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收季,便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而秸秆被焚烧所产生的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海曙,垃圾分类工作正积极推进中,能不能就地让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秸秆“废弃物”或者说农民的“累赘”变废为宝,做到垃圾源头减量?
10月18日下午,海曙区洞桥镇三李村的部分稻田里一片繁忙,村民开着水稻秸秆收割打捆一体机正在收割晚稻产生的新鲜秸秆。仅仅10分钟,2亩地的水稻收割完成,同时秸秆也便全部打碎整理完成,变成了2000多公斤的“饲料”,这些“饲料”将用于覆盖雷笋,以及喂养牛羊等牲畜。
随后,记者跟随村民驱车来到三李村附近的雷笋种植地,看到村民将收割来的秸秆整齐覆盖在雷笋地上,像是给雷笋盖了一层暖和的“被子”。
洞桥镇农办主任汪柏甬介绍说,洞桥镇约有12000亩土地,每年能产生8500吨左右的晚稻秸秆。对于农户来说,以往都是将秸秆焚烧了事,但现在政府不允许焚烧了,农业垃圾并没有源头减量化处理。“秸秆若不焚烧,就是送到处理厂进行处理,但中途的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还要给处理费,不划算。”
作为宁波雷笋的主产区,光是海曙区洞桥镇就有1000多亩。如今利用新方法,将晚稻秸秆覆盖在雷笋上,不仅能保持雷笋温度和湿度,还可以代替部分砻糠的作用,节省一定成本,“垃圾变成宝贝了,还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经济价值更高了!”海曙区宁锋粮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建说。
“这是海曙西乡片区农业生产垃圾减量化的全新尝试,这样处理后将不会污染空气、水质和土壤,破坏生态平衡系统。”海曙区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熊开平表示,垃圾分类的目标之一就是资源化,此举能妥善处理农作物废弃物,实现可循环利用。同时,避免了焚烧环节,属于无害化处理;不需要到终端处理厂进行回收,真正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减量。
下阶段,海曙区将在全区推广秸秆循环利用的有效做法,继续探索垃圾分类工作新方式,加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方面的宣传。