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道可以成就一处风景,一方水土可以润泽一方民生。从2013年提出治水造景到2016年规划串景成线,从改善环境到靠水生财,融入“多规合一”理念谋划打造的开化“百里金溪画廊”,经过五年经营,如今已成了带动开化乡村振兴的产业平台、文化载体和旅游窗口,成为衢州“大花园”建设、“两山”实践的一个独特样本。
趁着晴好的天气,选一辆轻便的自行车,沿着马金溪岸边的绿道骑行,青山如黛,绿水掩映,移步换景,经过不同的乡村节点,或游乐或歇息,惬意休闲。“百里金溪画廊”恰如其名,一个美字了得。
马金溪流经开化5个乡镇,流域内集中了全县1/3的人口、2/3的产业。随着一批因水而来、因生态而设、因旅游而建的公共设施项目先后落地马金溪两岸,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的涌入。“百里金溪画廊”成形,景色美了,业态多了,人气旺了,马金溪成了一条“掘金溪”。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亿元。
业态在融合中多元
舒缓悠扬的民乐、古色古香的建筑、精致恬静的小院, 走进位于开化马金镇茶园环抱中的茗博园,一种温馨如归的感觉扑面而来。
与其他开化茶农相似的创业经历,茗博园总经理夏菊莲从种茶卖茶起步,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百里金溪画廊’规划给我们走出传统产业的框框、拉伸产业链提供了机遇。”夏菊莲说,商机摆在面前,不抓住并融入进去就是浪费。2017年,茗博园特色餐饮正式对外营业,一炮走红。今年4月,特色民宿正式对外营业,同样一房难求。下一步,他们还要在300多亩茶园上做休闲旅游的文章,将茶室搬到茶园里去,把品茶、赏景、呼吸好空气结合起来营销。
业态在与“百里金溪画廊”规划的融合中日渐丰富,茗博园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马金溪上游的霞山村以古民居为特色。“霞山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流量相对较小,要发展还需另辟蹊径。”开化漫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超说,他们尝试重新定位霞山村旅游的特色,提出“艺术创作”和“研学基地”的思路。今年他们已先后接待了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高级中学等五批游学师生,社会反响良好。
据了解,沿着“百里金溪画廊”,开化县共规划了十个特色小镇,而差异化的产业是其中的最大亮点,串起沿岸1个5A景区、15个3A景区村、40多个滨水公园和400余家农家乐(民宿),形成了源头生态风光观赏线、乡村休闲田园风景线、漫游休憩亲水养生线等3条特色流动风景线,并以旅游产业为引领,推动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幸福产业发展,诸如花牵谷、红窑里、汉唐香府等“精品”业态不断涌现。
资源在盘整中增效
下淤村因山而美、因水而活,与其说是治水而成的一个旅游景点,不如说是资源盘整的一个亮点。
2012年,下淤村集体流转了沿马金溪边的一百多亩土地,春看油菜花,秋赏向日葵,还修建了花海游步道。两千米的水岸线,原本经常聚集一些婚纱摄影和野游烧烤者。2013年,经过一番整理后,通过村集体招标出租有序经营烧烤生意。
秀美的乡村景色和村集体的引导,拨动了下淤村人的经济头脑,村民们依托村边的马金溪,办起了农家乐,还有农户买来了自行车、游船用于出租挣钱。2015年,为了便于管理和有序经营,村集体对景区自行车和游船实现了统一招标出租。这一旅游资源的盘整,既规范了市场行为,又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3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2014年,废弃的村集体水泵房被民营资本看中,改造后变成了“汉唐香府”。
与乡村资源盘整相伴随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增强和村民收入的增加。2017年村集体仅收取的场地租金就达150万元,今年将突破180万元,村集体资产超过五千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45万元。旅游产品也不断丰富,目前已开发了水上乐园,观光自行车,汉唐香府传统五道文化体验馆等旅游产品。据统计,去年旅游营业性收入突破1000万元以上,全村目前已有民宿35家422个床位。
“只要走对了路子,荒溪滩、旧房子、河边树都可能成为一种资源,盘活了都是增收致富渠道。”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说,目前下淤村85%以上的土地已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经营,村民或在家门口打工,或经营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
下淤村是“百里金溪画廊”中实现资源有效盘整,带动村集体经济消薄和村民致富增收的代表。马金镇的姚家村、芹阳办事处的桃溪村等都在这一规划的引领下,精准地找到了各自的方位,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农民在回归中转型
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金星村28号的心渡原舍民宿,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幢破旧的民房和猪舍。古朴的照壁、蜿蜒的鱼池、温馨的茶室、原木打造的家具,考究的装饰中传递出一种宁静、儒雅的人文气息。
民宿主人、村民吴国仙告诉记者,去年,她兄妹几个共同出资300多万元,对这幢老房子进行了设计改造,今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专门聘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负责整个民宿的营销和日常管理,每天她和丈夫轮流到这里来上班。半年多时间,营业额已达六十多万元。茶几上放着一本厚厚的顾客留言簿,随手一翻,发现旅客来自杭州、上海,甚至还有来自东北的。
57岁的吴国仙开过小店打过工,种过田地撑过船,结束四处奔走的生活,如今回到村里创业,她说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当上如此优雅的老板。
下淤村村民叶生福一直在工地上开挖掘机,也曾帮亲戚打理过饭店生意。2013年,回到村里后办起了农家乐。“在我之后,农家乐一家接着一家开,现在我这个农家乐一次可供200人就餐。”叶生福说。从为别人开挖掘机,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做旅游,职业的转变,让叶生福变得信心十足。像他这样原本在外打工,近些年陆续回到村里创业的已有一百多人。
一条溪水、一条沿江而建的绿道,串起的不仅是美景,还有文化和产业,给百姓带来无限的商机,沿线的民宿、农家乐经常是一房难求、一桌难求,大量游客的到来还直接带动了沿线群众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回归经济”成为“百里金溪画廊”的又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