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尚”变成“新习惯” 垃圾分类成效看鄞州
2019-09-22 09:05:26
来源: 浙江日报 王 健 杨 磊 徐庭娴 刘 瑜

  “垃圾分一分,鄞州美十分……”

  清晨,宁波鄞州区金色水岸二期西门边的四色垃圾桶旁,传来一阵稚嫩的童声,3岁半的小男孩胡醒岩正奶声奶气地向邻居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杀虫剂是有害垃圾,用过的纸巾是其他垃圾,地上的烟头是其他垃圾……”别看他小,说起垃圾分类,胡醒岩可是行家。

  在鄞州,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人人自觉参与,已成新时尚。党员带头干,志愿者抢着干,老百姓跟着干,党群互动,带动全区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切实提高百姓生活品质。

  近六年来,鄞州抓住顶层设计、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坚持党员引领,做深社区自治、做强学区覆盖、做精物居联动,实现垃圾分类在城区建成区、镇居住小区、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基本全覆盖,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丹顶鹤小区垃圾分类“党群联动”、德培小学垃圾分类“学区化”、陆家堰垃圾分类“契约治理”……一个个垃圾分类的“鄞州样本”在全市、全省推广。

  如今,这份“新时尚”正逐渐变成鄞州人的“新习惯”。

  党群联动 垃圾分类城乡“全域覆盖”

  在姜山镇陆家堰村,一条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一排排绘有墙绘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视线所及看不到垃圾。村民说,村庄从整洁到美丽,垃圾分类功不可没。

  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厨余垃圾不出村“变废为肥”、其他垃圾进入垃圾分类屋、有害垃圾有了积分兑换通道……陆家堰村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理掀起的这场“垃圾革命”,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治理闭环。

  为了引导村民更精准地实行垃圾源头分类,除了党员、村干部带头签订“契约”,还制定了奖罚制度,成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4个监督组入户抽查,并持续开展陆家堰环境卫生评星活动,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一块评星牌,内容为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美丽庭院等。现在,陆家堰村垃圾分类的源头分类率已达100%,成了垃圾分类“网红村”。

  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陆家堰解法在鄞州并不是个例。鄞州把践行垃圾分类作为机关党员干部讲党性、重承诺、当标杆的重要内容。去年6月起,鄞州率先在全市创制了机关党员垃圾分类承诺评价机制,单位支部和社区支部“双报到双管理”,让“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党员带动”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具体看行动。

  作为宁波的都市核心区,鄞州区每天人均产生垃圾1.2公斤。从源头抓起,鄞州采取巡回宣讲、入户指导等10余种形式,将垃圾分类理念传递到家家户户。在各个小区,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和物业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以及由社区居民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每到垃圾倾倒集中的时间,就会站在垃圾房旁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解决了“不会分、不愿分、盲目分”的弊病。

  在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板,却看不到一个垃圾桶。“不少一人、不漏一户、不缺一分”,社区党委书记黄菊芬说,虽然这里是一个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1261户居住者以老年人居多,其中还不乏外来租房户。但是,作为全市垃圾分类率先试点小区,他们从源头提高垃圾分类的正确率。每天早上,社区党员和志愿者一起站在垃圾房旁,检查、帮助每家每户做好垃圾分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市的样板小区。

  下应街道海创社区是宁波单体最大的社区之一,共6056户,2万多人口。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波平带头加班加点干,同社区其他志愿者一样,挨家挨户指导,对每个垃圾桶把关,一点一滴将垃圾分类工作植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实现垃圾分类居民自治,海创社区的经验被全市推广。

  当前,鄞州的党员、干部纷纷带头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已基本形成“党建引领、党员示范、村社主导、居(村)民自治”的“四位一体”村社垃圾分类共管共治模式。据统计,从2013年7月份实行试点垃圾分类至今,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累计有505个小区35.9万多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校社联动 垃圾分类大手小手“全员参与”

  在鄞州德培幼儿园小班教室外,挂着的游戏板上有香蕉皮、电池等物品的图标,下面是红、蓝、黑、绿四色小纸箱,对应着垃圾的四种类型。每个物品图标下有一条可伸缩的线,小朋友按自己的理解把线连入纸箱内,有关垃圾分类的连线知识直观地完成了。德培幼儿园还将垃圾分类知识绘本编成舞台剧《小蚁哥学垃圾分类》,还结合宁波方言推出了说唱《阿拉分垃圾》,通过孩子们带动家人做垃圾分类,并走上社区舞台广泛传播。

  今年1月15日,德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创新设计》正式出版,填补国内幼儿段垃圾分类教材的空白。“德培模式”已成为鄞州垃圾分类的一张闪亮“名片”。

  校社联动,提升分类影响力。坚持“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鄞州全区所有学校、幼儿园都同周边社区建立垃圾分类结对关系,将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校、幼儿园常态化教育内容,并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幼儿园考核、园长考核、民办幼儿园年检相挂钩,两年不合格的取消办园资格。目前“德培模式”、四眼契小学“五个融合”等模式的有力探索,形成了一批校社联动的典型。

  校园之外,垃圾分类的创意也百花齐放。

  “你家厨余垃圾和纸张没有分开哦。”“大骨头是其他垃圾,不是厨余垃圾。”晚饭后,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63幢155单元“分类提升试点微信群”又热闹起来。每天将自家分类后的垃圾发到群里“晒一晒”,有不清楚的在群里问“大咖”,并给出更好的意见或建议。而在楼下大厅墙上挂着一张醒目的绿色“金色·YI动,垃圾分类先锋榜”,做得好坏与否,一目了然。

  垃圾分类这件事,在邻里互帮互助之间,变得深入有趣有温度。金色水岸社区“楼道打卡,先行先试”的做法被迅速推广,引来不少社区观摩学习。

  在下应街道海创社区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质量与绩效奖金、续签物业合同等挂钩,实现物业从被动配合到主动提升转变。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落地,鄞州率先在全市引入第三方考核,详细跟踪每个社区、每一户的垃圾分类进展,进行建档。同时,探索垃圾分类“学区化”模式,打造垃圾分类生态闭环等等。

  而今,垃圾分类已深入到鄞州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局外人,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止符。针对“分类不准确”的老大难问题,鄞州以“持之以恒、宏微观并举”为重点,一手抓活动造势,相继举办区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党员示范暨“十进”活动、垃圾分类知识系列竞赛、垃圾去哪儿等活动,营造了“聚焦分类”的良好氛围。

  管罚联动 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全链治理”

  为进一步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自今年7月份开始,鄞州区在城区全面推进“撤桶并点”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299个小区已完成“撤桶并点”,已撤点位8387个,垃圾分类成功率有了显著提升。

  区垃圾分类办按照“有的放矢,精准推进”的原则,对点位过于分散的小区,按照每200~3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位进行撤桶并点;对垃圾房与投放点位并存的小区,原则上撤掉所有投放点位,只保留垃圾房点位,如果垃圾房数量确实过少的,则至少每100户以上设置一个投放点;对总户数少于100户的零星小区,则至多设置一个四色垃圾桶投放点位。

  鄞州区通过多载体全覆盖的宣传形式保障“撤桶并点”工作顺利。潘火街道殷家花园小区“撤桶并点”后,发动社区党员、楼道长、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进行错时桶边辅导。利用青少年组成楼道督导小干事,在日常生活中为楼道居民传递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同时,垃圾分类督导队在其他时间段进行巡查。小区内精准投放分类垃圾的指导率达90%。

  居民分类了,怎么避免混运混收?鄞州全面启动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摆放、桶盖合严、桶身整洁、对号收运、地面清爽”模式,还率先在宁波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由线上App和线下6个子系统组成,App包括查阅积分、益币等10多种功能,子系统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类型等信息。配备智能垃圾箱,箱口处显示绿灯,表示垃圾未满可继续投放,亮红灯则表明垃圾已满,有督导员及时将垃圾运至垃圾分类站。对厨余垃圾的收运,他们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的方式,确保厨余垃圾收运顺畅、安全、准点。

  在四季云顶小区,58岁的胡阿姨和老伴熟练地将厨余垃圾送进对应的垃圾箱,随后带着可回收垃圾到附近的智能回收机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投放、称重、积分、返钱,全过程一气呵成。“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不管男女老少、年纪大小,我们不仅要引导每一位鄞州人做好垃圾分类,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鄞州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工作要长效,就要转变人的思想意识,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从源头提升分类质量。

  改变旧有生活方式不可能“一键更新”。而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有效的督促引导至关重要,法治正是其中的基础。鄞州坚持管罚联动,提升分类强制力。该区执法部门把垃圾分类内容纳入执法进社区清单,有机地将激励与引导结合,将管理和执法结合,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2018年6月,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辖区内的一家物业公司做出了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因为垃圾收运工作人员将已经分类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倒在一起,装在同一辆垃圾清运车上,成为宁波市首例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处罚案件。随着《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出台,宁波鄞州区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综合行政执法的“强制时代”。

  今年,鄞州对未分类投放、未履行管理人职责或混收混运等行为立案111起,对107家单位或个人开出垃圾分类罚单,并对部分典型案例跟踪报道,形成倒逼压力,让“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转变,促使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新习惯”。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鄞州区;社区;点位;幼儿园;垃圾房;志愿者;垃圾桶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从“新时尚”变成“新习惯” 垃圾分类成效看鄞州
2019-09-22 09:05:26 来源: 浙江日报 王 健 杨 磊 徐庭娴 刘 瑜

  “垃圾分一分,鄞州美十分……”

  清晨,宁波鄞州区金色水岸二期西门边的四色垃圾桶旁,传来一阵稚嫩的童声,3岁半的小男孩胡醒岩正奶声奶气地向邻居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杀虫剂是有害垃圾,用过的纸巾是其他垃圾,地上的烟头是其他垃圾……”别看他小,说起垃圾分类,胡醒岩可是行家。

  在鄞州,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人人自觉参与,已成新时尚。党员带头干,志愿者抢着干,老百姓跟着干,党群互动,带动全区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切实提高百姓生活品质。

  近六年来,鄞州抓住顶层设计、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坚持党员引领,做深社区自治、做强学区覆盖、做精物居联动,实现垃圾分类在城区建成区、镇居住小区、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基本全覆盖,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丹顶鹤小区垃圾分类“党群联动”、德培小学垃圾分类“学区化”、陆家堰垃圾分类“契约治理”……一个个垃圾分类的“鄞州样本”在全市、全省推广。

  如今,这份“新时尚”正逐渐变成鄞州人的“新习惯”。

  党群联动 垃圾分类城乡“全域覆盖”

  在姜山镇陆家堰村,一条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一排排绘有墙绘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视线所及看不到垃圾。村民说,村庄从整洁到美丽,垃圾分类功不可没。

  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厨余垃圾不出村“变废为肥”、其他垃圾进入垃圾分类屋、有害垃圾有了积分兑换通道……陆家堰村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理掀起的这场“垃圾革命”,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治理闭环。

  为了引导村民更精准地实行垃圾源头分类,除了党员、村干部带头签订“契约”,还制定了奖罚制度,成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4个监督组入户抽查,并持续开展陆家堰环境卫生评星活动,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一块评星牌,内容为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美丽庭院等。现在,陆家堰村垃圾分类的源头分类率已达100%,成了垃圾分类“网红村”。

  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陆家堰解法在鄞州并不是个例。鄞州把践行垃圾分类作为机关党员干部讲党性、重承诺、当标杆的重要内容。去年6月起,鄞州率先在全市创制了机关党员垃圾分类承诺评价机制,单位支部和社区支部“双报到双管理”,让“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党员带动”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具体看行动。

  作为宁波的都市核心区,鄞州区每天人均产生垃圾1.2公斤。从源头抓起,鄞州采取巡回宣讲、入户指导等10余种形式,将垃圾分类理念传递到家家户户。在各个小区,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和物业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以及由社区居民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每到垃圾倾倒集中的时间,就会站在垃圾房旁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解决了“不会分、不愿分、盲目分”的弊病。

  在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板,却看不到一个垃圾桶。“不少一人、不漏一户、不缺一分”,社区党委书记黄菊芬说,虽然这里是一个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1261户居住者以老年人居多,其中还不乏外来租房户。但是,作为全市垃圾分类率先试点小区,他们从源头提高垃圾分类的正确率。每天早上,社区党员和志愿者一起站在垃圾房旁,检查、帮助每家每户做好垃圾分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市的样板小区。

  下应街道海创社区是宁波单体最大的社区之一,共6056户,2万多人口。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波平带头加班加点干,同社区其他志愿者一样,挨家挨户指导,对每个垃圾桶把关,一点一滴将垃圾分类工作植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实现垃圾分类居民自治,海创社区的经验被全市推广。

  当前,鄞州的党员、干部纷纷带头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已基本形成“党建引领、党员示范、村社主导、居(村)民自治”的“四位一体”村社垃圾分类共管共治模式。据统计,从2013年7月份实行试点垃圾分类至今,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累计有505个小区35.9万多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校社联动 垃圾分类大手小手“全员参与”

  在鄞州德培幼儿园小班教室外,挂着的游戏板上有香蕉皮、电池等物品的图标,下面是红、蓝、黑、绿四色小纸箱,对应着垃圾的四种类型。每个物品图标下有一条可伸缩的线,小朋友按自己的理解把线连入纸箱内,有关垃圾分类的连线知识直观地完成了。德培幼儿园还将垃圾分类知识绘本编成舞台剧《小蚁哥学垃圾分类》,还结合宁波方言推出了说唱《阿拉分垃圾》,通过孩子们带动家人做垃圾分类,并走上社区舞台广泛传播。

  今年1月15日,德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创新设计》正式出版,填补国内幼儿段垃圾分类教材的空白。“德培模式”已成为鄞州垃圾分类的一张闪亮“名片”。

  校社联动,提升分类影响力。坚持“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鄞州全区所有学校、幼儿园都同周边社区建立垃圾分类结对关系,将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校、幼儿园常态化教育内容,并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幼儿园考核、园长考核、民办幼儿园年检相挂钩,两年不合格的取消办园资格。目前“德培模式”、四眼契小学“五个融合”等模式的有力探索,形成了一批校社联动的典型。

  校园之外,垃圾分类的创意也百花齐放。

  “你家厨余垃圾和纸张没有分开哦。”“大骨头是其他垃圾,不是厨余垃圾。”晚饭后,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63幢155单元“分类提升试点微信群”又热闹起来。每天将自家分类后的垃圾发到群里“晒一晒”,有不清楚的在群里问“大咖”,并给出更好的意见或建议。而在楼下大厅墙上挂着一张醒目的绿色“金色·YI动,垃圾分类先锋榜”,做得好坏与否,一目了然。

  垃圾分类这件事,在邻里互帮互助之间,变得深入有趣有温度。金色水岸社区“楼道打卡,先行先试”的做法被迅速推广,引来不少社区观摩学习。

  在下应街道海创社区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质量与绩效奖金、续签物业合同等挂钩,实现物业从被动配合到主动提升转变。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落地,鄞州率先在全市引入第三方考核,详细跟踪每个社区、每一户的垃圾分类进展,进行建档。同时,探索垃圾分类“学区化”模式,打造垃圾分类生态闭环等等。

  而今,垃圾分类已深入到鄞州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局外人,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止符。针对“分类不准确”的老大难问题,鄞州以“持之以恒、宏微观并举”为重点,一手抓活动造势,相继举办区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党员示范暨“十进”活动、垃圾分类知识系列竞赛、垃圾去哪儿等活动,营造了“聚焦分类”的良好氛围。

  管罚联动 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全链治理”

  为进一步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自今年7月份开始,鄞州区在城区全面推进“撤桶并点”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299个小区已完成“撤桶并点”,已撤点位8387个,垃圾分类成功率有了显著提升。

  区垃圾分类办按照“有的放矢,精准推进”的原则,对点位过于分散的小区,按照每200~3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位进行撤桶并点;对垃圾房与投放点位并存的小区,原则上撤掉所有投放点位,只保留垃圾房点位,如果垃圾房数量确实过少的,则至少每100户以上设置一个投放点;对总户数少于100户的零星小区,则至多设置一个四色垃圾桶投放点位。

  鄞州区通过多载体全覆盖的宣传形式保障“撤桶并点”工作顺利。潘火街道殷家花园小区“撤桶并点”后,发动社区党员、楼道长、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进行错时桶边辅导。利用青少年组成楼道督导小干事,在日常生活中为楼道居民传递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同时,垃圾分类督导队在其他时间段进行巡查。小区内精准投放分类垃圾的指导率达90%。

  居民分类了,怎么避免混运混收?鄞州全面启动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摆放、桶盖合严、桶身整洁、对号收运、地面清爽”模式,还率先在宁波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由线上App和线下6个子系统组成,App包括查阅积分、益币等10多种功能,子系统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类型等信息。配备智能垃圾箱,箱口处显示绿灯,表示垃圾未满可继续投放,亮红灯则表明垃圾已满,有督导员及时将垃圾运至垃圾分类站。对厨余垃圾的收运,他们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的方式,确保厨余垃圾收运顺畅、安全、准点。

  在四季云顶小区,58岁的胡阿姨和老伴熟练地将厨余垃圾送进对应的垃圾箱,随后带着可回收垃圾到附近的智能回收机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投放、称重、积分、返钱,全过程一气呵成。“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不管男女老少、年纪大小,我们不仅要引导每一位鄞州人做好垃圾分类,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鄞州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工作要长效,就要转变人的思想意识,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从源头提升分类质量。

  改变旧有生活方式不可能“一键更新”。而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有效的督促引导至关重要,法治正是其中的基础。鄞州坚持管罚联动,提升分类强制力。该区执法部门把垃圾分类内容纳入执法进社区清单,有机地将激励与引导结合,将管理和执法结合,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2018年6月,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辖区内的一家物业公司做出了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因为垃圾收运工作人员将已经分类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倒在一起,装在同一辆垃圾清运车上,成为宁波市首例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处罚案件。随着《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出台,宁波鄞州区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综合行政执法的“强制时代”。

  今年,鄞州对未分类投放、未履行管理人职责或混收混运等行为立案111起,对107家单位或个人开出垃圾分类罚单,并对部分典型案例跟踪报道,形成倒逼压力,让“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转变,促使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新习惯”。

  

标签: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鄞州区;社区;点位;幼儿园;垃圾房;志愿者;垃圾桶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