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首例感染者是这样确诊的 隐匿患者是这样找到的!
2020-02-01 09:21:05
来源: 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  

  鄞州人民医院里,有个特殊的病区比其他病房安静得多。

  冷冷清清的走廊隔断了窗外中心城区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8间病房目前已启用7间,几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在这里救治,其中也包括宁波最早确诊的患者。

  他们没有家人陪护,甚至也不能被探视,沟通最多的人是医护人员。

  李天鹏(化名)在这里住了近一周,他每一天都醒得很早,看着窗外渐渐亮起,外面开始有了车流的声音,然后护士进来给他量体温。7点半不到,俞万钧会推开他病房的门。

  和其几名患者一样,看到俞医生,他的心就会安定一点。

  俞万钧果然又一次给他带来了好消息:“情况已经好多了,好好休息,过两天接你出院。”

  比起刚住院的时候,李天鹏心里踏实多了。

  虽然医护人员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但他也渐渐摸清楚了: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很温柔的护士叫沈双双,那个笑起来大眼一弯,叮嘱人特别仔细的护士叫陈聪儿。

  沈双双和陈聪儿

  那个个子不高,说话很沉稳,每天一早带着一群人来查房的医生叫俞万钧,他是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整个隔离病房的主心骨。

  俞万钧

  首例确诊患者

  是基层卫生院送来的

  如果要推算确切的时间,对俞万钧来说,这一场战“疫”是从1月20日傍晚开始的。

  那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消息虽然已经铺天盖地,但大数人还沉浸在迎接新春的喜悦里。商场挤满了准备年货的人,有人归心似箭,有人憧憬着旅行。为了抗击流感病毒,俞万钧和同事们已经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一些不知情的医生正准备趁假期好好陪一陪父母。

  俞万钧心里一直有什么东西悬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早早预感到了这一个春节与往常的不同。

  从1987年浙医大毕业后,俞万钧就进入鄞州人民医院,后在第二军医大拿到了博士学位。1998年,刚满31岁的他被提拔为呼吸科主任,成为该院史上最年轻的内科主任。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9年H1N1甲流暴发以及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流感之后,50多岁的他变得非常敏感。

  2019年12月上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国内刚有报道,他就开始查找资料,随后着手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的全员培训。

  “看来,今年是过不好这个年了!”他很早就让家人做好了春节不团圆的准备。

  那个至关重要的求助电话是1月20日下午6点多打来的。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横溪分院郁波医生打电话给俞万钧:他们收到一发热咳嗽患者,X光片显示轻微炎症,除此之外别无他症。

  “但是,”郁波顿了一下,“此人有重点地区的流行病接触史,所以我们高度怀疑……”

  他没有再说下去,俞万钧知道横溪分院没有检测条件,职业敏感让他立即启动准备已久的应急预案,安排传染病专用负压车辆,直奔横溪。

  晚上9点左右,患者转运到鄞州人民医院,被安置到隔离病房。

  那时病毒的夜间检测尚未启动,俞万钧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一家检测公司,采集好标本,就马不停蹄送上门去。

  1月21日凌晨2点半,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核酸阳性。宁波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就这样确诊了!

  得到消息的时候,俞万钧既不紧张,也不忙乱,反而有一种石头终于落定的踏实。他对身边的同事笑笑:“看来,咱们又要在医院过年啦!”

  一场硬战,就从这个不眠之夜开始。

  顶住压力

  “阴性”隐匿患者被他留了四天

  一个基层卫生院能在疫情重视度远不如今天的时候发现疑似患者,俞万钧功不可没。

  这是他多年科室建设和超前合理布局的结果。

  2012年起,他就在横溪卫生院开设呼吸病房,不但每周三上午亲自前去坐诊,还让鄞州人民医院接受该院几乎所有医生的进修,他亲自带教,郁波就是其中一个学生。

  3年前,横溪卫生院的成功做法也引入到钱湖医院,以鄞州人民医院为中心的一个网络基本形成。多年的历练,让那些基层医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敏锐和警觉。

  那名隐匿患者就是钱湖医院送来的。

  “就是喉痛咳嗽,胸片显示并无异常,病毒核酸检测显示也是阴性。”钱湖医院的医生说得清清楚楚,话音里却有掩饰不住的焦虑,“但是他也有重点地区的流行病史啊,怎么办?”

  那是除夕的中午,挂掉电话,俞万钧就往钱湖医院赶。

  疑似患者被带到鄞州人民医院。当天傍晚再次检测,病毒核酸呈弱阳性,无法确诊。患者眼巴巴地看着他,那时大多数人已经在吃年夜饭了,俞万钧特别理解那种归家心切的心情,但他不敢错过一丝可能,咬咬牙:隔离观察,待检。

  第二天,检测结果还是阴性。患者大舒一口气:“医生,这下我可以回家了吧?”

  俞万钧左右为难,结果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可他没有办法消除自己心中的一丝疑虑:“真的对不起,我们还需要再做一次检测。”

  第三天,检测结果依然呈阴性。患者开始抗议:“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你们凭什么把我留在医院?”这一回,连有些医护人员也动摇了。

  俞万钧内心也很挣扎,他知道这个时候人心里最脆弱,也最容易激动,留下来说不定会出别的事端。可是,多年的经验让他一直说不服自己,犹豫间忽然灵光一现:“明天再做一次,我自己来做!”

  顶着巨大的压力,他最终还是把该疑似患者又留了一天。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重要。第四天,俞万钧亲自上阵,改进取痰方法。结果,第五次的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核酸呈阳性,疑似患者得以确诊。

  俞永钧和医护人员讨论病情

  “这就是典型的隐匿病例!”俞万钧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所以严重,隐匿感染远超想象。此类病例临床表现非常轻微,刚开始甚至检测不出,对医生是个很大的挑战。

  一想起这个特殊病例,俞万钧就后怕:如果当初他不坚持,把患者放回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感染的人数,将会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1月30日,记者跟着俞万钧进入了隔离病房。

  一个普通人从外面进入这个特殊病区,大概需要近半个小时:

  从户外的楼梯走进二楼的清洁区,穿好鞋套,将所有头发塞进帽子,戴上口罩,穿上一次性防护服,这是第一关。

  第二关是关隔离区,需要戴上专业手套,将一次性防护服袖口掖进去,戴上专业口罩,将鼻梁处的金属条按压好,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面罩,确保万无一失后,进入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里忙碌的护士

  全副武装的俞万钧每一天都要和患者亲密接触:

  他会俯下身子,近距离地听患者说话。

  他会拉着患者的右手,一遍遍耐心地安慰他们:“这个好了就好了,不会有后遗症的,你放心!”

  他说这么做,不但是给患者信心,也是给年轻的医护人员信心。“按标准做好防护,我们会安全。”“我会一直在这里,不要怕。”

  可是谁有百分百的把握呢,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难道你自己什么都不怕?”

  身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带头人,俞万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与决断。

  他身上的压力显而易见。

  疑似病人的筛查,他要亲自参与;可疑人员是留院观察,还是放其回家,最后签字拍板的是他;隔离病房,他要冲在一线,了解病情,指导救治,给医护人员打气鼓劲,缓解病人的焦虑……

  “难道你自己不会焦虑吗?”

  俞万钧说,2003年非典以后,他看过央视对于北京医生的一个采访。有个医生的话他印象深刻: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当你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病人,当你全神贯注地想着他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自己会不会感染上。”

  除了恐惧,还有很多具体的麻烦。上一次厕所就得作废一套防护服,所以他们尽量不喝水,再渴也忍着;因为长时间“全副武装”,很多人都长了湿疹,打底的衣服永远是湿的,汗液留在手套里,一动会有水滑动的响声……

  对于这些被媒体报道过很多次的“辛苦”, 俞万钧笑笑,“你要老想着这些,就没办法干活了。你可以不去做医生,但做了,这种时候就必须上。”

  提着盒饭的俞万钧

  忙碌的间隙,他更愿意去病房和患者聊两句。他们长期封闭在那么一个小房间,医生多跟他们接触,对其康复也有好处。

  “过两天出院了,你最想做什么呀?”他笑着问李天鹏。

  “和老婆去乡下走走!”这个大男人看着俞万钧,眼里有孩子式的依赖,“再过阵子就可以去挖笋了。”

  “快了,马上就立春啦!”俞万钧目光转向窗外,“你看太阳这么好!”

标签:人民医院;病房;医生;隔离病房;医护人员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宁波首例感染者是这样确诊的 隐匿患者是这样找到的!
2020-02-01 09:21:05 来源: 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  

  鄞州人民医院里,有个特殊的病区比其他病房安静得多。

  冷冷清清的走廊隔断了窗外中心城区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8间病房目前已启用7间,几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在这里救治,其中也包括宁波最早确诊的患者。

  他们没有家人陪护,甚至也不能被探视,沟通最多的人是医护人员。

  李天鹏(化名)在这里住了近一周,他每一天都醒得很早,看着窗外渐渐亮起,外面开始有了车流的声音,然后护士进来给他量体温。7点半不到,俞万钧会推开他病房的门。

  和其几名患者一样,看到俞医生,他的心就会安定一点。

  俞万钧果然又一次给他带来了好消息:“情况已经好多了,好好休息,过两天接你出院。”

  比起刚住院的时候,李天鹏心里踏实多了。

  虽然医护人员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但他也渐渐摸清楚了: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很温柔的护士叫沈双双,那个笑起来大眼一弯,叮嘱人特别仔细的护士叫陈聪儿。

  沈双双和陈聪儿

  那个个子不高,说话很沉稳,每天一早带着一群人来查房的医生叫俞万钧,他是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整个隔离病房的主心骨。

  俞万钧

  首例确诊患者

  是基层卫生院送来的

  如果要推算确切的时间,对俞万钧来说,这一场战“疫”是从1月20日傍晚开始的。

  那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消息虽然已经铺天盖地,但大数人还沉浸在迎接新春的喜悦里。商场挤满了准备年货的人,有人归心似箭,有人憧憬着旅行。为了抗击流感病毒,俞万钧和同事们已经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一些不知情的医生正准备趁假期好好陪一陪父母。

  俞万钧心里一直有什么东西悬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早早预感到了这一个春节与往常的不同。

  从1987年浙医大毕业后,俞万钧就进入鄞州人民医院,后在第二军医大拿到了博士学位。1998年,刚满31岁的他被提拔为呼吸科主任,成为该院史上最年轻的内科主任。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9年H1N1甲流暴发以及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流感之后,50多岁的他变得非常敏感。

  2019年12月上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国内刚有报道,他就开始查找资料,随后着手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的全员培训。

  “看来,今年是过不好这个年了!”他很早就让家人做好了春节不团圆的准备。

  那个至关重要的求助电话是1月20日下午6点多打来的。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横溪分院郁波医生打电话给俞万钧:他们收到一发热咳嗽患者,X光片显示轻微炎症,除此之外别无他症。

  “但是,”郁波顿了一下,“此人有重点地区的流行病接触史,所以我们高度怀疑……”

  他没有再说下去,俞万钧知道横溪分院没有检测条件,职业敏感让他立即启动准备已久的应急预案,安排传染病专用负压车辆,直奔横溪。

  晚上9点左右,患者转运到鄞州人民医院,被安置到隔离病房。

  那时病毒的夜间检测尚未启动,俞万钧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一家检测公司,采集好标本,就马不停蹄送上门去。

  1月21日凌晨2点半,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核酸阳性。宁波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就这样确诊了!

  得到消息的时候,俞万钧既不紧张,也不忙乱,反而有一种石头终于落定的踏实。他对身边的同事笑笑:“看来,咱们又要在医院过年啦!”

  一场硬战,就从这个不眠之夜开始。

  顶住压力

  “阴性”隐匿患者被他留了四天

  一个基层卫生院能在疫情重视度远不如今天的时候发现疑似患者,俞万钧功不可没。

  这是他多年科室建设和超前合理布局的结果。

  2012年起,他就在横溪卫生院开设呼吸病房,不但每周三上午亲自前去坐诊,还让鄞州人民医院接受该院几乎所有医生的进修,他亲自带教,郁波就是其中一个学生。

  3年前,横溪卫生院的成功做法也引入到钱湖医院,以鄞州人民医院为中心的一个网络基本形成。多年的历练,让那些基层医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敏锐和警觉。

  那名隐匿患者就是钱湖医院送来的。

  “就是喉痛咳嗽,胸片显示并无异常,病毒核酸检测显示也是阴性。”钱湖医院的医生说得清清楚楚,话音里却有掩饰不住的焦虑,“但是他也有重点地区的流行病史啊,怎么办?”

  那是除夕的中午,挂掉电话,俞万钧就往钱湖医院赶。

  疑似患者被带到鄞州人民医院。当天傍晚再次检测,病毒核酸呈弱阳性,无法确诊。患者眼巴巴地看着他,那时大多数人已经在吃年夜饭了,俞万钧特别理解那种归家心切的心情,但他不敢错过一丝可能,咬咬牙:隔离观察,待检。

  第二天,检测结果还是阴性。患者大舒一口气:“医生,这下我可以回家了吧?”

  俞万钧左右为难,结果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可他没有办法消除自己心中的一丝疑虑:“真的对不起,我们还需要再做一次检测。”

  第三天,检测结果依然呈阴性。患者开始抗议:“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你们凭什么把我留在医院?”这一回,连有些医护人员也动摇了。

  俞万钧内心也很挣扎,他知道这个时候人心里最脆弱,也最容易激动,留下来说不定会出别的事端。可是,多年的经验让他一直说不服自己,犹豫间忽然灵光一现:“明天再做一次,我自己来做!”

  顶着巨大的压力,他最终还是把该疑似患者又留了一天。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重要。第四天,俞万钧亲自上阵,改进取痰方法。结果,第五次的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核酸呈阳性,疑似患者得以确诊。

  俞永钧和医护人员讨论病情

  “这就是典型的隐匿病例!”俞万钧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所以严重,隐匿感染远超想象。此类病例临床表现非常轻微,刚开始甚至检测不出,对医生是个很大的挑战。

  一想起这个特殊病例,俞万钧就后怕:如果当初他不坚持,把患者放回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感染的人数,将会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1月30日,记者跟着俞万钧进入了隔离病房。

  一个普通人从外面进入这个特殊病区,大概需要近半个小时:

  从户外的楼梯走进二楼的清洁区,穿好鞋套,将所有头发塞进帽子,戴上口罩,穿上一次性防护服,这是第一关。

  第二关是关隔离区,需要戴上专业手套,将一次性防护服袖口掖进去,戴上专业口罩,将鼻梁处的金属条按压好,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面罩,确保万无一失后,进入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里忙碌的护士

  全副武装的俞万钧每一天都要和患者亲密接触:

  他会俯下身子,近距离地听患者说话。

  他会拉着患者的右手,一遍遍耐心地安慰他们:“这个好了就好了,不会有后遗症的,你放心!”

  他说这么做,不但是给患者信心,也是给年轻的医护人员信心。“按标准做好防护,我们会安全。”“我会一直在这里,不要怕。”

  可是谁有百分百的把握呢,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难道你自己什么都不怕?”

  身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带头人,俞万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与决断。

  他身上的压力显而易见。

  疑似病人的筛查,他要亲自参与;可疑人员是留院观察,还是放其回家,最后签字拍板的是他;隔离病房,他要冲在一线,了解病情,指导救治,给医护人员打气鼓劲,缓解病人的焦虑……

  “难道你自己不会焦虑吗?”

  俞万钧说,2003年非典以后,他看过央视对于北京医生的一个采访。有个医生的话他印象深刻: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当你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病人,当你全神贯注地想着他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自己会不会感染上。”

  除了恐惧,还有很多具体的麻烦。上一次厕所就得作废一套防护服,所以他们尽量不喝水,再渴也忍着;因为长时间“全副武装”,很多人都长了湿疹,打底的衣服永远是湿的,汗液留在手套里,一动会有水滑动的响声……

  对于这些被媒体报道过很多次的“辛苦”, 俞万钧笑笑,“你要老想着这些,就没办法干活了。你可以不去做医生,但做了,这种时候就必须上。”

  提着盒饭的俞万钧

  忙碌的间隙,他更愿意去病房和患者聊两句。他们长期封闭在那么一个小房间,医生多跟他们接触,对其康复也有好处。

  “过两天出院了,你最想做什么呀?”他笑着问李天鹏。

  “和老婆去乡下走走!”这个大男人看着俞万钧,眼里有孩子式的依赖,“再过阵子就可以去挖笋了。”

  “快了,马上就立春啦!”俞万钧目光转向窗外,“你看太阳这么好!”

标签: 人民医院;病房;医生;隔离病房;医护人员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