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沿江”到“向海” 70年宁波城市“蝶变”绽芳华
2019-05-20 08:39:48
来源: 中国宁波网   王佳 任云峰

  2018年7月14日,甬城三江口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周建平摄)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地改变了宁波这座城。

  “时间”在那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5月25日,拂晓,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和六十四师,会师于宁波市中心。这座城市,沐浴在新纪元的曙光里。

  当时的宁波,就是鄞县县城。一个不起眼的滨海商埠小城,于70年间,一路成长,从“沿江”到“向海”,在“组团发展”“多片争辉”中,奏响乐章,绽放光华。

  来自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里的老照片、录制的老一辈住建人口述以及馆藏资料中,可以看见宁波城市发展的脉络。

  1984年的中山西路西门口

  宁波城市的发展,一直与宁波港口连在一起。

  唐代,宁波港正式开埠,与之相伴的是宁波子城的诞生和子城向外城的拓展。到了宋代,作为外贸重镇,陶瓷、茶叶、丝绸等商品贸易带来昔日宁波的繁荣。而清末,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外滩。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和苦痛,让这片土地一度“停滞”,直到解放那一刻。

  宁波港口的发展,再次撬动城市的复兴。而这个港,在20世纪70年代,已从地处三江口的河口港,向由北仑、镇海港区组成的海港转变。

  “港”“城”相依。时光回溯到1985年9月29日。

  这一天,宁波市委、市政府在镇海电影院召开干部大会,时任市长耿典华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镇海县正式撤销,以甬江为界,北边设镇海区,南边为滨海区。

  这个时点,离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宁波等沿海14个港口城市才一年多。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发区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在甬江南岸拉开建设帷幕。为了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优势,适应北仑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镇海一分为二,化身甬江口的双子星,拱卫着宁波走向开放前沿。

  从三江口迈向大海,宁波如大鹏展翅,形成了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大块布局的“组合型”城市,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

  城市建设,亦在追赶。20世纪80年代的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由老城区和江东、江北城区组成,城市面貌还很陈旧,更像是一个县城。1987年,七塔寺以东部分还是一片农田。

  改变,来自三江上的桥。1981年,解放桥落成;1985年,兴宁桥建成通车。兴宁桥、兴宁路的开通,使江东片区的开发成为可能,并化为现实。

  在宁波住建人的记忆中,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5年之际,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波城市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

  1998年,坐落在月湖区域的宁波市第二中学

  宁波第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启动。

  如果把宁波城市建设比作一张琴,贯穿城市东西的中山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根弦。

  1995年2月26日,它被弹响了。那是中山路改造工程动工的日子。

  “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决心要改造中山路。次年,拿出了打通三横四纵、疏通城市出入主卡口的3年城市道路建设方案,而其中的中山路被列为1995年市政府的头号实事工程。”宁波住建人回忆。

  在人们的记忆中,改造前的中山路,从东门口到西门口,长不过2公里,宽不过20米,路面破损严重,慢车道上人车混行,交通拥挤不堪。

  7个月后,中山路改造完成,道路拓宽至44米,快车道为双向四车道,隔离栏摆上了鲜花盆景,两侧分别有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改造中同步敷设了邮电通信、给排水、电力、煤气等管道。路灯、电话亭、公交候车亭也得到更新,夜景灯光的设置,让整条路流光溢彩。

  在多次改造和延伸后,到2000年年底,中山路向西连接机场路,向东连上了世纪大道,全长超过10公里。进21世纪,这条路又延伸进了东部新城。

  在中山路变奏中,月湖是一段华丽乐章。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动迁月湖周边居民3000多户,沟通月湖水系,治理月湖水体,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绿化湖畔,恢复湖区传统景点。

  1999年,改造前的月湖面貌

  中山路在改变,但改变的不只是路。

  中山路沿线,过去大都是三四层高的旧房子。1989年,位于中山路东门口的8层高交通邮电大楼,是宁波第一高楼。可现在的中山路两侧已是高楼林立,一眼望去都是一幢幢酒店、写字楼、高层住宅。

  中山路沿线,过去灰蒙蒙的都是房子,现在则是绿意盎然。环城西路绿地、西门口绿地、三江口绿地、甬新河绿地,让中山路处处透景。

  这条宁波第一长街的“破茧蝶变”,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中山西路铁路道口公铁立交桥的建成,打通了城市西扩的交通瓶颈;柳汀立交桥的落成,使从杭甬高速驶来的车辆,通过环城西路、柳汀立交桥,顺利进入宁波城区。

  2018年10月,月湖公园一景(丁安摄)

  中心城区的“年轮”在一圈又一圈中变大。

  过去,宁波城市的“外环线”由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和灵桥路围合而成。

  后来,外环线向西扩展到环城西路,向北扩展到环城北路,向东扩展到中兴路,南边就是鄞奉路和兴宁路了。

  再后来,外环线在东西方向再次扩展,以世纪大道和机场路为标志。

  之后,世纪大道以东5公里又建起东外环路,南边建起环城南路,北边建起北外环路。绕城高速大幅拓展城市框架,彻底颠覆了宁波人原有的地段概念。

  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在20世纪末达到80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更是飞跃发展,2010年262平方公里,2017年345平方公里。

  大港口需要大都市的支撑。宁波迈向大都市,首先得拉开城市框架。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宁波的城市化进程一度受阻。

  2001年,宁波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6位,但是中心城区面积仅1033平方公里,排在倒数第2位。

  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城市扩容势在必行。但扩容困难重重,因为“老三区”的外面,包裹着一个大大的鄞县。

  鄞县同样深受行政区划所累:虽然与中心城区的紧密程度超过北仑区、镇海区,却不是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服务业基础薄弱,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为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回应鄞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市委、市政府作出鄞县撤县设区的重大决策。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02年4月19日,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大会召开,一个全新的鄞州区宣告诞生。

  一撤一设,让宁波中心城区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5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与鄞县之间长期存在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得以破除,中心城市建设、市域城市化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撤县设区后,鄞州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魔幻般地变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城,综合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大量宁波市民居住。

  自此,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和腹地得以充分扩展。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鄞州片统筹联动,城市的“江、湖、港、桥”特色进一步凸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组团型、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加快形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心脏”,它是繁华的城市中心,也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地方。宁波的“心脏”原来一直在三江口,从唐代开始已经延续千余年。

  但随着城市长大,一颗心已不堪重负,建筑过密、交通拥堵、发展空间受限,“城市病”在三江口区域越来越严重。亟须跳出“三江口”,建设大宁波。

  向东,向港口,向大海走,宁波认准了城市发展方向。

  2004年9月,东部新城总体规划亮相,把一个面积约15.85平方公里、远期居住人口约15万的新区蓝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东部新城选址位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蓝图的几何中心,与老城区、高教园区、南部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镇海、北仑等交通联系顺畅,还可通过沿海国道、杭甬高速等直接衔接各区县(市)和外部城市。

  2005年1月18日,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打下第一桩。按照蓝图,历届市委、市政府一棒接一棒,新城开发建设轰轰烈烈展开——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昔日乡野城郊,以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勾画出城市崭新的天际线。

  张开双臂,热迎全球高端要素,贸易、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推动宁波国际强港建设,引领城市经济转型。

  精心呵护生态环境,大胆创新城市治理,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营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新纪元,新时代,宁波城市大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拉开:东部新城展露新姿,鄞州新城日新月异,北面的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北仑滨海新城、镇海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南面的环象山港区域加速融合。城市群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中央和省委对宁波的发展寄予厚望。

  如何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如何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2016年,宁波启动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江东区,将原江东区管辖区域划归鄞州区管辖;鄞州区的集士港等9个乡镇(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撤销县级奉化市,设立奉化区。

  此次区划调整,直指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做大城市“蛋糕”,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鄞州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双核驱动”,带动整个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海曙区,面积扩容20倍,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奉化区,城市轻轨、机场快速路等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将其与中心城区逐步“连为一体”,拓展都市经济发展空间,继而辐射带动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的发展。

  不宁唯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正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努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构筑“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的发展,能在中外各类地图上探之一二。进入21世纪,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推出的“地球之夜”系列地图上,可以看到,东亚大陆沿海灯光最密集、最明亮的地方是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宁波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是这个灯光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平原的灯光群,虽然面积不大,但非常强烈。这一事实有力地表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群正在崛起,并将发出越来越辉煌的光芒。

  照片除署名外由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标签:宁波;中山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从“沿江”到“向海” 70年宁波城市“蝶变”绽芳华
2019-05-20 08:39:48 来源: 中国宁波网   王佳 任云峰

  2018年7月14日,甬城三江口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周建平摄)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地改变了宁波这座城。

  “时间”在那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5月25日,拂晓,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和六十四师,会师于宁波市中心。这座城市,沐浴在新纪元的曙光里。

  当时的宁波,就是鄞县县城。一个不起眼的滨海商埠小城,于70年间,一路成长,从“沿江”到“向海”,在“组团发展”“多片争辉”中,奏响乐章,绽放光华。

  来自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里的老照片、录制的老一辈住建人口述以及馆藏资料中,可以看见宁波城市发展的脉络。

  1984年的中山西路西门口

  宁波城市的发展,一直与宁波港口连在一起。

  唐代,宁波港正式开埠,与之相伴的是宁波子城的诞生和子城向外城的拓展。到了宋代,作为外贸重镇,陶瓷、茶叶、丝绸等商品贸易带来昔日宁波的繁荣。而清末,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外滩。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和苦痛,让这片土地一度“停滞”,直到解放那一刻。

  宁波港口的发展,再次撬动城市的复兴。而这个港,在20世纪70年代,已从地处三江口的河口港,向由北仑、镇海港区组成的海港转变。

  “港”“城”相依。时光回溯到1985年9月29日。

  这一天,宁波市委、市政府在镇海电影院召开干部大会,时任市长耿典华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镇海县正式撤销,以甬江为界,北边设镇海区,南边为滨海区。

  这个时点,离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宁波等沿海14个港口城市才一年多。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发区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在甬江南岸拉开建设帷幕。为了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优势,适应北仑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镇海一分为二,化身甬江口的双子星,拱卫着宁波走向开放前沿。

  从三江口迈向大海,宁波如大鹏展翅,形成了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大块布局的“组合型”城市,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

  城市建设,亦在追赶。20世纪80年代的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由老城区和江东、江北城区组成,城市面貌还很陈旧,更像是一个县城。1987年,七塔寺以东部分还是一片农田。

  改变,来自三江上的桥。1981年,解放桥落成;1985年,兴宁桥建成通车。兴宁桥、兴宁路的开通,使江东片区的开发成为可能,并化为现实。

  在宁波住建人的记忆中,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5年之际,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波城市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

  1998年,坐落在月湖区域的宁波市第二中学

  宁波第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启动。

  如果把宁波城市建设比作一张琴,贯穿城市东西的中山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根弦。

  1995年2月26日,它被弹响了。那是中山路改造工程动工的日子。

  “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决心要改造中山路。次年,拿出了打通三横四纵、疏通城市出入主卡口的3年城市道路建设方案,而其中的中山路被列为1995年市政府的头号实事工程。”宁波住建人回忆。

  在人们的记忆中,改造前的中山路,从东门口到西门口,长不过2公里,宽不过20米,路面破损严重,慢车道上人车混行,交通拥挤不堪。

  7个月后,中山路改造完成,道路拓宽至44米,快车道为双向四车道,隔离栏摆上了鲜花盆景,两侧分别有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改造中同步敷设了邮电通信、给排水、电力、煤气等管道。路灯、电话亭、公交候车亭也得到更新,夜景灯光的设置,让整条路流光溢彩。

  在多次改造和延伸后,到2000年年底,中山路向西连接机场路,向东连上了世纪大道,全长超过10公里。进21世纪,这条路又延伸进了东部新城。

  在中山路变奏中,月湖是一段华丽乐章。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动迁月湖周边居民3000多户,沟通月湖水系,治理月湖水体,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绿化湖畔,恢复湖区传统景点。

  1999年,改造前的月湖面貌

  中山路在改变,但改变的不只是路。

  中山路沿线,过去大都是三四层高的旧房子。1989年,位于中山路东门口的8层高交通邮电大楼,是宁波第一高楼。可现在的中山路两侧已是高楼林立,一眼望去都是一幢幢酒店、写字楼、高层住宅。

  中山路沿线,过去灰蒙蒙的都是房子,现在则是绿意盎然。环城西路绿地、西门口绿地、三江口绿地、甬新河绿地,让中山路处处透景。

  这条宁波第一长街的“破茧蝶变”,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中山西路铁路道口公铁立交桥的建成,打通了城市西扩的交通瓶颈;柳汀立交桥的落成,使从杭甬高速驶来的车辆,通过环城西路、柳汀立交桥,顺利进入宁波城区。

  2018年10月,月湖公园一景(丁安摄)

  中心城区的“年轮”在一圈又一圈中变大。

  过去,宁波城市的“外环线”由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和灵桥路围合而成。

  后来,外环线向西扩展到环城西路,向北扩展到环城北路,向东扩展到中兴路,南边就是鄞奉路和兴宁路了。

  再后来,外环线在东西方向再次扩展,以世纪大道和机场路为标志。

  之后,世纪大道以东5公里又建起东外环路,南边建起环城南路,北边建起北外环路。绕城高速大幅拓展城市框架,彻底颠覆了宁波人原有的地段概念。

  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在20世纪末达到80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更是飞跃发展,2010年262平方公里,2017年345平方公里。

  大港口需要大都市的支撑。宁波迈向大都市,首先得拉开城市框架。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宁波的城市化进程一度受阻。

  2001年,宁波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6位,但是中心城区面积仅1033平方公里,排在倒数第2位。

  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城市扩容势在必行。但扩容困难重重,因为“老三区”的外面,包裹着一个大大的鄞县。

  鄞县同样深受行政区划所累:虽然与中心城区的紧密程度超过北仑区、镇海区,却不是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服务业基础薄弱,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为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回应鄞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市委、市政府作出鄞县撤县设区的重大决策。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02年4月19日,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大会召开,一个全新的鄞州区宣告诞生。

  一撤一设,让宁波中心城区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5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与鄞县之间长期存在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得以破除,中心城市建设、市域城市化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撤县设区后,鄞州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魔幻般地变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城,综合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大量宁波市民居住。

  自此,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和腹地得以充分扩展。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鄞州片统筹联动,城市的“江、湖、港、桥”特色进一步凸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组团型、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加快形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心脏”,它是繁华的城市中心,也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地方。宁波的“心脏”原来一直在三江口,从唐代开始已经延续千余年。

  但随着城市长大,一颗心已不堪重负,建筑过密、交通拥堵、发展空间受限,“城市病”在三江口区域越来越严重。亟须跳出“三江口”,建设大宁波。

  向东,向港口,向大海走,宁波认准了城市发展方向。

  2004年9月,东部新城总体规划亮相,把一个面积约15.85平方公里、远期居住人口约15万的新区蓝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东部新城选址位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蓝图的几何中心,与老城区、高教园区、南部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镇海、北仑等交通联系顺畅,还可通过沿海国道、杭甬高速等直接衔接各区县(市)和外部城市。

  2005年1月18日,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打下第一桩。按照蓝图,历届市委、市政府一棒接一棒,新城开发建设轰轰烈烈展开——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昔日乡野城郊,以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勾画出城市崭新的天际线。

  张开双臂,热迎全球高端要素,贸易、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推动宁波国际强港建设,引领城市经济转型。

  精心呵护生态环境,大胆创新城市治理,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营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新纪元,新时代,宁波城市大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拉开:东部新城展露新姿,鄞州新城日新月异,北面的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北仑滨海新城、镇海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南面的环象山港区域加速融合。城市群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中央和省委对宁波的发展寄予厚望。

  如何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如何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2016年,宁波启动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江东区,将原江东区管辖区域划归鄞州区管辖;鄞州区的集士港等9个乡镇(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撤销县级奉化市,设立奉化区。

  此次区划调整,直指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做大城市“蛋糕”,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鄞州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双核驱动”,带动整个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海曙区,面积扩容20倍,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奉化区,城市轻轨、机场快速路等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将其与中心城区逐步“连为一体”,拓展都市经济发展空间,继而辐射带动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的发展。

  不宁唯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正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努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构筑“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的发展,能在中外各类地图上探之一二。进入21世纪,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推出的“地球之夜”系列地图上,可以看到,东亚大陆沿海灯光最密集、最明亮的地方是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宁波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是这个灯光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平原的灯光群,虽然面积不大,但非常强烈。这一事实有力地表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群正在崛起,并将发出越来越辉煌的光芒。

  照片除署名外由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标签: 宁波;中山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