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中国(浙江)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上,“宁海模式”成为博览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位于金山五路的宁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来自四川的任兆元正在自己的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模具设计软件。就在这个月,他完成了身份转变——从一名大学生成为一名模具设计师。
“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设计人才。但效果不理想,招十个人,留下来的只有一两个。”德科精密的运营副总尹立兴告诉记者,企业去年开始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框架下安排学生实训,效果非常明显,5名实训大学生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将为企业工作三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去年10月,这两家企业的实训基地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择优录取了12名大学生。目前,5名学生已签约,尚在实训期的7名学生均已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三位一体、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学校主导,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指导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训管理体系,推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让大学生提前入企实训。最终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并实现精准就业;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并按产业需求筛选和培养学生;让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率。
早在2015年,宁海就开始“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探索,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运作已相当成熟。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9中国(浙江)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上,“宁海模式”成为博览会最大的亮点之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鲁俊用三个“很”评价该模式——很好,很专业,很有意义。
为什么这种模式的留才率特别高?为什么所有关联方、参与者都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宁海模式”,到底魅力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聚焦产业 精准引育
宁海以产业对接高校,高校为宁海定制化培养人才
“人才定制化培养,为全县产业服务。这是‘宁海模式’最大的亮点。”县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骆昌杰有多年的人才工作经验,也是“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产教融合必须精准。”他说:“在需求端,宁海引进的人才必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在供给端,高校要为宁海定制化培养人才。所以我们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指导,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是“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中主要的第三方合作机构。该公司项目经理王海红有多年的产教融合实务经验。
在她看来,纯粹的校企合作过于脆弱,由于只有超大型企业才能吸纳源源不断的高校毕业生,大量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人才缺口问题难以解决,对产业推动效果有限。而“宁海模式”则是校地企合作,政府带着产业和高校对接,吸引的人才为全县企业所用,高校、政府、企业、学生四方都受益。
“宁海模式”推行的突破口是模具产业。随着第一批学生全部签约,我县已建或待建的公共实训基地有好几家,主要吸收计算机应用、电商、外贸等专业的学生。这些都是我县“3+3+X”产业体系急需的人才。
相比精准引才,精准育才更不容易。这意味着产业人才培养必须前置到学校教育环节。县人社部门对合作高校的筛选非常慎重,要求学校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宁海产业需求的毕业生。
达成合作后,汉峘教育会向合作院校提出培养需求,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助开发产业课程,制订评估标准,把行业评估标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学分。
“高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会和产业脱节。我们的产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就是让高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培养优势专业都有好处。”王海红告诉记者,在“3+1”和“2+1”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合作的几家院校正在筹备“2+2”和“1+2”教学改革,计划将2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放在宁海的实训基地完成。
实训大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软件应用。
政策托底 巧妙引导
培育好土壤,让人才自己长出来
“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后,就要考虑如何把人变成人才。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不是人力资源服务,而是人力资本提升。”骆昌杰认为这是“宁海模式”的第二个亮点。
大学毕业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都要优于同龄人,胜任工作岗位快,还能转型为工程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中长期人才需求。但是,大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难以成才、尚未成才就已流失也是普遍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觉得成长太慢,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过去,模具企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非常长,甚至要达到七八年。但现代企业实行传统师徒制是不现实的。”一家模具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这么认为。
为了给适应期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见习环境,宁海的政策走在全市前列。今年3月,宁海出台了“人才政策28条”,对吸纳紧缺岗位在校生、毕业生到实践基地见习实习的,给予就业见习实习补贴。
“我们现行的补贴标准,本科生是地方最低工资标准的60%,接近1000元;专科生是50%;时间最长为一年。”骆昌杰说,“我们筛选出来的大学生,都是真正想学点东西的,为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实训的进程非常紧凑。在为期7个月的车间跟岗实训中,学生要学习一项项技能和知识,每完成一项实训内容,都要经过考试,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例如德科精密的模具设计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有168项。
在实训环节,第三方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峘教育要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实训路径和培养规划,以及一系列制度、流程、表单。同时,培养企业团队,让人力资源部和学生实训所在部门都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指导,为技能导师团队植入人才培养技术,让他们掌握沟通、引导、评估技巧。
“一套实训流程走下来,学生从‘毛坯’变成了‘半成品’,再工作1-2年就是合格的‘成品’,培养周期大大缩短。”王海红说,“我们强力介入,虽然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但是帮企业培育了人才成长的土壤。有了好土壤,人才就会自己长出来。”
精心筛选 刚性约束
8个维度评估企业,6重测试挑选学生
德科精密的运营副总尹立兴对于汉峘教育的测评方法很感兴趣。他说:“我们过去自己招人的时候,也会对学生做测评,但经常会发生误判,人才‘成活率’不高。”
这套测评方法淘汰率非常高。上个月,汉峘教育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挑选一批学生,前期通过双向选择,180名报名学生有79名学生进入测评阶段。现场测评分两轮,第一轮从价值观、职业性向、行为面试、专业基础知识四个维度测评学生,第二轮通过无领导小组得出最终结果,79名学生中仅有31名学生顺利通过所有测评。
“我们不能让公共实训基地成为学生练手的地方。”骆昌杰说,“实训基地运行成本很高,企业要投资,政府要补贴,加上设备耗能、原材料投入、专家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除了对学生层层筛选,对于实训企业的选择同样严格。宁海县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估标准有八个维度,包括管理水平、技术理念、人才战略等等。德科精密能够成为实训企业,是因为在模具行业自动化程度和精密管理方面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但是真正让很多企业知难而退的是一条近乎不近人情的刚性条款——公共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要为宁海企业服务三年。这意味着企业培养的人才,不一定为企业所用,甚至可能为竞争对手所用。
对此,尹立兴是这样看的:“宁海模具行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如果优秀模具人才全部逃离宁海,企业的前景就岌岌可危了。”
刚性约束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企业。当学生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不意味着“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结束,政府对企业行为仍然有很强的约束力——为企业设计了六项制度、八个流程,所有通过“宁海模式”引进的人才,在合同期内必须按照这套规范来执行。
贴心服务 柔性留才
只有良性的管理,人才才能留住并成长
在任兆元9个月的实训生活里,他曾因为水土不服长期失眠,也曾有个别技能项成绩不太理想,但在企业和实训辅导员的帮助下,他都一一克服了。
管理学生并不容易,教育、安全、感情……风险点无处不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始终保持着高频率的互动,确保教学秩序和实训质量。第三方机构设有专门的辅导员,每周都会与学生沟通,询问有无异常情况,抽查实训记录,并定期向实训基地和学校通报;每月组织一次实训学生座谈会,跟踪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每季度召开一次产教融合实训分析会,政、校、企均派代表参加,一起查找问题,解决分歧。
为了让学生顺利融入宁海,在跟岗实训前,汉峘教育特意安排了20天的职业素养训练。他们要学习宁海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礼仪规范等,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融入困难,甚至产生纠纷。每月实训学生座谈会后,辅导员还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县内知名的景点逛逛,一起聚个餐。
企业也非常关心这批学生。在德科精密,由于大多数员工来自湖南、四川、江西,员工餐普遍口味偏辣。当得知实训学生不习惯吃辣后,企业特意调整了员工餐的菜谱,还专门为他们制作馒头等面食。
如今,五位员工已经完全融入了集体生活。
“德科本身就是管理很规范,包容性也很强的企业,所以‘宁海模式’在这里运作得特别好。”王海红说,“企业要想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既要有制度规范,也要有人文关怀。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只有良性的管理,企业才能留住人才,人才才能在企业里成长。”
在2019中国(浙江)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上,“宁海模式”成为博览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位于金山五路的宁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来自四川的任兆元正在自己的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模具设计软件。就在这个月,他完成了身份转变——从一名大学生成为一名模具设计师。
“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设计人才。但效果不理想,招十个人,留下来的只有一两个。”德科精密的运营副总尹立兴告诉记者,企业去年开始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框架下安排学生实训,效果非常明显,5名实训大学生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将为企业工作三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去年10月,这两家企业的实训基地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择优录取了12名大学生。目前,5名学生已签约,尚在实训期的7名学生均已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三位一体、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学校主导,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指导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训管理体系,推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让大学生提前入企实训。最终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并实现精准就业;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并按产业需求筛选和培养学生;让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率。
早在2015年,宁海就开始“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探索,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运作已相当成熟。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9中国(浙江)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上,“宁海模式”成为博览会最大的亮点之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鲁俊用三个“很”评价该模式——很好,很专业,很有意义。
为什么这种模式的留才率特别高?为什么所有关联方、参与者都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宁海模式”,到底魅力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聚焦产业 精准引育
宁海以产业对接高校,高校为宁海定制化培养人才
“人才定制化培养,为全县产业服务。这是‘宁海模式’最大的亮点。”县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骆昌杰有多年的人才工作经验,也是“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产教融合必须精准。”他说:“在需求端,宁海引进的人才必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在供给端,高校要为宁海定制化培养人才。所以我们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指导,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是“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中主要的第三方合作机构。该公司项目经理王海红有多年的产教融合实务经验。
在她看来,纯粹的校企合作过于脆弱,由于只有超大型企业才能吸纳源源不断的高校毕业生,大量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人才缺口问题难以解决,对产业推动效果有限。而“宁海模式”则是校地企合作,政府带着产业和高校对接,吸引的人才为全县企业所用,高校、政府、企业、学生四方都受益。
“宁海模式”推行的突破口是模具产业。随着第一批学生全部签约,我县已建或待建的公共实训基地有好几家,主要吸收计算机应用、电商、外贸等专业的学生。这些都是我县“3+3+X”产业体系急需的人才。
相比精准引才,精准育才更不容易。这意味着产业人才培养必须前置到学校教育环节。县人社部门对合作高校的筛选非常慎重,要求学校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宁海产业需求的毕业生。
达成合作后,汉峘教育会向合作院校提出培养需求,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助开发产业课程,制订评估标准,把行业评估标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学分。
“高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会和产业脱节。我们的产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就是让高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培养优势专业都有好处。”王海红告诉记者,在“3+1”和“2+1”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合作的几家院校正在筹备“2+2”和“1+2”教学改革,计划将2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放在宁海的实训基地完成。
实训大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软件应用。
政策托底 巧妙引导
培育好土壤,让人才自己长出来
“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后,就要考虑如何把人变成人才。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不是人力资源服务,而是人力资本提升。”骆昌杰认为这是“宁海模式”的第二个亮点。
大学毕业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都要优于同龄人,胜任工作岗位快,还能转型为工程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中长期人才需求。但是,大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难以成才、尚未成才就已流失也是普遍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觉得成长太慢,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过去,模具企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非常长,甚至要达到七八年。但现代企业实行传统师徒制是不现实的。”一家模具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这么认为。
为了给适应期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见习环境,宁海的政策走在全市前列。今年3月,宁海出台了“人才政策28条”,对吸纳紧缺岗位在校生、毕业生到实践基地见习实习的,给予就业见习实习补贴。
“我们现行的补贴标准,本科生是地方最低工资标准的60%,接近1000元;专科生是50%;时间最长为一年。”骆昌杰说,“我们筛选出来的大学生,都是真正想学点东西的,为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实训的进程非常紧凑。在为期7个月的车间跟岗实训中,学生要学习一项项技能和知识,每完成一项实训内容,都要经过考试,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例如德科精密的模具设计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有168项。
在实训环节,第三方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峘教育要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实训路径和培养规划,以及一系列制度、流程、表单。同时,培养企业团队,让人力资源部和学生实训所在部门都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指导,为技能导师团队植入人才培养技术,让他们掌握沟通、引导、评估技巧。
“一套实训流程走下来,学生从‘毛坯’变成了‘半成品’,再工作1-2年就是合格的‘成品’,培养周期大大缩短。”王海红说,“我们强力介入,虽然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但是帮企业培育了人才成长的土壤。有了好土壤,人才就会自己长出来。”
精心筛选 刚性约束
8个维度评估企业,6重测试挑选学生
德科精密的运营副总尹立兴对于汉峘教育的测评方法很感兴趣。他说:“我们过去自己招人的时候,也会对学生做测评,但经常会发生误判,人才‘成活率’不高。”
这套测评方法淘汰率非常高。上个月,汉峘教育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挑选一批学生,前期通过双向选择,180名报名学生有79名学生进入测评阶段。现场测评分两轮,第一轮从价值观、职业性向、行为面试、专业基础知识四个维度测评学生,第二轮通过无领导小组得出最终结果,79名学生中仅有31名学生顺利通过所有测评。
“我们不能让公共实训基地成为学生练手的地方。”骆昌杰说,“实训基地运行成本很高,企业要投资,政府要补贴,加上设备耗能、原材料投入、专家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除了对学生层层筛选,对于实训企业的选择同样严格。宁海县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估标准有八个维度,包括管理水平、技术理念、人才战略等等。德科精密能够成为实训企业,是因为在模具行业自动化程度和精密管理方面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但是真正让很多企业知难而退的是一条近乎不近人情的刚性条款——公共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要为宁海企业服务三年。这意味着企业培养的人才,不一定为企业所用,甚至可能为竞争对手所用。
对此,尹立兴是这样看的:“宁海模具行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如果优秀模具人才全部逃离宁海,企业的前景就岌岌可危了。”
刚性约束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企业。当学生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不意味着“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模式的结束,政府对企业行为仍然有很强的约束力——为企业设计了六项制度、八个流程,所有通过“宁海模式”引进的人才,在合同期内必须按照这套规范来执行。
贴心服务 柔性留才
只有良性的管理,人才才能留住并成长
在任兆元9个月的实训生活里,他曾因为水土不服长期失眠,也曾有个别技能项成绩不太理想,但在企业和实训辅导员的帮助下,他都一一克服了。
管理学生并不容易,教育、安全、感情……风险点无处不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始终保持着高频率的互动,确保教学秩序和实训质量。第三方机构设有专门的辅导员,每周都会与学生沟通,询问有无异常情况,抽查实训记录,并定期向实训基地和学校通报;每月组织一次实训学生座谈会,跟踪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每季度召开一次产教融合实训分析会,政、校、企均派代表参加,一起查找问题,解决分歧。
为了让学生顺利融入宁海,在跟岗实训前,汉峘教育特意安排了20天的职业素养训练。他们要学习宁海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礼仪规范等,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融入困难,甚至产生纠纷。每月实训学生座谈会后,辅导员还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县内知名的景点逛逛,一起聚个餐。
企业也非常关心这批学生。在德科精密,由于大多数员工来自湖南、四川、江西,员工餐普遍口味偏辣。当得知实训学生不习惯吃辣后,企业特意调整了员工餐的菜谱,还专门为他们制作馒头等面食。
如今,五位员工已经完全融入了集体生活。
“德科本身就是管理很规范,包容性也很强的企业,所以‘宁海模式’在这里运作得特别好。”王海红说,“企业要想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既要有制度规范,也要有人文关怀。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只有良性的管理,企业才能留住人才,人才才能在企业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