解心结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让法治德治相结合成为主旋律。
创新巧治。治理不能仅仅只是政府的一家之言,在未来社区理念落地的关键时点上,可依托集聚区两新企业党组织众多、党建基础扎实的有利条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社实施、群众得益的精细化治理体系,促使每个涉及村社都能够在村社企业和谐共赢、邻里相亲、互惠互利、文明有礼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共同的可持续的理念认识,打造企业的发展惠及周边群众,社区的进步为企业提供细分服务的双赢状态,将浩荡儒风引入园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能透露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文化气息。
整理: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陈啸 叶颖 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