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与红色剧交集 探索红色基因生成的奥秘
2019-07-16 09:19:06
来源: 宁波日报 方其军 方其军 吴斌

  以写意手法展现的绣红花场景。

  童泗敏向父亲和家庭抗争,要求投奔革命队伍。

  童泗敏与许芝媛在新四军浙东纵队驻地相会。

  演员们敬礼谢幕。

  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演职员赴横坎头村接受革命历史教育。

  小人物大题材,小剧种大作为。6月27日晚,国家大剧院内丝竹声声、姚韵悠扬,间隙伴以阵阵掌声和喝彩。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承演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糅杂四明山的凉风与花香,伴随姚江水的清波和欢响,在国家大剧院华彩亮相,受到北京各界人士和在京浙江同乡热捧。“通过一名富家小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探究红色基因生成的奥秘”,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中心生发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在首都闪耀芳华。这是《童小姐的战场》的第56场演出,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演职员团队,以过硬的技艺在舞台上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次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国家大剧院亮相”为题播报,时长约2分钟,产生广泛的影响。

  《童小姐的战场》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出品。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说:“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深受鼓舞和引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是学习回信精神的文化产物。”

  剧本打磨 地方戏与红色剧交集

  20世纪初期,商号“董久大”在当时的绍兴声名显赫。出自富贵门庭的“三小姐”董静之,又名董舜英,1921年生于绍兴上虞的上浦镇渔家渡村。青少年时期,她跟着渔家渡小学教员袁啸吟学习文化知识。袁啸吟思想进步,董静之受到了认知引导和文化洗礼。1942年6月,董静之跟着袁啸吟正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上决定两人假扮夫妇,组建地下交通站。为了伪装身份、获取情报,白天,她有时是斯文的女教师,有时是卖香烟、卖土货的小贩。最后,假夫妻成了真夫妻,成就了一段革命与爱情的佳话。

  史料显示,董静之先后担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政工队队员、中共慈姚县慈西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浙东区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政治交通员、绍嵊县东关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她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任卫生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袁啸吟和董静之的女儿,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江南》杂志原主编袁敏。袁敏将父母的故事写了下来,作为非虚构纪实文学的《三小姐的抗战》刊载于《收获》第六期的《说吧记忆》专栏。袁敏在前言中写道:回溯淹没的历史,我写下了这篇《三小姐的抗战》,内心希望已经95岁高龄的母亲,能在这篇文章中,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火热的理想情怀,让记忆辉映她走向迟暮的晚年。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从他外婆跌宕艰险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感悟到一些像他这样在物欲和娱乐中长大的年轻人所缺失的东西。

  2017年9月,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邀请省内专家走访四明山,搜集红色革命事迹、抗日历史素材,讨论姚剧新剧目的创作方向。“浙东抗日根据地面对日伪顽犬牙交错的特殊环境,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扎在沪、杭、甬之间敌人的心脏地带。”剧作家黄先钢说:“表现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无疑是厚重、宏大的命题。写戏首先还是要从一个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故事入手。”当黄先钢读到袁敏的《三小姐的战场》时,被深深吸引了。他说:“如此鲜活的人物原型,如此特殊的斗争环境,如此独特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而且还能作为一个架构全剧的‘主脑’。”

  姚剧是在余姚生长的,故事是在余姚发生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应运而生。该剧以谍战故事为形式,以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渐变、情感质变和心理裂变为脉络,以根据地和敌占区的空间对垒与移步换景为地理背景,构建了一部恢宏磅礴的革命史诗,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剖析了崇高理想者面对死亡毅然决然的伟大人性,凸显了火热奔腾的光荣与梦想。

  黄先钢说,从《三小姐的战场》提取“故事”当然是一种嫁接,剧情的发展还糅杂了其他革命人物的故事,如林勃烈士与余也萍前辈关于17朵红花的故事,徐志远前辈寻找成君宜烈士的故事,杜其昌前辈打入汪伪特务机关的故事等。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能形成比较丰富的戏剧情节和比较完整的戏剧结构。

  真实事件转换为戏剧文本,需要犀利破题和抽丝剥茧。创作团队主动邀请党史研究者、戏剧专家和基层观众“会诊”,讨论确认史实、艺术等层面细节。该剧的最终呈现很有张力,戏剧冲突激烈。男女主人公的戏剧冲突在于对“战场”的不同理解。女主人公童泗敏想上前线杀敌,认为假扮夫妻算哪门子“革命”?因为主观认识不到位,有一次她竟将接头标识挂反,差点酿成大错。男主人公萧林秋提出严肃批评后,她才感到问题严重。萧林秋极力向她表明身处的地下战场与前线战场同样凶险与关键:“你以为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啊。”

  黄先钢说,在这个戏的写法上,始终坚持“不写谍战”,把地下对敌斗争的过程,包括情报如何获得、与敌人斗智斗勇,以及被捕、牺牲等事件的描述尽可能放到幕后,以便留出空间,把主要笔墨放到那些事件带给人物的情感震荡以及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最初对谍战工作掉以轻心到渐渐认识其重要性,再到视为使命甚至生命,童泗敏的信仰逐渐坚定,确认革命需要的地方都是“战场”,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在一句句姚剧唱腔中,在一段段剧情推进中,“童小姐”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红色基因由此而生成。

  舞台表演 呈现红色的余姚印象

  大片红绸如波涛奔涌的海面,那种红如血鲜艳,覆盖层峦叠嶂,浸透草木、危岩与走兽。女主人公身处这样的红中,肆意释放失去同志、师长、恋人的悲痛,而革命的信仰,最终凝结为坚定和永恒……这一场景,叙述的是女主人公为沾满血迹、留有17个刀痕的毛衣绣17朵红花。毛衣原是她亲手所织、亲手为志同道合的恋人穿上的,而此时,17个刀痕就意味着17处扎透的伤口……

  2018年8月,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开排,在相关重要环节运用写意手法,这在姚剧表演史上可谓罕见,成为全剧最大的情感爆破点和精神升华点。该剧导演倪东海说:“如采用边唱边绣的常规表演,难免会是《绣红旗》的翻版。我苦思了几种表现手法,但不敢确定哪种真的可行。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就在龙泉山下,山上有王阳明讲学处中天阁,我决定,上山‘问问’阳明先生。最后,我选择用写意手法,大开大阖、痛快淋漓地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排演过程中,倪东海提出邀请武装部干部来开展军训,目的是训练演员们的“军人魂”。有的演员半开玩笑地问:“倪导,你是想让我们真的成为军人啊?”倪东海答:“在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舞台上,你就是军人!”演员们经受了45天的军训。

  “排练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我一天一斤地减体重。”主演黄飞说:“我的外婆家就在梁弄横坎头村,亲切感、崇敬感催生巨大激情。想想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演出吃点苦、受点累,算得了什么。”

  一台演出臻于完美的呈现,需全体演职员的合力。一个乐队成员说:“与演员一样,我得把剧本读透,完全理解导演意图,不然难与剧情同声共气,会影响演出效果。”同理,服装、造型等岗位同样需要领悟剧本和导演主旨,根据人物性格、情景变化而相应创新。

  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主人公童泗敏的父亲形神威严,演唱刚柔相济、细腻有味,他面对要离家出走、投身抗日的爱女是既生气又疼惜,舞台表现可圈可点。观众不知道的是,饰演者陈建峰在赴京前意外受伤,手臂提举存在较大困难。出发前,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已备好一名B角,以防陈建峰难以动身起程。然而,他咬牙克服困难,最终带伤上台,出色完成演出任务。

  演职员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除了陈建峰,还有好几个带伤上台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赴京助阵,她说:“音响师背上打着六枚钢钉,仍坚持工作。灯光师拄着拐杖来,还坚守岗位。我被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感动了。”此外,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甘银宝等人,既当演员又要装台,尽管又忙又累,但他们克服困难、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任务。

  “营造凝重、恢宏、壮丽的演剧风格,强调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剧种特性,以戏曲化、再现化、通雅化演绎故事。注重戏曲现代戏表现手段与语汇的有机融合,构筑与本剧主旨内容相匹配的剧场艺术新形式,音乐唱腔设计注重姚剧艺术特性与演唱风格的创新性发展,舞台空间设计简约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渲染到位,注重场景与服饰的年代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倪东海说:“力求以真情感染观众,以情怀感悟观众,以真理感召观众,赢得观众对主旋律作品的肯定与接受。”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注重提升演职员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熟悉剧本,还要求了解背景知识。排演过程中,组织学习余姚党史、军史和革命史,让演职员们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精髓,如此,在舞台上才能有效勾勒余姚的红色印记。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玉红说:“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走进国家大剧院,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在姚剧发展史和余姚精品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反响 凸显四明山红色记忆

  6月19日,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参加浙江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剧目展演。新四军老战士、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及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夫人陈孟庸前来观看演出。当演员谢幕时,陈孟庸老太太敬了一个军礼。这显然十分难得——戏里的故事于她是一种真实经历,她敬以军礼,就是肯定了这部戏的艺术真实,她仿佛重回四明山;戏里的角色于她曾是亲密战友,她敬以军礼,就是认可了这部戏的演出水准,她胸中激荡战友情。

  省文联创研处处长、文学评论家郑晓林说,《童小姐的战场》让历史与当下、与未来有了现实的联结,正如戏中所说,“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所以该剧最后的剧情和音乐直接连上了《新四军军歌》,那种激情澎湃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童小姐的战场》每一次演出时,观众都会被集体性带入情感“漩涡”。“这部戏有许多精彩之处。首先,剧情的史实与虚构融合精彩。其次,感情的明线与暗线交叉自然,童泗敏和许芝媛的爱人都在抗战中壮烈牺牲,两条线索最后汇聚到一起,推动了情感的大爆发。”郑晓林说:“人物从稚嫩到成熟转换自然,表现出一个人物成长的逻辑性。最终高潮的实写与虚写选择合理,从戏曲艺术的本体性出发,把笔墨更多地放在了童泗敏的感情爆发上,由此让最动人的大段唱词有了情感的依托,内涵极其丰富。”

  一个教书先生,放弃安稳清闲的日子,以身犯险,投入于抗日救亡事业,舍生取义;一个大家闺秀,舍弃富贵安逸的生活,投奔于民族解放战线,追求光明……当全剧谢幕,国家大剧院里响起热烈掌声,人们站立着,久久不愿离去。

  “无论是剧情还是唱腔、舞美,我觉得都非常好。唱腔好听,舞美设计好看,故事有根有据,演员全情投入,唱词感人肺腑,值得推荐。”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儿子、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秘书长何晓东对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四明山根据地满怀深情,他邀请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观看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并反馈说:“精彩表演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

  “非常震撼的一次体验,无论是剧本创作、故事铺陈还是演员表现、舞台呈现,都很精彩,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印象深刻,也很受教育。特别是观看最后怀念牺牲战友的情节,我的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的李林说,“以前听说过姚剧,这次观剧加深了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姚剧的开放度很大,能承载不同题材,对于讲好红色故事十分拿手。果然传统的才是经典的,才是世界的。为每一位姚剧传承人点赞。”

  “《童小姐的战场》是四个人物、两条线的交叉结构,童泗敏与萧林秋是明线,杜钧宜和许芝媛是暗线,一明一暗呼应推进。通过杜钧宜、萧林秋先后英勇就义的悲壮情节,使童泗敏、许芝媛这两名知识女性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中国文化报》驻浙江站记者骆蔓专程赶到余姚观看该剧,认为此剧把革命者小我的情爱演化成“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生存”的大爱,主人公与观众共同完成了一场精神洗礼。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袁环带着学生观看了演出,说:“在最近两年,连续有三台姚剧到京演出,体现了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整体实力。此次,我当是现场教学了,从不同角度认识姚剧,向基层院团和地方剧种学习。”

  刚从余姚市中医院退休的医生龚迪治说:“我一直喜欢姚剧,现在有更多时间来‘追星’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看过多次,这次追着到了北京,再度领略了四明山红色文化,见证了姚剧亮相最高舞台艺术殿堂的高光时刻。”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乐辉说:“作为姚剧艺术工作者,我们唯有努力创作排演传递真善美的高品质姚剧作品,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

标签:余姚市;小姐;战场;童小姐的战场;浙东
编辑:凌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地方戏与红色剧交集 探索红色基因生成的奥秘
2019-07-16 09:19:06 来源: 宁波日报 方其军 方其军 吴斌

  以写意手法展现的绣红花场景。

  童泗敏向父亲和家庭抗争,要求投奔革命队伍。

  童泗敏与许芝媛在新四军浙东纵队驻地相会。

  演员们敬礼谢幕。

  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演职员赴横坎头村接受革命历史教育。

  小人物大题材,小剧种大作为。6月27日晚,国家大剧院内丝竹声声、姚韵悠扬,间隙伴以阵阵掌声和喝彩。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承演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糅杂四明山的凉风与花香,伴随姚江水的清波和欢响,在国家大剧院华彩亮相,受到北京各界人士和在京浙江同乡热捧。“通过一名富家小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探究红色基因生成的奥秘”,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中心生发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在首都闪耀芳华。这是《童小姐的战场》的第56场演出,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演职员团队,以过硬的技艺在舞台上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次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国家大剧院亮相”为题播报,时长约2分钟,产生广泛的影响。

  《童小姐的战场》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出品。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说:“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深受鼓舞和引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是学习回信精神的文化产物。”

  剧本打磨 地方戏与红色剧交集

  20世纪初期,商号“董久大”在当时的绍兴声名显赫。出自富贵门庭的“三小姐”董静之,又名董舜英,1921年生于绍兴上虞的上浦镇渔家渡村。青少年时期,她跟着渔家渡小学教员袁啸吟学习文化知识。袁啸吟思想进步,董静之受到了认知引导和文化洗礼。1942年6月,董静之跟着袁啸吟正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上决定两人假扮夫妇,组建地下交通站。为了伪装身份、获取情报,白天,她有时是斯文的女教师,有时是卖香烟、卖土货的小贩。最后,假夫妻成了真夫妻,成就了一段革命与爱情的佳话。

  史料显示,董静之先后担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政工队队员、中共慈姚县慈西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浙东区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政治交通员、绍嵊县东关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她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任卫生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袁啸吟和董静之的女儿,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江南》杂志原主编袁敏。袁敏将父母的故事写了下来,作为非虚构纪实文学的《三小姐的抗战》刊载于《收获》第六期的《说吧记忆》专栏。袁敏在前言中写道:回溯淹没的历史,我写下了这篇《三小姐的抗战》,内心希望已经95岁高龄的母亲,能在这篇文章中,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火热的理想情怀,让记忆辉映她走向迟暮的晚年。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从他外婆跌宕艰险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感悟到一些像他这样在物欲和娱乐中长大的年轻人所缺失的东西。

  2017年9月,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邀请省内专家走访四明山,搜集红色革命事迹、抗日历史素材,讨论姚剧新剧目的创作方向。“浙东抗日根据地面对日伪顽犬牙交错的特殊环境,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扎在沪、杭、甬之间敌人的心脏地带。”剧作家黄先钢说:“表现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无疑是厚重、宏大的命题。写戏首先还是要从一个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故事入手。”当黄先钢读到袁敏的《三小姐的战场》时,被深深吸引了。他说:“如此鲜活的人物原型,如此特殊的斗争环境,如此独特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而且还能作为一个架构全剧的‘主脑’。”

  姚剧是在余姚生长的,故事是在余姚发生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应运而生。该剧以谍战故事为形式,以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渐变、情感质变和心理裂变为脉络,以根据地和敌占区的空间对垒与移步换景为地理背景,构建了一部恢宏磅礴的革命史诗,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剖析了崇高理想者面对死亡毅然决然的伟大人性,凸显了火热奔腾的光荣与梦想。

  黄先钢说,从《三小姐的战场》提取“故事”当然是一种嫁接,剧情的发展还糅杂了其他革命人物的故事,如林勃烈士与余也萍前辈关于17朵红花的故事,徐志远前辈寻找成君宜烈士的故事,杜其昌前辈打入汪伪特务机关的故事等。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能形成比较丰富的戏剧情节和比较完整的戏剧结构。

  真实事件转换为戏剧文本,需要犀利破题和抽丝剥茧。创作团队主动邀请党史研究者、戏剧专家和基层观众“会诊”,讨论确认史实、艺术等层面细节。该剧的最终呈现很有张力,戏剧冲突激烈。男女主人公的戏剧冲突在于对“战场”的不同理解。女主人公童泗敏想上前线杀敌,认为假扮夫妻算哪门子“革命”?因为主观认识不到位,有一次她竟将接头标识挂反,差点酿成大错。男主人公萧林秋提出严肃批评后,她才感到问题严重。萧林秋极力向她表明身处的地下战场与前线战场同样凶险与关键:“你以为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啊。”

  黄先钢说,在这个戏的写法上,始终坚持“不写谍战”,把地下对敌斗争的过程,包括情报如何获得、与敌人斗智斗勇,以及被捕、牺牲等事件的描述尽可能放到幕后,以便留出空间,把主要笔墨放到那些事件带给人物的情感震荡以及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最初对谍战工作掉以轻心到渐渐认识其重要性,再到视为使命甚至生命,童泗敏的信仰逐渐坚定,确认革命需要的地方都是“战场”,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在一句句姚剧唱腔中,在一段段剧情推进中,“童小姐”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红色基因由此而生成。

  舞台表演 呈现红色的余姚印象

  大片红绸如波涛奔涌的海面,那种红如血鲜艳,覆盖层峦叠嶂,浸透草木、危岩与走兽。女主人公身处这样的红中,肆意释放失去同志、师长、恋人的悲痛,而革命的信仰,最终凝结为坚定和永恒……这一场景,叙述的是女主人公为沾满血迹、留有17个刀痕的毛衣绣17朵红花。毛衣原是她亲手所织、亲手为志同道合的恋人穿上的,而此时,17个刀痕就意味着17处扎透的伤口……

  2018年8月,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开排,在相关重要环节运用写意手法,这在姚剧表演史上可谓罕见,成为全剧最大的情感爆破点和精神升华点。该剧导演倪东海说:“如采用边唱边绣的常规表演,难免会是《绣红旗》的翻版。我苦思了几种表现手法,但不敢确定哪种真的可行。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就在龙泉山下,山上有王阳明讲学处中天阁,我决定,上山‘问问’阳明先生。最后,我选择用写意手法,大开大阖、痛快淋漓地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排演过程中,倪东海提出邀请武装部干部来开展军训,目的是训练演员们的“军人魂”。有的演员半开玩笑地问:“倪导,你是想让我们真的成为军人啊?”倪东海答:“在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舞台上,你就是军人!”演员们经受了45天的军训。

  “排练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我一天一斤地减体重。”主演黄飞说:“我的外婆家就在梁弄横坎头村,亲切感、崇敬感催生巨大激情。想想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演出吃点苦、受点累,算得了什么。”

  一台演出臻于完美的呈现,需全体演职员的合力。一个乐队成员说:“与演员一样,我得把剧本读透,完全理解导演意图,不然难与剧情同声共气,会影响演出效果。”同理,服装、造型等岗位同样需要领悟剧本和导演主旨,根据人物性格、情景变化而相应创新。

  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主人公童泗敏的父亲形神威严,演唱刚柔相济、细腻有味,他面对要离家出走、投身抗日的爱女是既生气又疼惜,舞台表现可圈可点。观众不知道的是,饰演者陈建峰在赴京前意外受伤,手臂提举存在较大困难。出发前,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已备好一名B角,以防陈建峰难以动身起程。然而,他咬牙克服困难,最终带伤上台,出色完成演出任务。

  演职员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除了陈建峰,还有好几个带伤上台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赴京助阵,她说:“音响师背上打着六枚钢钉,仍坚持工作。灯光师拄着拐杖来,还坚守岗位。我被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感动了。”此外,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甘银宝等人,既当演员又要装台,尽管又忙又累,但他们克服困难、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任务。

  “营造凝重、恢宏、壮丽的演剧风格,强调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剧种特性,以戏曲化、再现化、通雅化演绎故事。注重戏曲现代戏表现手段与语汇的有机融合,构筑与本剧主旨内容相匹配的剧场艺术新形式,音乐唱腔设计注重姚剧艺术特性与演唱风格的创新性发展,舞台空间设计简约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渲染到位,注重场景与服饰的年代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倪东海说:“力求以真情感染观众,以情怀感悟观众,以真理感召观众,赢得观众对主旋律作品的肯定与接受。”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注重提升演职员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熟悉剧本,还要求了解背景知识。排演过程中,组织学习余姚党史、军史和革命史,让演职员们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精髓,如此,在舞台上才能有效勾勒余姚的红色印记。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玉红说:“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走进国家大剧院,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在姚剧发展史和余姚精品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反响 凸显四明山红色记忆

  6月19日,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参加浙江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剧目展演。新四军老战士、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及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夫人陈孟庸前来观看演出。当演员谢幕时,陈孟庸老太太敬了一个军礼。这显然十分难得——戏里的故事于她是一种真实经历,她敬以军礼,就是肯定了这部戏的艺术真实,她仿佛重回四明山;戏里的角色于她曾是亲密战友,她敬以军礼,就是认可了这部戏的演出水准,她胸中激荡战友情。

  省文联创研处处长、文学评论家郑晓林说,《童小姐的战场》让历史与当下、与未来有了现实的联结,正如戏中所说,“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所以该剧最后的剧情和音乐直接连上了《新四军军歌》,那种激情澎湃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童小姐的战场》每一次演出时,观众都会被集体性带入情感“漩涡”。“这部戏有许多精彩之处。首先,剧情的史实与虚构融合精彩。其次,感情的明线与暗线交叉自然,童泗敏和许芝媛的爱人都在抗战中壮烈牺牲,两条线索最后汇聚到一起,推动了情感的大爆发。”郑晓林说:“人物从稚嫩到成熟转换自然,表现出一个人物成长的逻辑性。最终高潮的实写与虚写选择合理,从戏曲艺术的本体性出发,把笔墨更多地放在了童泗敏的感情爆发上,由此让最动人的大段唱词有了情感的依托,内涵极其丰富。”

  一个教书先生,放弃安稳清闲的日子,以身犯险,投入于抗日救亡事业,舍生取义;一个大家闺秀,舍弃富贵安逸的生活,投奔于民族解放战线,追求光明……当全剧谢幕,国家大剧院里响起热烈掌声,人们站立着,久久不愿离去。

  “无论是剧情还是唱腔、舞美,我觉得都非常好。唱腔好听,舞美设计好看,故事有根有据,演员全情投入,唱词感人肺腑,值得推荐。”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儿子、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秘书长何晓东对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四明山根据地满怀深情,他邀请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观看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并反馈说:“精彩表演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

  “非常震撼的一次体验,无论是剧本创作、故事铺陈还是演员表现、舞台呈现,都很精彩,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印象深刻,也很受教育。特别是观看最后怀念牺牲战友的情节,我的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的李林说,“以前听说过姚剧,这次观剧加深了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姚剧的开放度很大,能承载不同题材,对于讲好红色故事十分拿手。果然传统的才是经典的,才是世界的。为每一位姚剧传承人点赞。”

  “《童小姐的战场》是四个人物、两条线的交叉结构,童泗敏与萧林秋是明线,杜钧宜和许芝媛是暗线,一明一暗呼应推进。通过杜钧宜、萧林秋先后英勇就义的悲壮情节,使童泗敏、许芝媛这两名知识女性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中国文化报》驻浙江站记者骆蔓专程赶到余姚观看该剧,认为此剧把革命者小我的情爱演化成“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生存”的大爱,主人公与观众共同完成了一场精神洗礼。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袁环带着学生观看了演出,说:“在最近两年,连续有三台姚剧到京演出,体现了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整体实力。此次,我当是现场教学了,从不同角度认识姚剧,向基层院团和地方剧种学习。”

  刚从余姚市中医院退休的医生龚迪治说:“我一直喜欢姚剧,现在有更多时间来‘追星’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看过多次,这次追着到了北京,再度领略了四明山红色文化,见证了姚剧亮相最高舞台艺术殿堂的高光时刻。”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乐辉说:“作为姚剧艺术工作者,我们唯有努力创作排演传递真善美的高品质姚剧作品,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

标签: 余姚市;小姐;战场;童小姐的战场;浙东
编辑: 凌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